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三农”背景下哈代农业书写研究:以《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镇长》为例
摘要:哈代的多部作品以农业为主题,探讨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发展对农村物质和精神的影响。本文以哈代中后期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镇长》为例,重点研究这两部作品的农业书写,通过分析新兴工业文明对传统农耕经济的影响,探讨其原因和教训,以期为当下国内农业发展出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书写;德伯家的苔丝;“新三农”;卡斯特桥镇长
1.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横跨两个世纪的小说家,他继承了维多利亚时期文学创作的传统,其作品充满现实主义色彩。哈代出生在多塞特郡,乡村生活经历始终让他对乡村充满回忆,但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并入侵农村,他开始忧心农村,关注农民生存状况。哈代的作品主要以故乡为原型,以英国西南部地区乡村生活为背景,描写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工业入侵阶段农村发展特点和农民生活状况,深入刻画农村的变迁。《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工业发展对农业生产和传统道德的冲击。在《卡斯特桥镇长》中,亨查德的镇长之路反映了农村新型经营方式与旧的宗法制度下的经营方式的碰撞。这两部作品都以主要人物命运为主线,反映农村变迁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发展的农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农业书写与乡土情怀
2.1 农业书写
哈代的小说创作主要以农村为根基,在其前期作品中可以找到大量乡村景色和传统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描摹。作为哈代中后期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农村生活早已不复之前的恬淡和田园般的美好。《卡斯特桥镇长》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入侵使得农业经济破产,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宗法体制也逐渐走向破产和消逝。其中早期农业的影子却可窥一斑,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对于被剥削农民的稀缺性、生产经营方式的原始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的脆弱性和思想道德观念的保守性。
《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镇长》中的主要人物苔丝和亨查德的命运和情节发展都以农村为背景。农业是农民的生存手段,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哈代独特的描写呈现给读者一幅生动、真实的小农生活景象,与后期资本控制下的农业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在这个背景下,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非常少,生产方式原始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命力脆弱。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一匹老马是苔丝一家唯一的生产资料和生存依靠。老马的死促使苔丝去寻亲认祖,以获取富人亲戚的帮助,这却造成其命运的系列悲剧。老马作为苔丝一家几乎唯一的收入来源依靠,反映了当时农民生产资料的稀缺;后期苔丝所在的牛奶厂更是具有极大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畜牧业生产受制于时节,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卡斯特桥镇长》里的镇长亨查德通过勤劳发家致富,但他仅依靠的口算、头脑记忆等原始生产方式经营小麦种植和买卖,认为自己小麦出问题原因是天气或别人动了手脚,这都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与此相配套的是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世家的憧憬和幻想依旧留存于农民的脑海中。得知自己祖先高贵的姓氏后,苔丝的父亲立刻得意忘形。在懒惰的父亲和虚荣的母亲的撺掇下,苔丝踏上了认亲的道路,这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源头。而在苔丝失去贞操后,人们既觉得她可怜又对她有所鄙夷,其所在教区的牧师不愿对她的孩子进行洗礼或在孩子病死后允许其埋入教堂墓地。苔丝因此变得不愿与人交往,只想逃离。哈代在此描绘了农村地区人民思想的缩影,在农业社会体系下,宗法制度以及贞操观念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关乎其命运。
在《卡斯特桥镇长》中,随处可见的还有与农业相适应的建筑和商业体系。卡斯特桥是农村小镇,镇上商店橱窗里陈列的是各种农业相关的器具,这是因为小镇周边的居民倚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在卡斯特桥尽头处的德尔诺弗,绿色茅草铺盖的谷仓比比皆是,沿街每隔六七座房子就能看到一座,到处洋溢着一股成熟的传统农业的气息。
2.2 乡土情怀
哈代以故乡为原型创作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说蕴含着他对乡土的眷恋和怀念。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镇长》两部作品里生动的描绘了马斯洛村和卡斯特桥小镇的乡村风光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出其对土地的留恋和对农民的深厚情感。
从人物上来看,哈代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勤劳能干,朴实无华。亨查德酒醒后对酒醉卖妻一事深感后悔无奈,从此发愤图强,凭借其个人努力和多年来的粮草经验当上卡斯特桥的镇长,这塑造了一个宗法体系下积极奋斗的传统农民形象。如果说亨查德的人物性格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那么哈代赋予美丽少女苔丝的美好特质——勤劳聪慧、敢于反抗、与自然融为一体——恰恰反映了哈代对乡土生活和乡土人民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人物性格也暗示着哈代的思乡情怀。苔丝在遭遇不幸时选择回到自己的故土而非远离,镇长亨查德对传统经营方式的坚持,都是作者对故园的留恋。尽管在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下,故园已不再是那个故园,却更让作者感伤怀念。
哈代的乡村生活经历为其乡土情怀埋下了伏笔,无论是从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对乡村景色的描摹,都展现了他对乡土农村、农业、农民的眷恋和担忧。哈代对农村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但身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他对农村处境持悲观主义的态度,意识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可抗拒性,因此开始观察并描写这种变化,进而思考工业文明对农民生活方式造成的影响。
3.农业书写与工业文明
3.1机器与农业
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革命对小农经济造成了重创,具体反映在机器逐渐取代了以人和动物为主要动力的生产方式上。在时代洪流下,农村地区的生产经营开始引进机器,这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但这也改变了农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在工业革命背景下,机器代替人力,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是必然的趋势。
在《卡斯特桥镇长》中,亨查德通过经营粮草一步步当上镇长。但他仍采用效率低下且落伍的计量方式和生产工具。而竞争对手法弗瑞却紧跟时代、及时做出改变。在计算粮食等数量时,亨查德通过心算、口算的方式进行粗略的估算;相反,法弗雷使用了更精确的度量设备来计算货物。在播种、生产农作物时,亨查德坚持采用旧式播种筐,而法弗雷却率先使用新型播种机和收割机。在新型机器的推动下,法弗雷的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最终获得了成功。而亨查德却逆时代潮流而行,最终被时代淘汰。
与此同时,机器的引进也对农业社会造成了重创。以机器为先驱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吞噬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农业社会,人手难敌机器,因此作为打草工的亨查德失业了,一家人面临食不果腹的威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潜意识里,他把自己的妻女看作自己生存的绊脚石,醉酒后把妻子和女儿卖给了水手纽森,由此造成其后系列悲剧。亨查德的失业悲剧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农民困境的缩影。
《德伯家的苔丝》创作于维多利亚时代,当时机器工业文明破坏了恬静的英国农村,小农经济逐渐走向破产,农民被迫离开耕种的土地,成为雇佣工人,受到资本家剥削,生活困苦无助。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一开始本是单纯美好的农家少女,而后到了燧石山做牛奶工——在这里,工业化程度发达,苔丝要不断地解着麦束,送进机器里,忍受着辛苦的劳作和农场主的压迫。从衰落的农民阶级到工人阶级的转变,从安逸恬美的村庄到机器轰鸣、令人难以忍受的农场,这都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农民走投无路,被迫做工维持生计的辛酸。
借助这两部小说,哈代表明工业文明向农村扩张的过程中,统治阶层应及时跟进农村发展情况,在协调农村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关心劳苦大众的心理和社会生存状况。
3.2资本主义商业与农业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不仅受到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方式的剥削,还遭受着来自资产阶级阿列克的折磨。阿列克的父亲曾是商人,他从小生活在城市,是当时新进资产阶级的代表,野蛮且掠夺成性。在他看来,苔丝只是一个拥有美色的女人,一心想占有苔丝。当苔丝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委身于他时,二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钱色交易,苔丝所代表的田园诗般的农业文明不得不屈服于阿列克代表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在《卡斯特桥镇长》小说一开始,卡斯特桥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农业城镇:农业经济兴旺,乡村集市贸易欣欣向荣;人们朴实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善真诚。当工业文明逐渐入侵至卡斯特桥小镇后,铁路入侵,机器林立,风景被玷污,宁静的小巷变得脏兮兮,歪歪扭扭的屋顶再难看出半分曾经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乡村集市逐渐衰落,经营农业买卖的地区到最后一片凋零,鲜有人迹,只有几只羊在附近吃草,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被打破,互相猜忌,争名夺利。通过对比,哈代表达了逐渐没落的对田园风光深感惋惜,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然而,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思想,肯定了资本主义商业在适应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方面的进步性以及资产阶级在时代洪流中的先进性。
法弗瑞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开放,懂得变通,且在管理生意上充满智慧。而亨查德虽然一开始通过其努力经营取得了初步成功并当上了卡斯特桥镇长,但是最终却落得个粮食产业破产、镇长职位被人代替的下场。对比法弗瑞的成功和亨查德的失败,不难看出,这二人分别代表了传统小农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虽然农民有很多优点,如踏实,善良,但也有明显的瑕疵,如简单直接、管理粗暴。在观念上,亨查德恪守小农观念,依然使用迷信落后的占卜方式来预测天气;在生产上,他也仍然使用低效陈旧的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上,他并没有没有完善的雇佣制度:在亨查德的商行里,雇工们非常懒散,甚至可以不按照钟表规定的时间劳作。由此可看出,亨查德的生产经营没有规范的劳作时间、制度概念以及奖罚措施。他对待雇工阿贝尔的态度尤为如此:每年冬天他会给阿贝尔的母亲送煤,当阿贝尔迟到时,他没有采用合理的制度或章程来地管理雇员,相反却粗暴地让阿贝尔脱下裤子上班。
与亨查德不同的是,法弗雷精明能干,不仅接受新思想,而且引进高效的收割机、精确的度量设备,并采用书面合同完善雇佣关系,因而其生产经营更加规范、高效。另外,他对员工也和蔼可亲。通过对法弗瑞的描写,哈代告诉读者,应当充分借鉴其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大胆创新的意识。他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迎合了工业革命的洪流,因而他必然会成功。
4.结论
通过书写苔丝和亨察德的遭遇,哈代抒发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袭下传统农业劳作方式日渐衰亡、农民命运多舛的无奈悲愤。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立足于今天,在处理我国农业社会、乡土文明与工业化的关系时,哈代的农业书写仍有其借鉴意义。在提出“新三农”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更要重视农业和农民的发展,这也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新发展阶段下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国之大者。
参考文献
[1]张志国.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英国乡村[J].作家天地,2021(01):51-53.
[2] 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镇长[M]. 张谷若译 . 上海 : 三联书店.
[3]张巨武.托马斯·哈代小说作品之“三农”主题透视与启示[J].唐都学刊,2018,34(05):78-83.
[4]田颖.“机械时代”的一曲田园挽歌——论《卡斯特桥镇长》的自然异化主题[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49-53.
[5]翟豪杰.《德伯家的苔丝》英国乡土文化的暮歌[J].北方文学,2020(09):61-62.
[6]胡怡君.卖妻、巫术、斯基明顿与理性的商人:《卡斯特桥镇长》里的共同体范式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9(02):182-199.
[7]吴宪,墙晓容.探析《卡斯特桥镇长》中迈克尔·亨查德的灭亡[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21):67-68.
作者简介:
1.许甜甜(2001.05-),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2.郭家乐(2000.11-),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3.曹倩倩(1999.12-),汉族,安徽淮南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2021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1029921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