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路径

周骏 章晓
  
电子企业
2022年41期
1.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2 浙江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

摘要: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宗旨是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三全育人”要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所有教职员工都要树立育人意识。本文试图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寻找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的路径。本文首先厘清“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联系。其次,通过访谈了解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看法和观点,分析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困境和起因。最后,根据“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一些解决路径: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完善教学安排,三是拓宽教学思路,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元素

一、背景和意义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此,立德树人摆到了高校教育重心上来。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以外,还承担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但是,当前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现象,思政教育与专业课几乎没有“合集”。要使大学生德才兼备,那么就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思想道德教育也举足轻重。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随着习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讲话的深化“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伴随“三全育人”理念的产生,可以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现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有机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把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区别与联系

“三全育人”的内涵包括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把高校思政工作提到新高度,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

“课程思政”简单来说就是在课程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见,这是一种新的育人方式,代表新时期大学生教书育人的新方式,要求所有专任教师加入到思想教育过程中来,在传授课业的同时也要承担育人的职责。“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打造全方位发展的大学生。“课程思政”强调了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在教书和育人要把握平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要有价值观教育,其宗旨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三全育人”。“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的结合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建设是做好立德树人这一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为高校在新时期教书育人指明了方向。为了回答好这三个问题,高校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全体教职员工要围绕这三个问题明确自身职责确立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落脚点,他的建设过程中往往缺少前人的经验,使得高校无所适从。“三全育人”这一新理念的提出给“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坚持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落实到教学环节,发掘专业课当中的思政元素,对大学生做好价值引领,形成“大思政”发展格局。

“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实际运用的落脚点。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功能,与“三全育人”理念具有统一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专业教师只是传授知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往往由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老师负责,这样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要将教书育人想结合,在开展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发挥好课程教学一道渠功能。

三、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学院几十位学生的访谈了解了当前学校“课程思政”的情况。主要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问及“是否听说过课程思政”时,大半同学表示没听说过,这说明课程思政的宣传力度不够,要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提高大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二是,同学们普遍对专业课当中讲授思想政治的内容表示并不感兴趣。说明“课程思政”在大学生当中的认同感比较低。三是当问及同学们感兴趣的思政元素时对“振兴中华民族发展”这一主题感兴趣的同学较多,由此可见,爱国教育,振兴民族的价值观融入在专业课上更能够吸引同学。所以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拓宽思路,在继承现有的教学方式下要做独立性的创新。

通过同学的访谈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主要看来有三个方面:全员育人方面,还未建立起思想统一的育人整体;全程育人方面,课程的设计还有改善的空间;全方位育人方面,各部门还未做好衔接和联动。分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思政”人员建设不足。课程思政队伍是开展育人工作的主体,按照“三全育人”的思想,所有人员都是育人活动的主体,所以“课程思政”队伍建设的薄弱并不是人员数量的不足,而是队伍质量有待提高。“课程思政”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结合,需要教师、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甚至学生本人的通力合作。二是全课程育人体系有待完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过程育人,应该体现在大学生大学生涯期间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课程思政的设计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融入、课外延伸三个阶段,他们彼此相互联系构成了教学育人的整体。三是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制度。课程建设中,课程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效果如何,学科方向是否正确这些都需要及时反馈,深入的评价。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抓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根据上文提出的问题,本部分计划从以下几个方提出解决路径。一是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二是完善教学安排、三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一)加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建设

第一,做好育人队伍顶层设计,高校党委是育人队伍建设的总指挥,育人队伍建设首先是思想上要重视,行动上要一致,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首要工作。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制度,协调统筹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建设人才队伍。最终目前就是形成“三全育人”的创新性育人体系,实现大学生全面的成长成才。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专任教师在高校育人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如何使专任教师顺利融入到育人队伍当中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师风师德的建设,教师只有为人师表才能起到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如果教师本身出现了违反师风师德的行为,那么他的育人理念就毫无说服力。其次,教师要不断创新课程设计,将价值观引领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努力发掘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激发起大学生的报国热情。最后教师对课程做充分总结,完善之前的缺陷,以确保今后课程更好的发展。

(二)完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安排

在教学环节要实现全过程育人,这就要求高校做好课前准备,课中的融入和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第一、课前准备,包括教学大纲、培养方案等的设计.课前准备是课程能否成功的起点,课程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做好整个体系的规划工作,只有明确课程的脉络,构建好课程框架,深化育人培养方案。课前准备应该考虑课程进展的各个环节,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将价值观引领贯穿课程开展过程始终。第二、努力发掘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发掘与课程相关的爱国教育元素,激发大学生的报国热情。专业课程当中包括了对各种知识的研究和探索,这些知识必然对社会、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对知识的应用必然会关联到国家、社会的发展,让大学生了解这些应用,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到时代发展的脉络当中,这是课程本身的一种升华更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投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建设当中去。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文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新时代国家的发展与自身息息相关,发现专业当中的领军人物及他们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三)拓宽授课思路

“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是如何将“课程”+“思政”结合好,这就要摆脱之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将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拓宽授课思路:一是发挥专业榜样的作用,多运用案例深化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可以用来启发或者讨论,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二是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可以借助媒体,将一些比较晦涩的、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使学生在感受生动内容的同时,思想上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观看《钱学森》电影,使同学感受到导弹之父的爱国热忱,从而感染学生的爱国情绪,点燃学生爱国热情,激发起发愤图强的信念。比如《数控技术》这门课程教学时,可以结合当下新冠疫情,我国之所以能够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这离不开我国数控技术带来的高端制造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及爱国热情。《机械制造与实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对加工工艺要求非常严格,这就可以通过专业榜样的例子来给学生解释,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入课程当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使课程思政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颖的教学方式。三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个人价值,并且可以锻炼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是理论知识学习的有力补充。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的考核评价是其重要一环。只有完善课后课程的反馈才能发现问题不断进步。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也是最有效的课程激励,从制度上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发展。“课程思政”课程是否成功需要有一套客观的评价体系。教师是课程的主体,首先要对教师的德育意识有所评价,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人师表。其次教师要有育人意识,能够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为确保考核的公平性,要多方评价,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教师互评等方式。各个评价的权重要有所区分,学生评价是最能够反映教学质量的一环,因此要给较高的得分权重,教师互评和教师自评的得分权重相对降低。评价结果可以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既是对之前教学的肯定也是对今后教学的反思,以此来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

“课程思政”的评价既有力利用课程思政改革,又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课程的评价可以反映许多教学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之前教学的经验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比如课程思政机构不合理,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总结不到位等等。与此同时,也可以发掘课程当中的有益因子,可以进行推广并且发扬光大。评价的结果不仅与教师的绩效相挂钩并且与职称晋升相联系,只有拿起这两个指挥棒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良性发展和长足进步。

结语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高校育人标准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意义。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高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有决心有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新的发展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年轻的一代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人才更需要能够投身国家建设,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这也与“三全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相互联系,相互统一,都是为了更好实现大学生智育和德育同时同向发展。而且立德树人是更重要的一环,应该摆在更重要的地位。在“三全育人”理念之下建设“课程思政”,可以更有效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当中。

参考文献:

[1]王习胜.“三全育人”合理性的逻辑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9(3).重庆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2]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

[3]张晓东.“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图书馆思政教育路径与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7).

[4]李国栋、朱灿平.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1999(24).

[5]乔晓华.高校“全员协同思政”的重要性与可行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9(18).

[6]巩青春.全员育人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7]柏昌利,杨光玮,吴秀霞,林波,郭占国.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模式探索[J].中国电子教育,2003(2).

[8]丁海洋,钱芳斌.“全程育人”理念下递进式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8(5).

[9]王占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J].教育研究,2017(08).

[10]冯靖舒.基于“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

[11]陈瑶瑶.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机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2).

通讯作者:周骏,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科技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三全育人’机制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2022SZYB00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