•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清代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建筑设计异同

李宗阔 张华
  
电子企业
2022年25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对于中国的古典园林分类,不一样的角度看的话,就有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在建造时间与建造风格上将清代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区分,并且二者在建造设计理上,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想。本文从清代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设计理念出发,通过对不同的典型案例分析,在整体布局,轴线处理,流线序列,主从关系,渗透层次及各部分处理,阐述清代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区别。

关键词:皇家园林;江南园林;布局;设计理念

1、园林发展背景

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的完美呈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观念。只有在园林中,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才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放荡不羁。所以,从内在看,中国园林作为寄托古代思想先哲们感情的精神居所,这样的颇富内涵的建筑现象,将建筑作为客体与人作为主体之间高度融合,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感情的深层交流。

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园林艺术作为我国历代建筑设计艺术的珍贵宝藏为大家所公认,建造园林的艺术更是不断传承至今。早在商周时期,周武王灭商之后,周公营建洛邑,通过察山看水,在邙山脚下、洛水之滨,建了中国第一个依山面水的山水都城——周王城。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意象主要是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及佛教道教,绘画和诗词等艺术的影响。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之间争夺激烈,国家逐渐呈分裂状态,并且受到道教、佛教盛行的影响,诞生了玄学,这时的统治阶级士大夫们,有的人欲享乐,有的洁身自好,有的遨游山水,这就促进了自然审美的逐渐形成,造园特点自然而然也就多为以自然山水情趣为主的田园风光。到了北魏时期,洛阳城仅仅佛寺园林就达到了1367座,成为了中国甚至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城市,由此可见一斑。到了隋唐两宋时期,洛阳城作为为皇室公卿,各贵族聚集之地,再加上伊河与洛河之水双双被引入里坊,家家都有园林,名园达到了百余所,实在是“洛阳园林甲天下”。

中国古典园林最早产生于商周两朝,在隋唐两宋时期趋于时期,发达于明清。一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①商周两朝,帝王粗陋并接近原始的自然山水和自然丛林,主要作为狩猎的场所,同时兼顾游览观赏的功能,被称作苑、囿。

②从周朝末年到秦汉时期,皇帝和贵族们争相模仿自然山水风光和神话中的仙境,这些景色一方面将自然环境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大批量的增设人造景观,而且建筑物数量很多,主要讲究铺张华丽,造型气派。将皇家园林与宫殿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称之为宫苑。

③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开始有文人参与造园设计,主要以诗情画意作为造园主题,并且融入了造园者自己主观的审美思想情趣;构图实现曲折委婉,更加讲究趣味性。

④两宋至明代初期,园林设计主要以营造自然山水意境为主题,侧重发现自然山水审美中的精髓,并对其加以提炼和内容丰富,园林景观主题鲜明,富有性格特点;并且邑郊的园林和风景名胜被经营,大量小型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被应用到尺度更大,而且公共性强的景观之中。

⑤明代至清代,园林数量飞速上升,造园已然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技法,园林也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主要表现为私家园林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北方皇家园林多效仿并丰富了南方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造园手法趋于成熟,涌现出了许多园林方面的理论作品和园林艺术大家。

我国造园始于商周,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宋兴盛,至明清时期,已然到了园林发展的高峰期,直至清朝末期,对于造园艺术的理论探索开始停滞不前,并且社会在受到战争侵略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国民经济逐渐崩溃,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园林的创作艺术从盛转衰。但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却达到过它在历史上的巅峰,而且许多的造园手法已经被传播到西方国家,被许多西方国家推崇备至,并且曾经一度在西方国家之中掀起一股模仿中国园林的热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从中国到西方国家,俨然成为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的艺术典范,做到了世界艺术之大观。

3、清代皇家园林特点(以颐和园与承德避暑山庄为例)

(1)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形成园中园。

承德避暑山庄中的景观多模仿了江南的风景名胜,如“芝径云堤”仿照杭州西湖,“烟雨楼”仿照嘉兴南湖烟雨楼,文园的狮子林模仿了苏州的狮子林,金山模仿了镇江金山寺。北京颐和园谐趣园模仿无锡寄畅园。

(2)一般规模较大,多是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特色。北京颐和园利用万寿山与昆明湖改造而来,采用岛式与堤式布局将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外湖,西北水域三部分,采用寺包山与山包寺的处理手法对山体进行改造和利用。

(3)整体布局严谨,很难摆脱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北京颐和园的前山景区采用一主四从的五条轴线来进行景观布局。

(4)真山真水,规模宏大,大片水面与制高点结合,以大型宗教建筑控制制高点。

4、江南私家园林特点 (以寄畅园和拙政园为例)

(1)全园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样的景区,每区各有主题。拙政园的东南三院,小飞虹与水阁小沧浪围成的水院:寄畅园的七星桥与嘉树堂,涵碧亭围成的水院。

(2)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交流隐约互见。拙政园池中三岛中雪香云蔚亭与待霜亭之间以小溪分割但用桥相连。

(3)道路曲折萦回,游客观赏路线不做捷径直接到达,而且在曲折幽径中体味意境之深。比如寄畅园水面东岸涵碧亭至知鱼槛道路曲折蜿蜒,拙政园东部的景区柳荫成路。

5、总结

综上所述,清代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在设计思想方面都遵从着“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建筑特点,因地制宜,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对话,人相对于自己内心自处的乐的生活空间。实现建筑与建筑对话,建筑与人对话的天人合一的效果。但是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不同,一方面兼顾自然之美,一方面,为了彰显皇家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无论从园林面积大小,建筑体量大小,都与江南私家园林形成鲜明对比。而且,江南私家园林作为文人墨客乐以自处的场所,而皇家园林则是礼与乐二者兼顾。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年版;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3]周维权:《北京西北郊的园林》,《建筑史论文集》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79 年;

[4]周维权:《魏晋南北朝园林概述》,《建筑史论文集》第六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年;

[5]张家骥:《中国造园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6]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年版;

[7]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编:《中国古代建筑辞典》,中国书店,1992 年版;

[8]李允鉌:《华夏意匠》,广角镜出版社,1984 年版;

[9]段玉明:《中国寺庙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0]郭湖生:《六朝建康》,见《建筑师》,1993(54);

[11]王其亨主编:《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

[12]霍扬,赵寅钧;《理论界》;2007-10-10

作者简介:李宗阔(1994-),男,汉族,河北沧州市人,建筑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