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栖制”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

——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蕾
  
电子企业
2023年15期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 300402

摘要:2014年5月2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颁布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给出指导意见。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开始为提升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联合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科迈化工有限公司等石油化工行业龙头企业首次提出并开展了基于“双高”建设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栖制”双师教学团队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双高校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双栖制

“双栖制”是指同一名学院专任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既聘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又聘为学校的骨干教师的“校企双聘”制度。双栖制师资队伍,人事劳动合同关系在原单位签订,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教学、培训、科研与生产活动。

一、“双栖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企业利益,导致企业参与教师团队建设动力不足

企业大师名匠在兼职教师聘任中存在机制缺憾,导致校企双方人员无法“互兼互聘,共享共用”。校企合作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更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发展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成员大多以独立完成教学工作为主,在社会服务、技术技能创新、专业发展研究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教师团队建设仍以“教师岗位”为核心开展,未能有效开展分类分层次培育。教研活动往往以申报教改课题或发表相关论文为目标,缺乏统筹安排,部分双师型教师缺少实际项目经验,专业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有效开展企业技术服务。团队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完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指向不明晰。

(三)“双师型”教师团队成员凝聚力不强

“双师型”教师团队往往是因为建设专业群的需要硬性凑合在一起,没有进行充分地研究论证,未能对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团队成员一般承担各自的授课任务,成员间在专业方面深层次交流合作较少。团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过于依赖部分骨干教师的情况,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成员团队认同感与归属感差,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栖制”师资队伍建实践探索

(一)师风师德建设为先,传承“四大信条”的百年基因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天津渤海化工集团举办的职业院校,学校设立之初深受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等近代实业家、科学家爱国精神的影响。学校始终将教师团队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对“双栖”教师,同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承诺制,建立师德师风档案,纳入师德师风考核评价体系。一是依托学校师德师风理论学习平台,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师德师风讲座,通过教师“双栖双聘”深化交流学习,通过学先进,树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升教师素养水平;二是借助学校师德师风交流平台,以红色教育为主线,组织教师在化工文化教育基地进行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讲述“感动中国模范教师”的故事,增强教师爱国爱党爱岗情怀;三是凭借学校师德师风展示评价平台,开展“师德必修课”视频录制展示,举办校园民族传统艺术展,教师风采展等活动,展示新时代教师师德新模范、师风新风尚。

(二)外引内培,构建“双栖型”双师教学团队

针对在当前的产教融合中,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学校提出企业利益在于人才储备、技术服务、员工培训,而培养高质量人才既是学校的利益又符合企业利益,以此为利益结合点,提出创建校企合作新型组织形式——校企命运共同体。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双栖制”双师教学团队方面进行了校企实践。在校企协作项目基础上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甄选优质项目与企业共建“教师创新创业基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学校还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重大科研项目为支撑,重点聚焦行业带动性强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培养行业领军人物,建立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产业学院”,学校先后与科迈化工、汉沽盐场单位合作共建科迈培训中心和彩虹学院,与科迈化工集团签订科迈培训中心建设了基于安全管理系统的科迈内训平台,对汉沽盐场员工、天津渤化永利等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了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指导企业参加全国石化行业技能大赛取得金牌,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三)校企联动,专兼合作教研,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

各专业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名师共同担任专业负责人,定期开展行业动态、专业建设等专项研讨,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环境工程技术教学团队由专兼职教师组建课程建设小组,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变成工作领域,进而转化为岗位需求,课程设置则直接瞄准这些岗位需求,通过课程解构重构,实现课程模块与证书技能点一一对应,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思路,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并精心制作课程资源,根据教师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采用模块化的合作教学方式。团队教师集中备课,互相研究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方法,取长补短,均获得了较大地提升。系统性推进了“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扩充了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从而真正培养出一大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双栖制”师资队伍建设与实践创新点

(一)提出了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栖”型教师团队建设新理念

以机制创新与政策项目为引导,协同创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的框架下,通过人才、项目、体制与机制的协同创新,开展互兼互聘、项目研发以及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协同和合作,共同组建“双栖型”校企教师团队,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

(二)践行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双栖”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新范式

教师团队借助校企命运共同体,定期发布招聘信息,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兼职兼薪管理办法,组建“双栖”校企教师团队。自实践以来,学校已从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通过竞聘的方式聘请了60名化工类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核定整个工资薪酬,并由学校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到企业,成为天津市首个真正实施兼职兼薪制度的高职院校。

(三)产教融合,探索形成以校企“双栖”为支撑的团队建设协作新模式

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院校名师与企业名匠,校企“双栖”围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改造,通过“双创孵化”、“产业学院”,开展项目创新、教学方法、课程开发技术的培训与教研,逐步实现校内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岗位互认、角色互换,形成团队建设协作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

[3]教育部等四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师〔2019〕6号.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