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美食类短视频对跨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优势

周芷瑜
  
电子企业
2022年26期
山东政法学院 山东省 济南市 250014

摘要:自2017年以来,随着抖音、快手等国内短视频平台的成熟以及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的兴起,短视频逐渐成为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新的桥梁。其中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视频平台中获得了较高关注,成为海外用户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传播的优势,借助美食类短视频打破刻板印象、产生轮晕效应的特点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此外,美食类短视频中利用共通的意义空间,以及叙事主体和场景的日常化的方式,能够提高他文化者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度,这些对未来跨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新的启发。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短视频;美食类短视频;共通的意义空间

社交媒体时代,短视频的移动化、碎片化等特性使其获得了各国年轻用户的喜爱,也成为了我国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国外主要视频平台中一些中国博主逐渐打响名气,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展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其中那些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的中国博主,其视频内容往往与中华美食有着密切联系,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的中国博主小高姐、美食作家王刚的视频总观看量分别为1.75亿和2.99亿,而滇西小哥和李子柒发布视频的总播放量更是高达10.5亿和13亿,其点击量远高于来自中国的美妆、萌宠等类型的博主。探究中国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盛行对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思考为什么海外受众更喜爱中国的美食类短视频,将会为我国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一、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获得高关注度对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传统标志性文化符号与新兴文化符号相结合,打破刻板印象

学者肖珺在《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研究》中提出,视频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往往能够唤起他文化者对于中国文化或好或坏的记忆,与此同时如果能够同时呈现出积极正面的新时代中国形象,便有可能动摇旧有的负面刻板印象,构建赋予了时代内涵的新符号,更新受众对中国的认知。传统美食文化算得上是中国传统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在美食类短视频中除了美食制作外,还融入了新的中国形象,展现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改变过去他文化者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YouTube博主美食作家王刚常上传有关中国传统菜品的教程类短视频,带有传统的中国文化符号,而他视频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美食教程,还包括饮食消费文化、新农村建设等。在他和四伯一同制作佛跳墙的视频在YouTube上获得了150万的点击量,视频以稻田美景和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作为背景,在记录制作佛跳墙的过程中穿插着家人朋友围在餐桌前其乐融融的品尝美食,中国农村风光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画面,可以有效的改变他文化者的刻板印象。而在王刚邀请朋友品尝自己卤菜馆的视频中展示了成都街头的热闹繁华,不仅展现了中国发展的迅速,而且也反映了中国在抗疫方面的成功,重新塑造他文化者心中对中国的认知。“李子柒频道”是YouTube中文频道中粉丝量最多的账号,截至到2021年4月,粉丝量已高达1470万,视频点击量更是超过了13亿次。在她制作参蜜的视频中,她所搭乘的高铁成为了YouTube网友热议的话题,许多网友在评论区纷纷留言分享自己在中国乘坐高铁后的经历,由此自然而然的开始了对中国发展成就和崭新面貌的讨论,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传统美食文化符号与新兴文化符号交织的方式,行之有效的树立起新时代中国文化形象。

(二)通过晕轮效应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正面解读框架

受众的解读方式是决定跨文化传播效果的一个关键,而美食类短视频可以产生晕轮效应,提高他文化者对中国文化正面解读的可能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曾提出晕轮效应(halo effect),指认知者对某个事物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会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事物其他方面的特征。中国美食本就是我国有优势的认知层面,在这个基础之上,美食类短视频中呈现的不仅仅是制作过程,还兼有山间风光、农作生活、勤劳友善的民众,这些共同营造出有温度的中国形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从而形成光环,笼罩着与中国相关的其他事物。YouTube博主李子柒视频中呈现了中国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四川山间的自然风光,田园的美好生活令人向往,在形成对中国的正面印象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外国受众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产生关于中国的正向解读框架,打破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在制作柳州螺蛳粉和鸡爪的视频下,有网友留言表示虽然没有吃过这些食材,但在看完视频后表示理解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有些甚至愿意去试一试。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网友在观看李子柒系列视频后表达了前往中国的意愿。借助美食类短视频的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中国故事的吸引力,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

(三)短视频背后体现更深层的精神内核,塑造国家形象

美食类短视频不仅有中国美食的制作过程,还体现更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在视频中常家人朋友齐聚一堂品尝美食,亲情、友情作为人类共通的情感,跨越空间上的距离,成为拉近海内外网友情感的纽带。李子柒视频中虽不常出现她的奶奶,但是在视频中流露出的祖孙间的亲情常引起海外网友的共鸣,在评论区中讨论回忆自己与家人的故事。此外,美食类短视频还体现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宇宙观。李子柒的系列视频主要记录了她在乡村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通过观察自然变化,顺应四季制作不同的美食,传达了中国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不同于西方式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然观,更注重和谐,强调人与世间万物、天地宇宙共生。其中没有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更不是不是去形成霸权。在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的运作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没有“他者”的概念,一切不同都止于不同,不同背后的相通才是关键。这一精神内核支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支撑着我国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有利反驳。

二、美食类短视频受海外用户喜爱的原因

(一)利用共通的意义空间产生共鸣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米德曾提出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符号意义的交换有一个前提,就是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方面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有共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要求双方有相近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

语言文字符号是我国对外传播方面的主要壁垒,语言不通往往导致传播过程中出现误解,许多优质内容难以精准传达。美食类视频中较少含有对话、独白等内容,而在这些对话与独白当中主要是对食材、用量等美食制作过程进行简单讲解,较少出现长篇中文,这样就扩大了传受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便于他文化者理解视频内容。以YouTube博主美食作家王刚为代表的美食类短视频制作者所发布的视频大都是简单直白的美食教程,对材料、用量、步骤等进行简短说明。这样一方面在视频制作过程中降低了翻译的难度,另一方面即使是听不懂中文的外国网友依然可以理解视频的内容。这样就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更有益于他文化者了解中国文化。

此外,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能够通过唤起双方详尽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是不同文化间共通的意义空间。美食这一文化符号以其易被感知、易被理解的特性能够打破文化壁垒,吸引不同文化受众的注意力,激起不同文化受众的共鸣,便于他文化者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视频博主李子柒在YouTube视频平台上热度榜前十的视频中,有八个视频都与美食有关,其中排名第一的“Snacks for Spring Festival(年货小零食)”目前已有一亿次观看量,此外制作“吊柿饼”、“柳州螺蛳粉”、“铜锅涮肉”等播放量也都高达5000万。在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推动着他文化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差异的对比来感知中国文化。美食作为有共鸣、有吸引力的符号,能够推动他文化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除了美食这一共同话题,美食类短视频中呈现的还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类共同价值取向,例如对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情、家庭的重视等,这些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广泛的共鸣。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获得高人气的原因之一就是她视频中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各国观众共同的向往,如今社会速度不断加快,现代性焦虑下人们普遍存在着对田园淳朴社会的幻想,在这样的共同价值下,李子柒的视频就成为了海外用户逃避压力与焦虑的“心灵家园”。而在“Snacks for Spring Festival(年货小零食)”中出现的李子柒将自己制作的美食同邻居独居老人分享的场景,其中蕴含着的分享精神与敬老精神正是全世界共通的价值符号,因此能够引起他文化者的广泛共鸣。此外,美食作家王刚常在中秋节与春节期间拍摄为家人做团圆菜的视频,一家人齐聚一堂,呈现欢乐、美好的氛围,YouTube博主滇西小哥的视频中也呈现着她与奶奶二人间的暖心的亲情。这些传统中国价值观能够与他文化者的价值观相互激荡,产生共鸣,提高他文化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并产生更深层的认识。

(二)日常化的非语言符号提高受众的接受度

与过去我国官方媒体政府的文化宣传不同,美食类短视频使用的是更为日常化  的非语言符号,一方面表现为叙事主体的日常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场景的日常化。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通过生动丰富,具有现场感的介绍,让外界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有了具体可感、生动鲜活的认知”,这样的日常化叙事方式可以更好的展示一个立体、鲜活、可爱、可信的中国。

学者丁柏铨在《论国际传播“五力”——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西方价值体系主导的受众普遍认为官方媒体具有浓厚的政府色彩,受众会将来自官方媒体的内容视为国家宣传,持反感态度。这样受众便有可能可以忽视我国的传播内容,甚至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去解读。而美食类短视频的叙事主体大都是普通人,有厨师、农民,也有些是城市里的打工者,他们所反映的是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这些内容与时政、国际关系等议题不同,敏感性更低。日常化的叙事主体以分享生活的方式向海外受众展示中国形象,传达中国声音更具说服力,从而为受众展示出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形象。

美食类短视频的叙事场景也更加的日常化,厨房、小院、田间等与他文化者生活经验相近,会有天然的亲近感,提高他文化者对这类视频的接受度。当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是存在的,这些生活场景的不同会使受众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李子柒视频下的评论区中常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网友以友好的态度询问出现在食品中的特色食材、生活用品,例如土灶、菜刀、爆米花炉等。不同的文化以美食为桥梁而相通,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顺利进行。

三、对未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获得的成功对我国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需要寻找与他文化者之间相似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了解、分析他者文化,抓住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点进行传播,同时还要注意语言文字符号带来的传播障碍,降低文化壁垒,提高传播效果,更好的达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目的。第二,转换叙事主体,日常化的叙事主体不同于以往以官方媒体所带来的浓郁政治色彩,普通人作为传播者不容易激发受众的反感情绪,传播内容更具说服力。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中,不仅要有官方主流媒体的宏大叙事,还应重视普通人的声音,通过日常化的叙事主体,更好的传播中国声音。第三,日常化的叙事场景能够拉近与他文化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在差异当中寻求相通,引导他文化者以正向积极的态度去了解文化间的差异,拉近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对比中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结语:美食类短视频对于我国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是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渠道。有助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新时代中国文化符号,打破过往海外用户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产生晕轮效应,形成对中国文化的正向解读框架,有利于后续跨文化传播的进行。此外,视频背后呈现出的精神内核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更多人所认可。因此我国应注意把握不同文化间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唤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的共同情感,提高海外用户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转变叙事方式,采用日常化的叙事主体和场景,以亲切、平实的形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互动。

参考文献:

[1]肖珺,张驰.短视频跨文化传播的符号叙事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03):24-31.

[2]黄娴,丁柏铨.论国际传播“五力”——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1(08):18-23.

[3]姜可雨.移情、反思、质疑:美食类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解码分析——基于一项对武汉来华留学生的质性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1):118-123.

[4]喻国明,潘佳宝.试论我国国际文化影响力传播的路径与策略[J].传媒观察,2021(04):11-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