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康复影响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康复影响。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抛硬币法分为研究组(40例,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与对照组(40例,常规康复护理),评估护理前、护理后7日两组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力变化。结果:护理7日,研究组LVEF 、LVEDD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6MWD 较护理前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P<0.05。结论: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评估;个性化康复护理;术后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内科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持续性血压下降、心前区自觉性压榨性疼痛、心律失常,甚至晕厥、猝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是临床治疗急性心梗的常用微创术式,可显著增加心肌血流灌注容量。但因多种因素导致术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自主康复训练意识偏低,术后极易发生静脉血栓、气体交换障碍等情况[1]。因而,需重视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基于此,本院采用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较好临床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抽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经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脏标记物等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肺气肿、肺心病等肺部严重功能障碍或严重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心脏系统疾病、严重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肢体运动障碍性疾病以及精神障碍等。抛硬币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对照组资料:年龄47-78岁,平均(64.80±7.25)岁,病程5-16年,平均(9.50±1.40)年,其中23例为ST段抬高型,17例为非ST抬高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含中专)17例,大专及以上11例。研究组资料:年龄45-78岁,平均(63.94±7.57)岁,病程5-16年,平均(9.35±1.54)年,其中25例为ST段抬高型,15例为非ST抬高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含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12例。两组急性心梗患者资料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即术后相关健康教育指导、注意事项,严密观察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及呼吸等体征变化,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指导患者适当进行床上肌肉放松及下床活动训练。
研究组行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具体如下:(1)心功能评估。利用6min步行距离试验(6MWD)进行心功能评估,并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2)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方案:①针对6MWD <150m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健康教育指导,结合互联网、多媒体相关技术,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图文、视频等途径清晰呈现,解答患者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术后康复训练意识,提高其康复依从性。②针对6MWD介于150-450m患者进行疾病相关呼吸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取舒适半卧位或抬高床头呈60°-70°体位,紧闭双唇,经鼻吸气至腹部尽可能隆起,使气体充盈肺部,然后屏气2-3s(逐渐延长至8-10s),以口唇呈“吹哨状”缓慢呼出气体,排尽肺内气体。反复练习,15-20次为1组,每次练习2-3组,每日3次,每次练习30-40min。注意患者在进行呼吸训练过程中若出现胸闷、呼吸急促等情况,立即停止练习并休息,待症状缓解后继续进行呼吸训练,若未见好转可遵医嘱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③针对6MWD>450m患者进行疾病相关运动康复训练指导,即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2-24h后指导患者取舒适仰卧位或平卧位,进行上肢、下肢功能训练,具体:踝腕关节顺时针方向转动10圈,在逆时针方向转动10圈,膝、肘关节呈70°-80°角度进行外展内旋训练,15-20次为1组,每次练习2-3组,每日3次,每次练习30-40min。随患者躯体功能逐渐康复,鼓励其在家属或医护陪同下尽早下床活动,注意避免发生跌倒、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
1.3观察指标
1.3.1心功能评估:采用超声监测仪监测病人护理前、护理7日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静息心率指标变化。
1.3.2运动耐力评估:运用6MWD对护理前、护理7日后两组患者运动耐力进行评估[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功能评估
护理7日,研究组LVEF 、LVEDD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2.2运动耐力评估
护理7日,研究组6MWD 较护理前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已成为心血管内科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病程发展较快的一种疾病,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城市万人死亡率已达5.9人,农村万人死亡率高达7.5人,且呈逐年升高趋势[3]。临床治疗首选措施当属PCI术,能够通过早期快速疏通堵塞血管,对心肌梗死的发展进行控制,从而改善预后,而术后的疾病管理与康复护理发挥着重要意义。以往PCI术护理更加侧重与传统护理观点,对患者术后活动严格限制,临床护理效果差强人意。本次研究采用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由患者术后实际情况处罚,综合评估其心功能水平与状态,分级给予差异化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弥补传统护理的不足与缺陷。研究结果显示,护理7日,研究组LVEF、LVED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MW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与倪春梅等[4]研究结果类似。这是因为,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下,不同运动耐力的患者均可接受到适合自己的康复锻炼,低运动耐力患者进行缓慢呼气与深吸气的循环反复训练,减少外周血管张力的同时降低交感神经活跃性,从而使心肌收缩能力得到加强,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促进心功能恢复;高运动耐力患者进行上、下肢运动,可有效激发机体各部位功能及周围肌群,促进核心肌群力量的恢复,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通畅,从而提高心功能,进一步提高运动耐力。
综上所述,基于心功能评估的个性化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
参考文献:
[1]李正春. Ⅱ期心脏康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应用价值[J]. 中国疗养医学, 2019, 28(2):3.
[2]高杨.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26):2.
[3]张凤英. 路径优化心脏康复程序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应用研究[J]. 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4):2.
[4]倪春梅, 李巍, 白巧艳,等. 康复治疗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Ⅰ期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 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