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双减”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以防城港市豪丫小学为例

郑晓娟
  
电子企业
2023年18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豪丫小学 538003

摘要:校本课程是指学校依据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开发的课程,融合优化了国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要结合时代背景,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彰显学校传统和优势,致力于打造课程的校本特色。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还要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辅相成,能有效体现课程校本化和特色文化内涵。本文针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进行研究,并以防城港市豪丫小学为例,提出了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以供各位教育工作者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补充,彰显了学校特色,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学习的有效抓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要常态化,校本课程实施要高效化。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和管理是动态的研究过程,学校和教师要有机融合行动、反思、提升、交流、品味、合作和促进,扎实推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并且双减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要强化反思和“再认识”,要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要求,树立校本课程发展观,构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一、当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

(一)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单一

校本课程内容开发单一形式化,不能形成有效的学生教育需要和效益。学校要发挥地域优势和融合文化资源,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中要渗透学生科技和环保教育活动内容,满足学生教育和发展的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存在随意性与不均衡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课时不足或挤占课时,混同地方课程教学,内容狭窄无法二次课程开发,师资岗位变化导致课程开发无疾而终,教材整体设计缺乏系统致使学生选用困难,课程教学不规范和缺乏创新,校本课程使用效率不高,阻碍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建设等问题。

(二)当前有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存在认识误区

地域、师资和生源等因素导致学校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可有可无,认为校本课程只能用来装点门面,华而不实,还会影响正常教学,因此教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主动性。开发校本课程不切实际,抛开学生需求浮游于水面,部分教师认为开发课程是专家“内政”,于己无关大红灯笼高高挂,只注重落实国家课程教学。针对部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偏差,要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科学课程观,强化培训促使学校和教师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重要补充价值。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一)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要树立大课程观

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要求,树立校本课程综合观。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资源的生成,其中糅合了学校本色资源和办学特色,又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紧密衔接,具有多样性,是学生课外学习的特别补充。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要树立大课程观。学校特点和学生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出发点,地域特色文化和生活资源是重要的内容载体。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要改编、整合和重组内容,再加工和再创造生成课程资源,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补充,成为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与个性化教学的依托。学校也可结合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设计开发新课程。学生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应充分突显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课程实施要能发展学生个性,课程要有多样化,以供学生自主选择。本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结合学校教师的特长特点,把教师资源最大化,成立了雅艺兴趣社团班,开设了艺术彩带操、跳绳、足球、篮球、书法、绘画、手工、英语情景剧、讲故事、舞蹈、声乐、武术等兴趣课程,并编撰了校本教材供校本课程使用。

(二)以技术完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也应关注课程评价,既有教师教学评价,也有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其中教师教学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四个子项目的评价。前两者评价的重点是教师提交的与课程相关的文字材料,而师生关系的评价主要是以课堂上与课后师生关系为评价指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课堂观摩分析来得出结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推广应用,让学生学有所得,课程评价必不可少。互联网技术使得课程评价信息以更客观、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教师及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不足,而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也可以通过即时交流平台发送给教师,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校本课程及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面则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融合。教学评价虽然是校本课程实施末端,但评价信息的收集应扩展至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互联网时代学生过程性评价信息实现了量化统计,学生学习时查阅的资料数据、完成的作业作品、课堂上的项目汇报、学生考勤情况、学习表现等都可以得到量化处理,方便教师去观察、记录、总结、判断,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要树立生活观

学校、社会和自然都是校本课程取之不竭的资源,学校文化、地域资源和人文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特色内容。因此,遵循课程改革,依托学校发展,立足学生需求,融入生活实践,构建多样化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多样化要立足传承学校文化内涵,把学校品牌和特色文化作为课程主线,注重构建学校课程教育体系,融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设计,彰显学校发展优势,充分给予学生发展恰如其分的教育支点。校本课程开发要挖掘学校文化底蕴,这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素材,要充分传承与提升学校文化,打造和优化育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要挖掘地域资源,让地域特色成为课程要素。校本课程开发要挖掘特色育人资源,把学生学科实践、社会调查和社区服务等有机融合并纳入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要融合社会资源,学校可邀请有兴趣课程特长的家长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实施,邀请他们到校上课,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学校课程开发路径。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要有开放的课程观,引导学校,教师和家长全员参与,注重学生全程体验,形成全方位的学校特色教育,落地落实校本课程的教育实效。

(四)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也应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尝试变革教学方式,让特色化校本课程更具趣味性,更富吸引力。例如在校本课程武术教学中借助平板拍摄功能,展现学生武术动作完成过程中存在的角度、弧度等问题,让学生准确了解武术动作要领。又如,在音乐校本课程中使用希沃或八桂教学通,减少乐器配备投入,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音乐情境中,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再如,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中运用微课,立足于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资源情况,基于技术增能的目标去打造独特的情境,让学生于情境中感悟体验,了解更多的地域文化知识,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考虑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若干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组成的特性,可以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单独微课的制作,一个个短小精悍的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历史学习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也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和起点。满足学生需要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融合学校文化、地方特色和生活实践,是课程建设特色,最大限度地切合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校本课程支撑,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也是名师成长的有力抓手,更是创新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屈文装,王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问题,成因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

[2]彭琼,杨洲.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

[3]郑学燕,陈婷.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目标与实践[J].甘肃高师学报,2018(0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