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群众文化现状分析及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当考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不可忽视其对于提升文化素养与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目前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在我国经济与文化持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群众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角色日益凸显。在当前经济文化新格局下,进一步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优化其发展路径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丰富群众日常活动、提升精神满足质量,需在充分了解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存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确定并应用解决对策。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一、群众文化的相关概述
1.1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广泛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与精英文化不同,群众文化更加强调大众参与、共享以及创造的文化形式。其特征在于普及性与共享性,即广泛渗透于社会大众中,无论其社会地位、阶层或教育水平如何,均能够广泛参与,具有强烈的社会共鸣力。群众文化包括了多元的文化产品,涵盖了美术、音乐、电影、电视节目、体育、游戏等各种形式,这些产品通常旨在为大众消费而设计,真实地反映了群体的兴趣和审美取向。
群众文化还特别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强调观众、听众或参与者的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此外,群众文化是由民间创作者和群体自发创造、演变、传承的,包括各种民间传统和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的群体创作。最为重要的是,群众文化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和共享的价值观,通过文化符号、象征和表达方式传达了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观。
1.2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文化多元性
通过倡导并培育群众文化,社会能够全面维护并传承各类文化表达形式,有效地避免文化走向同质化或单一化的趋势。这不仅在社会层面上创造了一个多元、容纳各种文化的环境,更是确保了各个群体文化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表达。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为社会赋予了更为丰富和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格局。
(二)提升社会凝聚力
当大众参与到文化的创作、传播以及共享过程中时,他们往往会建立起共同的文化认同,进而形成更为紧密的社会联系。这种凝聚力不仅有助于缓解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与分歧,更是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与稳定的方向发展。通过共同体验文化所带来的联结,社会个体之间的纽带得以加强,为构建更具凝聚力的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推动创新与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更是对新文化形式和创新的催化。通过支持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社会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鼓励新思维的涌现。这种积极的文化创新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更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群众文化的广泛参与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意,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二、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我国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普遍改善。然而,有些地方在推进文化建设时存在一些问题。
(一)商业化和同质化趋势
随着群众文化逐渐融入商业化潮流,一些文化表达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双重冲击。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文化产品过于强调商业成功,导致原创性和独特性面临挑战。商业导向使文化内容更趋向同质,专注于满足市场需求而忽略文化的深度和多样性。这种趋势导致市场涌现大量相似的文化产品,降低整体文化多样性,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中更难感受到真正的独特和多元。
(二)信息过载和碎片化
数字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然而,这也使人们面临着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严峻挑战。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大量文化内容能够在瞬间传播,与此同时,人们也因此难以深入参与和理解特定文化。这种碎片化的文化体验使人们更趋向于追求瞬时的刺激,而较少关注深度和全面性的文化理解。这一趋势导致人们对于文化的表面认知增加,而对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减少,形成了一种浅薄的文化体验。
(三)建设工作形式化问题
在当前的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形式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外在形式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文化活动的内涵和群众需求。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过度注重外在形式,例如建设高档次文化设施和举办炫目的活动,却忽略了文化活动的内在价值和深度。文化活动的内容呈现单一且缺乏创新,导致群众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影响了对多元文化的充分了解。此外,文化建设还存在深度的群众参与机制缺乏的问题,使得群众更多地是被动接受文化产品,而非积极参与文化创造和传承。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追求数字化成功的过程中,有时会忽视文化活动的品质以及群众精神需求。
(四)数字鸿沟和社会不平等
尽管数字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参与机会,但数字鸿沟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由于一些人缺乏技术接入或数字素养,因此难以分享和获取文化信息,从而导致文化参与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数字鸿沟加深了社会分歧,使一部分人无法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文化便利。这进一步强调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需要关注包容性,以确保数字化发展不会加剧社会的文化分歧和不平等。
三、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一)促进文化多样性与深度
建立奖励制度和资助计划,以激励文化创意项目追求原创性和独特性,维护其在商业化过程中的创意独立性。强调通过深化文化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深度和多样性的认知水平,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尊重。倡导可持续商业模式,鼓励企业将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相融合,确保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不损害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度。同时,通过政策支持和文化产业的引导,促进各种文化形式的发展,防止文化领域过度集中在少数主流形式上,以支持文化的多元性。
(二)提升文化体验质量
在提升文化体验质量方面,需要着重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培养个体对多样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真正的欣赏能力。这涵盖了教育系统、文化机构以及社区活动等多方面,旨在向个体灌输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同时,鼓励深度参与成为一项关键措施,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并推动他们就文化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这种积极参与和思辨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文化,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
(三)优化群众文化建设,注重内涵与参与
在文化建设中,平衡外在形式与内在价值至关重要。全面规划文化活动,强调挖掘内在价值,确保深度和内涵。鼓励多元化、创新性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多样化审美需求,避免单一性和缺乏新意。深化群众参与机制,建立深度参与机制,通过文化志愿者等形式提高社会基础。数字化要与品质平衡,服务于文化内涵提升,而非简单追求点击率。建立反馈机制,设立群众反馈渠道,倾听采纳群众意见,不断调整文化建设方向,确保符合群众精神需求。
(四)减缓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平等
提升整体社会的数字素养水平了,推动更广泛的数字素养教育,使更多人具备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能力。这种教育应该覆盖基础的技术应用,如数字设备使用和网络操作,同时也要涵盖更深层次的技能,如信息安全和数据分析等。其次,推动数字包容性发展至关重要。这包括制定政策和项目,确保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和利用科技资源,以缩小数字鸿沟带来的不平等现象。
四、结语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为迎接文化建设的新时代,需要利用促进文化多样性与深度、提升文化体验质量、优化群众文化建设关注内涵与参与、减缓数字鸿沟促进社会平等对策,为群众提供更富多元、高质量的文化体验,创造更具深度和内涵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汤敏.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优化发展分析[J].大众文艺,2017,(04):20.
[2]方文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众文艺,2017,(03):19.
[3]张蕊.群众文化现状的分析及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