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外高等学校跨学科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的对比研究

张露露
  
电子企业
2022年38期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摘要:社会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媒体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及转型升级,让艺术形式的展现突破了原有的载体、范围、样式,呈现出综合性、跨学科、高度融合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如何适应当代信息技术手段等现实问题,艺术设计的专业设置也面临着比行业技术滞后导致的迷茫与挑战。为此,本文主要梳理21世纪科技发展和艺术教育改革的背景,引入多维度、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探讨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时代发展的现状与方向。

自20世纪下半叶来,信息技术的高速成熟和发展普及,使得深度依赖多媒体技术的艺术设计的传播形式有了新的突破,愈来愈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交叉性的发展趋势,声音、图形、信息、数据、体验服务等内容被可视化技术融为一体,实现跨学科交互。这种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创新现象改变了我们对艺术的传统面貌印象,同时也唤醒了艺术教育领域对跨学科研究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方法的新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科技环境、匹配社会产业升级等现实困难盘踞在当代艺术教育的面前。

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改革思潮中,高等艺术教育的研究始终受到关注。国内的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反思现有的艺术教育方式,尝试冲破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对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刘仲严,2004)。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高等学校应当重视艺术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连接,将个人发展与群体、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环境串联起来,探索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娄永琪,2010)。愈来愈多的学者开始抛弃现有的艺术设计认知方式,尝试冲破各学科之间的边界,对艺术设计教育与信息技术进行跨界融合的研究。一些文献通过展现大量的国内外艺术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交叉学科结合的实践案例,梳理其教育理念到实践模式作为参考范例,给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是跨学科探究提供了有益思路(饶丹,2018)(张卫民,2019)(孙,2020)。也有一些文献对跨学科艺术设计的学科特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林志远,2008)(李佳敏,2014)(冯阳,2016)(曹勇,2021)。

除了文献理论研究,艺术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推进了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开始尝试将视觉艺术、设计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孙晶,2020)。近年来,国内许多设计院校倾向于采用成立设计研究机构或整合创新型学校的方式来发展跨学科合作研究,如同济-麻省理工设计科学实验室(City Science Lab)、NoCC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NICE2035 未来生活原型街”等一系列设计机构的设立就是为了整合艺术设计与社会、科技、经济的联接。此外,清华大学与米兰新美术学院的“跨国设计交流”项目正式开设了跨学科艺术设计学位课程,将艺术设计的跨学科教育研究通过授予学位的方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彼时,经过上世纪70-80年代的学科整合与合并发展,西方的高等艺术教育也获得一定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成果——比如以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为例的综合性大学的工程教育振兴活动(2010)。与国内教育改革方式不同的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跨学科教育的运动中发挥着许多创新努力。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联邦经费的政策资助下,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三十年间美国本科教育的跨学科学位数量增设达到了翻倍(Brint,2009)(朱等,2015)。

美国一些大学尝试使用跨学科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比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在1965年成立以跨学科创新为研究精神的“格林湾”分校,旨在为本科生提供超越单一专业的多种学科知识的训练机会。美国密根斯大学在《关于跨学科学习与协同教学的研究报告》中提倡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授予跨学科课程(2005)。一些文献和出版物表明大多数西方高校在艺术设计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姚,2020)(朱等,2015)。国外著名院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艺术设计专业中将多媒体艺术设计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如:开源编程语言、可视化呈现、动态效果表现运算,VR艺术设计等课程共同纳入教学范畴,体现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办学思想。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之间建立跨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伦敦艺术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跨学科设计中心,这些都显示出世界各地的一流高校对于跨学科艺术设计人才教育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国内外艺术设计教育文献的简要梳理后可见,早期的跨学科艺术教育研究文献和专著数量,国外都显著多于国内,这主要是由于西方的统整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论发展时间先于国内,而且在教学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国内跨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的研究萌发较晚,随着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支持,相关的研究才开始缓慢递增。伴随着国家宏观战略的文化繁荣发展支持下,国内艺术教育的不断探索、构建和整合跨学科研究课程一系列跨专业、多学科、综合性的新兴设计专业方向开始下设招生,大量的跨专业艺术设计联动课程在高校实施落地(过,2005),一些工程信息、计算机技术与设计学科交织合作的项目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室在大型城市中不断的产生(王,2020),整体跨学科艺术设计高等教育现状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可以见出,我国的跨学科艺术教育研究现状正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过程中,虽然在理论研究方面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但是近年来跨学科艺术教育的研究文献和实践案例有加速增长的趋势。长期来看,当下我国的跨学科艺术教育已经走到了提质增效的阶段,需要从宏观、整体的理论层面探讨跨学科艺术教育如何建构课程理论体系,针对教学实践梳理出一套全面深入的教学目标、内容设计到方法评估的现实框架。教育从业和研究人员应该积极投入到跨学科艺术教育研究中来,探讨跨学科艺术教育会否是一种更有意义,更适应当前社会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本科教育范式。

参考文献:

[1]孙晶. (2020). 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研究 [博士, 南京艺术学院].

[2]王茜. (2020). 跨学科在艺术设计工作室化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观, 05, 114–115.

[3]综合性大学的工程教育振兴(上)——以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43-55.

[4]林志远. (2009). 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 [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

[5]娄永琪. (2010). 从创意到创新——中国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发展的新范式. 创意与设计, 03, 11–13.

[6]娄永琪,马谨. ( 2014) 一个立体 T 型的设计教育框架[M]. 新兴实践:设计的专业、价值与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28-251

[7]李晶. (2010). 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博士, 湖南师范大学].

[8]曹勇,(202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 [博士, 南京艺术学院].

[9]刘仲严. 后现代艺术教育[M],香港新天地设计印制,2004.

[10]过伟敏. (2005). 走向系统设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跨学科合作. 装饰, 07, 5–6.

[11]姚妍华. (2020). 中、英、美本科空间设计类课程比较:跨学科实践表现. 设计, 33(17), 93–96.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2021年发展研究课题基金项目资助

2021JGYB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