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艺术歌曲《歌》的艺术风格与演唱分析

肖玉
  
电子企业
2022年38期
江西师范大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艺术歌曲是一种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较高专业性的“创作歌曲”,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对于声乐学习而言也是培养演唱技能、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教学内容。张瑞老师的艺术歌曲《歌》是近些年来被广为流传的一首新时期艺术歌曲。本文以艺术歌曲《歌》作为研究对象,遵循理论到实践的原则,从对歌曲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特点和演唱实践的分析为写作主线,着重围绕曲式特点、钢琴伴奏特点、歌词特点、咬字与声音的运用、速度与节奏的把握、力度的把握、肢体语言和情感的运用这几方面进行具体的论述,以此来探寻艺术歌曲《歌》的创作手法和精髓之处,挖掘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

关键词:艺术风格;音乐分析;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是一种由音乐与诗歌完美结合并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结构严谨,注重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歌词常选用著名作家或诗人的优美诗歌。由于艺术歌曲结合了优美的旋律和人声这两个最具有普遍感染力的音乐因素,因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歌》,是我国近些年来出现的一首新艺术歌曲,歌曲的风格较为伤惋,和声精炼,曲式结构简明,旋律柔美连贯,感情细腻而真挚。这首艺术歌曲词曲结合紧密,将声乐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相融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对于声乐者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一、艺术歌曲《歌》的创作背景

歌曲中的歌词来自于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1830-1894)所写的诗歌。由于爱情受挫,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诗歌大部分是关于把失去爱情和死亡联系的主题。1871年,女诗人受到疾病的折磨,于是在身体与情感的双重折磨下写出了这首诗歌。在诗歌中,女诗人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解脱,又把死亡看作是享受她的亲朋好友同在的快乐时光。这首诗歌后由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徐志摩将其翻译并在1928年发表于《新月》月刊4号。1997年,天津音乐学院张瑞老师应邀参加马来西亚、中马古今诗词歌会时,为这首诗歌谱曲,写下了同名抒情艺术歌曲《歌》,并收录于其2009年出版的《雪花的快乐张瑞艺术歌曲集》中。

二、《歌》的艺术风格特点分析

(一)歌词分析

艺术歌曲《歌》的歌词风格非常伤惋,细腻地描写了主人公面对死亡时流露出的态度,她不惧怕与人世间告别,却唯独害怕自己的爱人忘却自己而心有不甘的心情。歌词运用了双重矛盾的手法,将神圣的宗教信仰和自身感官上的审美情趣相结合。歌词多处使用了重复与对比的手法,使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得以充分的表达。

《歌》的歌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1小节)写的是主人公即将去世之际希望自己的爱人忘记自己,又害怕被自己的爱人忘记而心有不甘的矛盾心理状态。在歌词的开头“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就将情绪沉浸在逝者对自己无限的悲悯之中。然而,第一段诗中诉说的那些“不必”和“无需”并不是她内心所愿,她非常地希望有爱人相陪,表现出了双重自相矛盾的感情。第二部分(12-32小节)的歌词与第一部分歌词的心境表达形成鲜明的对比,描绘了主人公对于人世间的不舍,悲伤之情更加强烈。从歌词“假如你愿记着我”开始,情绪流动起来,心中不甘的情绪也随之而来,主人公述说时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自相矛盾的内心世界再一次出现。

(二)曲式特点分析

这首艺术歌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分为A、B两个部分,并带有尾声,结构较为工整,调性为降E大调,节奏为4/4拍。整体的旋律结构是平缓而又伤感的,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痛苦和死亡的双重矛盾及最后转化为对死亡的淡然。

从曲式图可以看出,A段(1-11小节)在音乐上有比较鲜明的陈述性质,结构较为工整,主人公情绪上较为稳定,并采用了3+4+4的结构。第一乐句的旋律主题(见谱例1)由相同旋律音和不同的节奏型组成,且采用了两个不和谐的和弦进行,推动了歌曲进一步的发展,并运用了宣叙调的手法来陈述此时主人公悲悯的心情。

A段第二乐句(见谱例2)旋律线条开始上行,连续采用了增三和弦和二度音程,以此来表达情绪的递进与上扬,紧接着采用了小七和弦及减七和弦的连续半音下行,在力度上慢慢的增强,使A段的音乐达到高潮。

B段(12-32小节)是一个补充发展乐段,由全新材料构成,结构较为方整,采用了4+4+4+2+4+4的结构,情绪激烈。B段开头采用了两个平行乐句,其中第一乐句采用了纯八、增四音程和大三、小三的分解和弦以此来推动情绪的流动。

在第19小节中重复运用了大三和弦,力度也变为f,来烘托出此时已达到顶点的情绪。第20小节运用了四个小七和弦使情绪爆发出来,力度也达到ff,并达到全曲高潮。尾声则是运用高声部下行八度的和弦和低声部的分解和弦构成,以此来表达主人公最后的心境即对死亡的淡然。

(三)旋律分析

本曲的旋律极具抒情性且旋律线条清晰,歌曲的旋律起伏与歌词情感表达融为一体。曲子高潮部分旋律平缓而又激烈的进入,使艺术歌曲《歌》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本曲A段第一乐句旋律运用了弱起小节的宣叙调形式进入,使此时的情感自然平静。在第二小节后运用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使旋律递进并上扬。第3小节旋律运用大三度琶音和弦,推动了下一个乐句的发展。第4小节到第7小节旋律中反复出现休止符,让此时哽咽、顿挫的情感得以充分的表达。相比B段,A段中旋律的起伏不大,但在第3小节到第10小节旋律慢慢上行,更加准确地描绘了主人公此时情绪的递进与上扬。在B段中旋律随着情绪流动起来,旋律起伏逐渐加大,在第19小节和20小节旋律中有两次情绪的爆发,旋律中运用大三和弦,强弱分别到达f、ff,渲染了主人公此时不惧怕与人世间告别,唯独害怕自己的爱人忘却自己,而心有不甘。直到26小节运用了大七和弦,旋律线条开始下行直到结尾,更加符合了主人公此时对于死亡不惧怕的内心情感。

(四)钢琴伴奏分析

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是一部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能充分发挥歌曲的艺术作用,增强歌曲的艺术感染力。艺术歌曲《歌》在伴奏部分运用了丰富的和声织体来增强、烘托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A段第一乐句的钢琴伴奏部分采用两个不和谐的柱式和弦来进行陈述,以此烘托出主人公的悲悯心情。第三小节开始运用琶音分解和弦来促进歌曲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小节钢琴伴奏采用增三和弦和二度音程,以此来表达哽咽、顿挫的情绪。在A段尾部则采用了小七和弦让故事慢慢结束并引出下文。

在B段更多的是运用分解和弦。两者的对比更加的契合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将逝者沉浸在对自己无限的悲悯之中,内心希望有爱人相陪的渴望。B段钢琴伴奏部分运用分解和弦来契合第二段所要求的速度术语并和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A段第一乐句的钢琴伴奏运用了琶音分解和弦,以此让主旋律开始随着情绪流动起来。在第15小节开始运用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让情绪逐渐爆发并在第20小节情绪全部爆发出来,并达到ff的力度。在第26、27小节钢琴伴奏部分运用了高八度的减小七柱式和弦,与歌唱部分交替进行,来衬托主人公自问自答、语无伦次的表现,以展示其悲凉心境。在歌曲的尾声部分运用了八度下行,给予听众慢慢远去的结束感,让人回味无穷。

三、艺术歌曲《歌》的演唱处理

(一)咬字与声音音色的运用

“咬字”是唱好一首作品的前提,掌握正确的咬字方法才能使声音音色更加统一,且咬字也是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解决好歌唱中咬字问题并掌握其正确的方法,对于提高歌唱者的歌唱艺术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在A段第一小节(见谱例1、2)中“了”字的处理不能读成“liao”,也不能强化“了”字,此处需要用“le”发音,做带过处理,由于“le”是偏向于闭口音字母,这样表达能更加舒适的展示歌曲和更好地保持声音位置。在第二乐句中的“坟上”,作曲家标记了重音记号,在咬字时需要歌唱者哽咽、顿挫的声音情感表达,由此来体现出主人公的忧伤情绪。在A段最后一小节中的“露珠”,咬字不需要太刻意,随着气息慢慢结束。B段第二乐句中“甘心”咬字需咬重一点,需体现出怕被爱人遗忘的心情。第三乐句中“再”咬字时需要更加突出这个字的份量,来为主人公的情绪做点睛之笔。第19小节中“蜜”需要随着音乐的走向和情绪的积累到达顶点,咬字需松一点。接下来的“再”字也需咬重一点,这一句是基于前面一句的升华爆发,情绪更加的饱满。在第25小节中“光不升”这三个字有重音记号,这又充分表达了不甘心的情绪,歌唱者在处理时需要给予这三个字的咬字重音处理。在第28小节中“悲”字起到了全曲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本段最后“伤、的”两字中间有滑音记号,需要在歌唱时注意滑音咬字处理,以此来表达主人公的最后情绪。

(二)速度与节奏的把握

在声乐演唱中,掌握正确的速度与节奏能够更加准确有效的刻画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对作曲家的尊重,且如果自行处理,就会失去歌曲原有的韵味。结合艺术歌曲《歌》的谱例分析,A段的速度较为平缓,在第一乐句中由相同旋律音和不同的节奏型组成,由宣叙调的形式进入,但是依然要把握好节奏和内心情感的处理,这是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一种表达手法,而慢节奏型能更加准确地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在B段表情术语改为自由地,速度也变成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拍76的速度,说明主人公的内心情绪发生了变化,由第一段内心的悲观到第二段对死亡变得释怀。

(三)力度的把握

在声乐演唱中,力度的把握是唱好一首歌曲的必要前提,力度是否把握的恰到好处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歌唱力度的把握其实是对气息变化恰当好处的控制与调整。由于艺术歌曲《歌》的A段在音乐上有比较鲜明的陈述性质,主人公情绪上较为稳定,B段则是一个补充发展乐段,情绪激烈,由全新材料构成。并结合谱例分析,在开头三小节“我死了的时候亲爱的别为我唱悲伤的歌”中需要用到的歌唱呼吸的力度不需要太多,mp的力度即可。但从第三小节最后一拍开始旋律走向是往上的,需要相比开头三小节的力度更多一点,为mf。且在第八小节“青青的草”是一个f的力度且需要注意强弱的细微音控处理,并需要有技巧性的呼吸力度控制。B段的开头12-15小节歌唱的力度不需要太多,mf的力度即可,但依然要保持歌唱的高位置。在第15 小节到20小节随着旋律和歌唱情绪的发展,此处的情绪积蓄已经达到顶点,歌唱力度也变为ff,积累的所有情绪在此处全部爆发出来。

在22小节开始,力度变为mf,旋律线条开始下行,情绪有所转折和收敛,并且在23小节和24小节(见谱例3)情绪有所平复,逐渐又回到悲悯的心境中,此处歌唱力度从mf过渡到f,到达情绪的高潮。在26小节开始是一个情绪递进的过程,慢慢的直到尾声歌唱力度从mp到p,以此来表达最后主人公对于死亡不惧怕的内心情感。

(四)肢体语言和情感的运用

声乐演唱是一种技术的展现,也是音乐内涵的体现,它可以在表演中相互交流产生共鸣。据研究表明在信息全部表达中表情动作占55%,说明了在舞台上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肢体语言的表达,在舞台上则会显得刻板单调,不能更好地表达情感,会与听众产生距离感,但是动作不能太过夸张和内敛,要认真地研究体态语言并合理的运用,让肢体语言更好地协助歌唱的情感表达。在A段的开头是陈述乐句,且以宣叙调的形式进入,此处的肢体语言不需要太多但此时的情感一定要进入状态,去向观众诉说。第四小节“我坟上”将手轻轻搭在胸口,以此来表达主人公哽咽、顿挫的情感。在第五小节开始旋律线条逐渐向上,代表着情绪的递进与上扬,此时双手可以慢慢向外张开,以此来表达主人公悲悯激动的内心。在B段开头,旋律随着情绪开始流动起来,此时用一只手轻轻地向外伸出,直到“愿记着我”,把手慢慢收回放置在胸前。在第十五小节和第二十小节这两处为情绪的爆发点,此时的音高也为全曲最高音“G”,在此时双手向两边张开,第一可以使胸腔充分打开,第二可以使气息充分保持和让声音有充分的张力。在第二十六小节开始自问自答的模式,情绪开始递进,此时将一只手放在胸前,进行自我回答。最后尾声结束时双手可以放置在胸前,因最后的心境即哀莫大于死,一切将结束。

结语

通过以上对张瑞老师艺术歌曲《歌》的曲式、钢琴伴奏、旋律、歌词等艺术风格特点可以看出,这首作品从技巧方面来看和声精炼,较为新颖,极具创造性,曲式结构简明,钢琴织体的走向也与主旋律相辅相成,达到共融。从情感方面来看,这首作品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所想抒发出来的双重矛盾的悲伤,从而体现了张瑞老师对此艺术歌曲《歌》创作的用心以及挖掘出此诗歌中的奥秘,展示出其内在的气质并与诗人的心灵达到了共融,细腻而又恰到好处地描绘了主人公对于自己生死淡然的态度,及其自相矛盾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理论作曲功底。通过深入地分析和整体演唱风格的探究来指导歌曲的整体演唱处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歌曲《歌》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感和内涵,让音乐语言、人声技巧、歌唱情感有效地融合起来,为提升歌曲情感演唱处理提供进一步指导。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娜·罗塞蒂著.在寂静如语的梦里罗塞蒂诗选[M]. 陆风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10.

[2]钱仁康.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音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11):18.

[3]赵璐.艺术歌曲歌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D].厦门大学,2018.

[4]虞滨鸿.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及演唱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5]王琛媛.音乐美学对音乐艺术实践的现实指导意义研究[J].音乐创作.2016(9):8.

作者简介:肖玉(1998-),女,汉族,湖南茶陵人,硕士在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