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家园共育缓解新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
摘要:分离焦虑对于3-4岁刚入园的幼儿来说,是很可能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但是如果焦虑的情绪长期存在,或者超过了某种程度,对于日后幼儿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本文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新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形成原因,并从家园共育的角度,在实践中探索缓解新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四种策略,形成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家园共育;新小班幼儿;分离焦虑
一、问题提出
学前阶段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生理和性格的发展都还不稳定,所受到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幼儿园的教育是由专业的教师创设和实施的,而家庭的教育则是由父母来承担,大多数的父母都是第一次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很多父母缺乏教育的经验,因此,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引导不可缺失,家园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分离焦虑是新小班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普遍会产生的现象,幼儿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物关系会产生陌生感,缺乏安全感,从而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入园焦虑是指幼儿最初从家庭环境进入幼儿园环境后,因与依恋对象分离,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恐惧和戒备反应。[1]分离焦虑的幼儿如果得不到成人的关注,无法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很难靠自己摆脱这样的情绪。长期存在这样的情绪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负面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必须重视幼儿入园焦虑的问题。
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3-4岁的小班幼儿情绪稳定,很少因为一点小事而哭闹不止;不高兴时能听从成人的哄劝,较快地平静下来;换新环境时,情绪能较快稳定,睡眠、饮食基本正常;在帮助下,能较快适应集体活动。同时,在“社会领域”的目标中也强调了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对幼儿园生活感兴趣,有好奇心。
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建立家园之间信任关系的角度,缓解幼儿入园焦虑问题,是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协作的良好契机。以幼儿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为本,尝试从幼儿园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缓解新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的实践探索,并梳理出家园共育的策略。
二、新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安全感
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独自进入幼儿园,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会缺乏安全感。而且家庭环境相较于幼儿园环境更加自由、私密,这也会让幼儿产生不适应。不仅是物质环境带来的影响,幼儿长期依赖的成人离开身边,幼儿对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也会产生不安的情绪。有些幼儿甚至会觉得遭到了父母的丢弃,表现出极大的恐惧和反抗。
(二)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最大的变化除了环境之外,生活的作息和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在家庭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幼儿的作息时间往往不规律,而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作息相对时间稳定。饮食和睡眠是幼儿生活习惯的主要两个方面,在家用餐,家长会尽可能地根据幼儿的喜好来制作餐食,吃饭的时间和方式也大多取决于幼儿的主动性,特别是祖辈教养的家庭,为了孩子能多吃点,会出现喂饭,或者边玩边吃的情况,这些会导致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幼儿园相对规律和自主的饮食方式,让很多在家习惯于依赖成人的幼儿难以适应。睡眠方面,在家没有午睡习惯,或者精力比较旺盛的幼儿,对于幼儿园午睡的作息会出现烦躁、亢奋、不安等表现。
(三)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
由于大多数幼儿都是双职工家庭,工作日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祖辈,祖辈往往受到精力的限制,无法保证幼儿充足的户外时间和社交机会。同时,2020年起,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这几届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能够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对于入园前的幼儿来说,他的归属感仅来源于家庭,缺乏与同伴、其他集体的交流,而长期单一的社会关系,会让幼儿在接触到新的集体和陌生的人物关系时产生无力感,缺乏适应的能力。
(四)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度降低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尊重,对于接触新环境的小班幼儿来说,更加需要得到周围人的认同。但是在家中一般都是“多对一”的模式,而在幼儿园里转换成了“一对多”,减少了被关注的频率。家庭中,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一般都会得到满足;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则是希望幼儿能够适应集体的规则和自主生活,对于长期依赖成人的幼儿,可能会感受到挫败感,自尊心受到影响。另外,为了保证集体的活动时间,幼儿能够选择的空间也减少了,而且幼儿园里大部分玩具、环境都是公共的,幼儿会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拒绝参加集体的活动。
三、家园合力缓解新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实践策略
(一)家园协作优化幼儿的活动作息。
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方式、作息和角色地位等与其在家庭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幼儿入园前在家的生活状况可能与幼儿园截然不同。幼儿园与家庭应该相互配合,提前做好入园准备,尽可能地在生活作息和方式上减少差异,让幼儿少一些陌生感和不安。
由于疫情缘故,小班的新生家访都无法在线下进行,因此老师没有办法走入家庭环境充分地了解幼儿的生活情况。但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老师和家长在幼儿的生活作息和方式上也可以进行充分交流。
1、利用调查问卷了解幼儿生活作息情况和生活能力水平。
在组建了班级微信群后,我们邀请家长们填写了一份有关幼儿生活习惯和能力的调查问卷,其中包括了幼儿进餐、如厕、睡眠、穿脱衣物四个方面,从作息时间、能力水平、习惯的方式三个维度进行调查。在线上家访前的这份问卷,让老师能够对每个孩子的生活情况都有基础的了解,同时,也让老师能在线上家访前预设好每个家庭的针对性沟通方案,提高线上家访的效率。
2、运用线上会议APP、家庭群进行一对一沟通,个性化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在对幼儿有了基础的了解后,我们预约了每个家庭在腾讯会议APP进行线上家访,家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家长和幼儿进行互动,彼此熟悉;第二部分,就是针对问卷中提到的幼儿生活作息和习惯,进行进一步家园互通。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会将幼儿园大致的作息时间点和集体生活的情况告诉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缓解家长对于幼儿未知生活的焦虑,同时,也向家长传达我们的教育理念,鼓励幼儿自信、自主地做自己的事情,增进家长对幼儿园生活的认同,建立家园良好的沟通方式。
除了线上视频家访,我们还为每个家庭组建了家庭群,家庭群里除了有爸爸妈妈,还可以邀请平时主要负责照料幼儿的祖辈家长进群。在家庭群里,我们会持续关注幼儿入园前生活作息和习惯的改变,这样的家庭小群增加了家园交流的机会,也能多角度地了解幼儿家庭情况,针对性地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入园准备期,家庭需要积极配合幼儿园改善幼儿生活作息和方式,班级老师也需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一日活动的作息时间。当因为作息时间的不一致,而导致幼儿出现入园不适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强求幼儿立刻改变,而是应该怀着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个性化地调整作息制度,使幼儿园和家庭的作息时间逐渐衔接,帮助幼儿一起缓慢适应。[2]在科幼每年新小班入园,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被称为新生适应月,幼儿园给到班级老师灵活调整一日作息的自由度,老师会根据幼儿的适应情况调整活动环节,比如,当比较多的幼儿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老师可以调整游戏活动的时长,在分散活动中一对一安抚到幼儿;当幼儿大多数情绪状况良好,可以安排户外活动的内容,提供幼儿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活动场地。对于分离焦虑情绪比较严重的幼儿,可以家园配合进行梯度入园的方式,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幼儿园环境。
(二)家园共创舒适的幼儿生活空间。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主要生活的两个场所,到了新的环境,对于有分离焦虑情绪的幼儿来说,会产生陌生感,甚至无力感。为了让幼儿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找到熟悉感,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的时候可以添加幼儿熟悉的元素,将家庭中温馨、舒适的氛围融入班级教室中。幼儿来园前,我们请家长合作,将幼儿的个人生活照和家庭照发给我们,并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布置了全家福的一角,这样幼儿在来园第一天就能在教室里找到家人的照片,缓解思念的情感,满足安全需要。
幼儿园的空间比较开放,有很多公共的区域,而家庭的空间,更加私密和个性化。3岁的幼儿正处于物权意识比较强烈的时期,环境的这一转变也会让幼儿对新环境产生抗拒。因此,我们在教室里搭建了小帐篷,装饰了小树屋,创设了一些私密的小空间,让幼儿能够获得安全感的满足。还为每一个幼儿设置了属于自己的小抽屉、小柜子,用幼儿的生活照、大头人物形象做标记,幼儿可以在这些抽屉、柜子里放置自己的物品,同时,我们会和幼儿约定,不能随意打开别人的抽屉和柜子,老师也会遵守这一约定;有部分幼儿在入园初期,需要依恋物来获得安全感,我们接纳这种方式,也引导家长理解幼儿依恋物的存在,帮助幼儿减少焦虑。通过创设舒适的环境,让幼儿园的空间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在幼儿园里幼儿感到安全、自在,才能慢慢喜欢上幼儿园,融入集体生活。
(三)家园共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大多数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没有参与集体生活的经历,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入园前幼儿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比较少,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因此,家庭和幼儿园都应该为幼儿创设表达表现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指导的时候,首先,我们会鼓励家长积极关注与幼儿的亲子关系,以及幼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因为只有幼儿与家长之间建立亲密、稳定的关系,幼儿才能习得与外界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技能。然后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积极表达,多带幼儿到户外、公共的场地,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进行接触,尝试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亲密、开放的家庭人际交往就意味着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陌生的人群与环境,更有可能获得面对新环境的经验,在入园适应过程中通过同化方式进行适应的内容比例越大,幼儿入园适应就越快。[3]
在幼儿园,老师需要主动地与幼儿进行交流,认同幼儿、鼓励幼儿,找到建立师幼信任关系的契机,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我们还会创设更多的幼幼互动机会,比如,幼儿每天用餐的座位都不是固定的,可以自由选择同伴和座位,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班级里的朋友;我们请幼儿尝试邀请同伴拍一张拍立得合照,在幼儿选择、邀请同伴的时候,关注、支持、鼓励幼儿,这张合照带回家后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聊一聊幼儿园里的好朋友,逐渐与同伴、老师建立积极关系,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
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情绪的表达很重要,分离焦虑期的幼儿最容易产生的表现就是哭闹,虽然这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表达,但是对于适应期的幼儿来说,也是一种方式的情感宣泄,作为家长和老师,不应该一味地制止幼儿哭,而是可以让幼儿通过哭的形式表达一下自己的不安和不适。在幼儿充分表达情绪后,成人可以通过安慰和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来缓解幼儿的情绪。正确理解幼儿的情绪表达,也是家园共育中需要达成共识的。
(四)家园同心关注幼儿成长。
当幼儿处于入园分离焦虑阶段的同时,也是家庭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的开始阶段,家长们来自社会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对幼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幼儿园作为专业的一方,有责任将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儿童观传达给家长。大部分家长都是第一次经历父母的身份,所以经验的不足和对幼儿园生活的未知,也会让他们产生焦虑的情绪,往往家长的情绪会带给幼儿负面的影响,疫情时期,家长也无法进入校园,了解幼儿实际幼儿园生活情况,这又增加了家长的焦虑。为了让家园沟通更加顺利,为了让家长们能多方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我们提供了信息化的交流形式,鼓励家长参与正向评价幼儿。
信息化技术时代,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越来越多,科幼在信息化家园互动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目前支持教师与家长互动的APP有小思徽章和孩子通。我们及时在这两个APP上发布幼儿每日在园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这对缓解新小班家长焦虑的情绪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鼓励家长在回家后和幼儿主动聊一聊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可以利用APP上的照片、视频素材丰富谈话内容。这样的方式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幼儿对幼儿园的活动加深印象,产生依恋。小思徽章上我们会根据幼儿在园活动的情况发布鼓励章,为幼儿的进步点赞,家长们也可以在小思徽章上为幼儿的进步发章,进行正向的评价,鼓励幼儿的成长。另外,小思徽章还有回复功能可以与老师进行活动交流。
分离焦虑是大部分新小班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关,是否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对于日后幼儿的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与幼儿园的良好衔接是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的关键,家长和老师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重视幼儿的情绪表达,齐心协作,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的成长做好支持。
参考文献:
[1]袁立壮.西方儿童分离焦虑及其干预[J].教育评论, 2010(3):155-158.
[2]杨洁.3-4 岁幼儿入园生活适应的研究: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4).54.
[3]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