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双减”背景下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三数学毕业班复习策略研究
摘要:“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教学评一致性”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对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对“教学评一致性”教育理念的落实比较有认同感,教师针对学情做出科学安排,能够创造丰富学习动机,特别对初三数学毕业班复习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毕业班;教学评;复习策略
一、“教学评一致”的初三数学毕业班复习的意义
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其教育理念源于教育学家科恩,这里的“教”是指教师的教学过程,“学”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另一个是学生参与的学习评价。数学学科教学渗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理念,符合学科教学的现实需要,与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度契合[1]。教师是课堂教学主导者,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多样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评价操作,都能够为“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顺利启动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班学生里面,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着素质好的学生,也有着素质差的学生。所以这对于同样的复习时间来说,素质差的学生肯定是跟不上素质好的学生,对于这两种学生来说,所获的知识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需要去缩小素质优劣上带来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提拔关注一下素质差的学生。因为后进生在学习中非常难熬,对学习数学完全没有兴趣,学生学习数学就像在看天书,越来越厌恶数学。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类情况的出现,作为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注,询问他们在复习数学时存在和出现的问题,耐心地讲解,及时为素质差的学生解决他们在数学复习上的难点,通过老师来避免学生因为不能解决问题和得不到关注等原因使学生自暴自弃,失去了对于数学这一学科的积极性和探究数学的兴趣。所以让这一类学生尽力追赶素质好的学生,让他们之间的素质距离缩小,尽量让他们在学习素质之间不要产生差距。由于学生基数很大,学生素质差距是不能避免的,但是老师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缩减学生之间的素质差距,不再使班级里面优秀学生与学困生之间犹如深壑一般不可逾越。
二、“双减”背景下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三数学毕业班复习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指向的是“教学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应该是包含可测量目标在内的教师制定的符合自己的学生发展规律的课时目标。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以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注重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渗透数学文化[2]。教学目标是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引导作用下,通过大单元目标整合,在课时目标里体现的。核心素养目标是长期的,难以通过“客观”测量数据来对其是否达成进行评价,甚至有些教学目标是不可预测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评”一致性上只能尽量在可测范围内保持一致。
(一)科学整合复习教学内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对初中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从归纳总结的角度来探索和整合知识体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巩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另外,我们也可以围绕实际的复习主题,通过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数据和事件,来挑选那些能够凸显复习重点的内容,并将它们融入到实际的初三数学复习课程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网络渠道,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更有趣、更生动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他们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学习。当复习函数时,老师应该从总体的知识框架出发,通过使用知识框架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各个方面,例如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这样,他们就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函数的特点、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图像和解析式,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当复习平行四边形时,老师应该明确地提示学生的重点和难点,帮助他们运用多种方式,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数学经验,更好地掌握这一概念,并能够有效地将其归纳总结。通过列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特征和判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练习,帮助他们逐步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他们的经验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实际意义,并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二)清晰理解常见数学重点题型。在初中数学的复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见过的数学题目类型进行一定的归纳,在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上一定要重视题目的变式训练,让学生拓展视野见到更多的数学题型。在数学题目的联系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实现效率的提高,也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初三数学的复习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归纳数学方法,从而在归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初三数学的复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熟悉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这些思想往往在很多题目的拓展训练当中是非常有用的,这些思想的应用能够给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在解答问题中也能够快速清晰,减少了很多复杂的计算过程[3]。在初三数学的复习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数学的知识模块化整理,打乱教材之中的章节排列,将初中数学分为数字、函数、方程等等,图形部分可以分为直线、三角、四边和圆形四大板块,通过数字和图形的相互分离,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然后在后期阶段,教师可以将属于数和形结合到一起再让学生进行复习。
(三)合理训练,强调方法。不少一线数学教师在初三复习以及中考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初三总复习只需要大量地开展练习即可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导致在进入复习阶段后,数学课堂学习沦为了简单的题海战术,学生面对成堆的复习资料以及各类试题焦头烂额,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忙于应付各类试卷的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疲惫、思维混乱的现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在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之后,可以适当地提升训练量,但是应该忽略数量,而要更加注重质量。尤其是在第二轮的复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精选例题和习题,重点以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典型题目作为复习素材,重点突出对学生数学思维领悟能力的培养,争取通过一道题的练习来带动一个点、一个面,要着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能够学会对各类知识进行分类总结。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学生能学好、能成才,绝不是教师教出来、逼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学出来、悟出来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行为活动、思想变化,教学活动要时刻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知识获取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为目的,改变数学课堂缺乏活力、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在“函数”这节概念课上,设计一场“线上旅行”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归纳出了函数的概念,然而想要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还需要进一步“放手”。请一名学生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再让他自己挑选另一名学生来判断他所举的实例是否为函数,接着再由他挑选的这名学生举例,以此类推。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不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完全是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组织学生亲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三、结论:
“教—学—评”在一定范围内尽量保持与目标一致,互相融合,共同作用。通过学会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认识了前后,并能体会到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能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辨别前后。但是推理能力,运用多种方式自主探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参考文献
[1]范洋.初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设计[D].湖南理工学院,2020.
[2]王永固,肖镭,莫世荣,沈一峰,童桂恒.电子书包赋能的精准教学模式有效性研究——以初中数学复习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106-113+119.
[3]李彩玲.基于习题链的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