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辽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策研究

姚振智 刘佳斌
  
电子企业
2023年11期
1.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 2.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对我国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部署。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深入推进,以及智能制造加快实施,我国传统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制造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辽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策,对于加快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辽宁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现状

1.1 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我国制造业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目前,我国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209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经过智能化改造,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7%,生产效率提升34.8%,产品不良品率下降27.4%,碳排放减少21.2%[1]。从辽宁看,近年来出台了《辽宁省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开启了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上线运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底座不断夯实。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遴选了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沈阳市入选国家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州),全省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9.7%,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7.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

1.2 企业具体情况

从企业层面看,大企业数字化转型更能驱动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3],辽宁大企业对省内上下游配套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带动作用。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赋能意识比较强、数字化转型的资金资源投入较多,数字化程度普遍较高;中小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意识相对较弱,存在转型认识不足、数字化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才等问题[4],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从数字化软件使用情况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PDM(产品数据管理)等比例较高,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相对较低。从地区层面看,辽宁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能力强、数字化水平高,欠发达地区企业数字化能力较落后。从应用层面看,企业在采购安装设备时均注重数据采集传输和高性能计算能力,装备和系统的自决策、自执行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重点行业企业基本实现物流自动化,以及物料投放、产品产出等数据自动采集和实时传送。

1.3 重点领域情况

在汽车制造领域,企业在生产管理、物料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员工管理等方面采用信息化系统,并且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效应明显,带动其配套体系内的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数字化程度普遍较高。在航空装备领域,企业已使用PDM、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规划)、MES、ERP等系统,通过产线智能化改造和打通数据通道,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设计、管理、生产、检测、物流等全流程。这也符合在数字化环境下航空装备研制由模拟量传递逐渐转变为数字量传递的发展趋势[5]。在医疗器械设备领域,通过采集和分析制造全过程数据,实现流程追溯及供应链管理协同;搭建数据服务平台,对产品运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提供设备健康管理、远程维修和定制化升级服务。“互联网+”这种新形态、新业态出现,将使数字医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6]。

2  存在问题

2.1 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平衡

辽宁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建设相对较好,欠发达地区园区、企业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基础支撑能力较弱。新兴产业和新势力企业数字化程度较高,产线智能化水平较为领先,传统产业企业的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高,部分老旧设备没有数据采集和传输功能,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企业厂区网络宽带带宽不够,不能有效适应生产高安全、高实时和高可靠的要求。

2.2 示范引领和交流推广不够

制造业门类众多,各领域之间生产设备、生产工艺、数字化需求差异很大,缺乏针对各行业的可以直接复制应用的数字化转型整体解决方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企业覆盖范围不够大。很多成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一些行业推广应用不够,引领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到标杆企业学习交流工作还不够深入。

2.3 企业缺乏数字化统筹规划

多数企业、园区因对自身认识不足、数字化意识薄弱,在数字化改造上缺少统筹布局,存在因需而建、局部改造、盲目上马等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整体不协同、数据不共享等问题。另外,虽然有的企业有一定数字化基础,但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不能及时对智能设备和软件进行迭代升级,企业整体数字化装备利用率不高。

3  政策建议

3.1 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各地区要通过专项支持、资金补助等方式,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园区构建“双千兆”(5G、光网)网络,推进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园区5G全覆盖,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扩大5G专网建设及运行模式。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扩大标识解析+“星火·链网”应用规模,鼓励企业上链上标识。

3.2 加快推进重点环节智能化改造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设计、生产、服务等过程深度融合,推动制造装备和系统实现感知、互联、分析、决策、控制与执行等功能,动态适应制造环境的变化,实现节能降本、提质增效的目标。在民用航空领域,重点围绕机械加工、检验检测、智能装配、仓储物流等环节进行改造升级;在电力装备领域,重点引进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AGV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机床领域,加快推进快速装夹、数控刀具管理、参数优化等工艺应用。

3.3 完善标准模型规范体系

分行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召开标杆企业现场交流会,印发数字化转型宣传手册和案例集,鼓励标杆企业输出解决方案和转型经验,为同类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服务。建立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方案模板库,打造一批标准化、轻量化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实施转型。

3.4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研发设计工具资源的网络化、模块化汇聚和共享。培育引进优秀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建立优质云服务商目录,开展装备制造企业和优秀服务商的对接活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强化园区企业高效协同和资源共享,发展协同制造、共享制造、集采集销等新模式,实现产业集聚和优化。

参考文献

[1]3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2]4月24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一季度经济“开门红”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3]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升研究,田慧珺,吉林大学 2022-05-01 硕士论文

[4]数字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胥培俭 丁琦 张思文,《电信网技术》

[5]数字化环境下航空装备研制质量管理的思考,蒋碧洲,《科技创新导报》

[6]“互联网+”:数字医疗走向新的阶段,孟勋,中国科技信息

作者简介:

姚振智(1979-),男,汉族,河北沧州,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项目管理等。

刘佳斌(1985-),男,汉族,辽宁沈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项目管理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