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摘要:艺术歌曲诞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的作曲家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且蕴含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黄自先生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位。本文结合黄自的生活时代、社会现状以及美学思想,着重分析黄自三种类型的艺术歌曲及其创作特征。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民族特色
一、黄自艺术歌曲简介
黄自作为中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而且对各种题材音乐形式均有涉猎,是中国艺术歌曲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一)黄自生平
黄自自幼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先是从商,孙中山领导革命后被选为政府官员,母亲是一位有卓越见识的女性,曾创办过学校,在文化气息浓郁的家庭中,黄自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尤其对诗歌喜爱非常,这也为他日后创作艺术歌曲奠定了基础。
黄自七岁入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喜欢,1916年被北京清华学校选中,此时才开始接受正宗的西方音乐教育,并且加入了学校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在此期间跟着多位名师学习钢琴、和声等西方音乐课程,也为他以后将音乐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打下了基础。
黄自在国立音专任职了八年,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的课程都是由黄自一人完成的,并为我国早期第一所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黄自的作品中,艺术歌曲类型多样且数量庞大,在中国作曲家中居于前列,同样也是他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典型代表。其中抒情类的艺术歌曲完整的表达了他的音乐思想,也是最有价值的一类,黄自的作品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题材广泛,每一首都是精品,蕴藏着独特的内涵,最重要的是黄自开始有目的的对音乐的中国民族风格进行写作,对我们现在来说,仍有借鉴意义。
(二)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人。一生区区几十载,却是中华大地最残破、满目疮痍之时,晚清政府苟延残喘、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爱国学生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各路势力交战,中国人民痛不欲生,不断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此时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鸦片战争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踌躇满志、以中华复兴为己任,一代又一代,漂洋过海去寻求能够挽救中国之道,从此掀起了一系列救国之路,但最后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此时,有一部分人认识到改变人们脑中固有的封建思想才是当务之急,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也带上了西方音乐痕迹,以黄自为代表的音乐家及其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国情下诞生,并越发的灿烂。
(三)黄自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逐渐向现代美学思想转变,而在其中充当媒介作用者,就是黄自,黄自的思想、文章,深入了音乐的本质和功能、以及音乐欣赏和批评等等有关于音乐美学上的重要问题,揭示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以及普遍规律。黄自作为上个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发展中的一位重要的奠基者,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
黄自曾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某一个时期的艺术,就代表某一个时期的生活。”黄自肯定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他指出,音乐是有情感的,而且能把其中所蕴含的情绪表达出来。黄自也主张“生活同样需要艺术”并且非常肯定音乐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他曾说过:“不管是孩童,或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农夫、没有不爱听唱歌的”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为音乐对人具有教化作用,乐论中亦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记载。
二、黄自艺术歌曲的风格分类
(一)抒情性艺术歌曲
黄自所写的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可以说是他全部作品中最有内涵的,这种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注重把人心底的情绪宣泄出来,在表达多样的情感的基础上也蕴含着对光明的追求,中国抒情性艺术歌曲在传递一种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表达出纯洁、淡雅、浪漫的情感。在黄自所创作的抒情类歌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思乡》是黄自抒情性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作于中华民国21年,与《春思曲》并称为抒情性艺术歌曲的姊妹篇,由韦翰章作词。这是一首现代诗类型的歌曲题材,歌词清新有内涵、意味深长,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清明刚过,柳丝在风中起舞,这正是游子思乡的时节,当我倚靠在栏杆之上,望着故乡之地不语,仿佛那杜鹃在说:“不如归去”万般离愁别绪顿时涌上心头,恨不得与那南去的落花,一同归去。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显露无遗,寄情于景,感同身受。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
古诗词艺术歌曲大多歌词选用古代诗人学者所创作的诗歌,从而巧妙的把诗词与音乐相结合,不仅是中国艺术歌曲重要的分支,也被列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结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背景,我们发现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模仿,而是“借古喻今,针砭时弊,探索现实”的主题。黄自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便显示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之情,这也成为日后创作艺术歌曲的重要因素。
《花非花》是黄自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典型代表,它的词作者为白居易,众所周知,在唐代古诗词结构中不可缺少就是声律,同样,中国的古诗词也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花非花》的情感非常的隐晦,让人难以琢磨,这在白居易的诗词中是少有的,为日后的朦胧诗奠定了基础。全诗好像是在回忆曾经的美好,又或是在追忆美好的事物或人,但最终都飘然离去,只能凭栏叹息。
(三)现实性艺术歌曲
所谓现实性歌曲,就是根据中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实社会和生活题材而创作的爱国歌曲或者抗战歌曲。现实性艺术歌曲作为一种文化,直接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国家、人民的呼声,因此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现实性艺术歌曲被当作一种武器,使它具备了直面社会,审判社会的功能,这个武器在中国艺术歌曲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不仅在当时作用巨大,而且也对以后的歌曲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黄自先生自幼出生于书香门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为喜爱,并表现出少有的天赋,因此,爱国主义也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在外留学期间也不忘生养他的祖国,毕业作品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让人倍感亲切,回国后,看到祖国文化落后,百废待兴,便全身心的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题材的创作上,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萧友梅先生的引荐下,上海国立音专聘请了黄自,他不仅负责理论作曲的全部专业课程,还承担教育主任一职,任职期间编订了大中小学的音乐教材,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黄自认识到国难当头,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于是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写下了如《天伦歌》、《抗敌歌》、《谁养我》、《睡狮》等一批爱国救亡歌曲,这与他以往的抒情歌曲大相径庭,意味着创作风格的转变。这些艺术歌曲直面回答了社会、国家、人民的呼声,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三、黄自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民族性
黄自先生作为我国较早留学归来的作曲家之一,在中国专业音乐的初始阶段,就积极投身于中国民族音乐与欧洲作曲技法的交流融合当中,黄自的大部分声乐作品均采用了人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选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作为创作音乐的基础,有些直接采用民间流传的曲调进行旋律创作,由此造就了他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黄自在参加抗日救亡的运动中,谱写了慷慨激昂的《抗敌歌》。1932年在上海为勇敢的抗日将士创作了《赠前敌将士》,以及后来的合唱曲《旗正飘飘》等一系列抗日救亡歌曲。这些歌曲气势雄伟,慷慨悲壮,表达了必胜的决心,给在前线的抗日将士以强大的信心。还有本文前面提到的为电影创作的歌曲《天伦歌》,都非常鲜明的反映出他对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和关怀。
(二)时代性
黄自先生的音乐作品是真实的反应了时代气息,音乐作品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音乐是这个时代的反应,表达出时代的需求,准确的反应出社会的现实状况,反应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艺术从生活中取材,又会馈赠于生活,黄自的艺术歌曲是与那个时代紧密联系的,而且在艺术歌曲中的爱国主义题材的创作很多,他怀着对祖国河山,人民群众热爱创作了许多的爱国歌曲,给受苦受难的国人以极大的鼓舞,如《抗敌歌》《睡狮》《天伦歌》等等抗日救亡的歌曲。这些歌曲真实而形象的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苦难的生活,以及为救国所做的抗争。
五四运动,解放思想,是这个时代的主流特征,也是黄自在艺术歌曲创作中从始至终的坚持,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指引,为我国日后的艺术歌曲写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抒情性
抒情性的艺术歌曲在黄自所创作的作品中蕴含着非常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他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对未来充满希望,黄自抒情艺术歌曲的鲜明特点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黄自先生的抒情性艺术歌曲往往独具特色,他选用古代文人的抒情诗歌作为歌词,和声调式按照西方作曲技法,而在歌曲结构,旋律等方面则中国的语言音调能很好的融合。钢琴伴奏常常用来表达歌曲的意境,以便更好的烘托气氛,渲染意境,黄自的艺术歌曲真正达到了旋律与歌词的结合,显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积极意向。
四、中国艺术歌曲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艺术歌曲正是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中,创作出了蕴含着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而黄自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对提高演唱的技巧和艺术修养具有积极作用。而要唱好艺术歌曲,我们就要把中国的咬字与西洋唱法有机结合起来,好的演唱不只是有好的声音、好的技术或者高亢的音量,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是我们唱好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我们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把演唱技巧与文化情感相结合,方能达到理想之境界。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艺术歌曲在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同时,更加要注重结合具有我们本国民族特色的语言、情感、精神。中国的艺术歌曲,多是采用我国古代或现代诗歌来作为歌词,这些歌词具有丰富的文学性和音乐性,从而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根基。首先,以我国传统音调以及民族五声调式为基础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歌曲风格和内涵,另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作曲家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在学习了欧洲浪漫主义以及印象派的音乐之后加以创新,再与中国音乐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曲式风格。
结 语
结语
本文从黄自艺术歌曲创作时的社会形态以及思想根源、不同类型的艺术歌曲,从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时代性、抒情性等不同维度的创作特征,对黄自各个时期的艺术歌曲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笔者查阅资料以及写作论文的时候,心中是对黄自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满满的钦佩,黄自不仅在艺术史上名垂不朽,他高尚的品格在时间的演进下,更加的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景仰。
黄自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高尚的品格,热烈的爱国之情和崇高的艺术成就是我们永远不能忘怀的,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音乐事业,笔者认为,黄自先生身上所蕴藏的对艺术以及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浅薄,语言生疏,只是对黄自先生的作品做了初步的分析,还有许多待完善之处,需要笔者在以后的学习中补充,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曙光.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王大雁.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汪莉.我国三、四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探讨[J].中国音乐,2013.
[5] 刘萱,王东宏.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色[J].北方音乐,2014.
[6] 牛茹.黄自的艺术歌曲及其创作特征[J].美与时代2007年03期.
[7] 林艳华.论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其音乐美学思想[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钱仁康.黄自主要作品分析[J].音乐研究,1958.
[9] 乔惟进.黄自和声手法初探[J].音乐艺术,2000.
[10] 蒲方.试论黄自作品中的民族因素[J].乐府新声,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