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创设情境,体会人物,感知形象
——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二年级上册《刘胡兰》教学设计
《刘胡兰》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第一自然段介绍了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第2~3自然段写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刘胡兰宁死不屈、英勇牺牲的经过。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写敌人用了什么手段,后写刘胡兰的表现,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写毛主席亲笔写挽辞纪念刘胡兰。
一、基于任务群视角,分析单元主题,梳理语文要素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有显著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设计中,我们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和实施课文教学,以确保学生能够全方位地掌握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教学设计对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革命先辈”这一主题为例,确定了单元任务群的教学目标后,学生的学习轨迹也更加清晰。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以文本教学为出发点。通过对本单元教材的分析,可以发现新教材设置了单元指导部分,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和方向。教师要做好前期准备,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入手,与学生分析单元的整体布置特点,确定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
二、基于任务群视角,分析学情起点,制定教学目标
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学过第一单元的《小蝌蚪找妈妈》、
第五单元的《坐井观天》和《寒号鸟》,对于讲、演故事有一定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刘胡兰》的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肢体动作、口头语言,突破重点难点,读懂课文内容。
按以上分析,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收买、威胁、牺牲”等词语的意思。
2.创设朗读情境,灵活采用个别读、男女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其条中第1、2条教学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1条教学目标是教学难点。
三、基于任务群视角,整合学习任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人物
1.创设情境,招募讲解员
出示招聘启事:寒假期间,革命先辈展示馆将举办红色人物刘胡兰主题研学活动,为保证活动顺利开展,面向我们二年级同学招募“刘胡兰讲解员”。离公开招聘的日子越来越近,准备得怎么样?你做了什么准备?
2.学习生字词,初展基本功
依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各位讲解员,要讲解好红色人物刘胡兰,我们得先熟练掌握好讲解词。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学习任务一:字词大闯关。
第一关:辨析字音
反动派 村子 被捕 关门 由于 鲜血 血淋淋
拉到 光荣 挺起胸膛 杀害 烈士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生字词的字音,区分生字词读音中的前后鼻音 、声母“p”“b”。
第二关:辨析多音字
xuè xiě
鲜血( ) 血( )淋淋 血( )液 一针见血( )
重点指导 学生“血”有xuè和xiě两个读音,两个音表示的意思相同。
(设计意图:设计趣味性的闯关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在情境中巩固字词。)
②各位讲解员,要做好这份工作可不容易,除了熟练掌握讲解词,还得对人物刘胡兰有充分的认识。
出示学习任务二:
初读课文,品读感悟:
1.读第1自然段,思考:
刘胡兰怎么了?
2读第2、3自然段,思考:
②敌人是怎么说的?用 “___” 画出。
②刘胡兰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动摇”,她是怎么说的?用 “~~” 画出。
3.读完课文,你觉得刘胡兰是个怎样的人呢?
(设计意图: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任务群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文的学习,梳理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趣演人物,感知形象
1.视频介绍,竞聘开场
以视频导入第1自然段的学习:
瞧,小小讲解员的竞聘开始啦!
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被捕原因,梳理第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为叛徒的出卖被被捕了。请学生为视频配音的形式,读好第1自然段。
2.分场竞聘,表演第一幕
成功的讲解员,一定要要代入人物。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幕。
以这样的方式导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请学生联系经验 ,说一说演好人物有什么方法。预设回答,比如要练好对话,抓住神态等。
(1)说台词:读好人物对话,体会心情
教师相机出示第2自然段,指导学生分别读好刘胡兰和敌人的三次对话。
①结合上下文,理解“收买”的词意。“收买”这个词语,结合敌人说的话,知道敌人是想用昂贵的金人诱惑刘胡兰出卖革命同志,再结合第1自然段中刘胡兰被捕是“由于叛徒的出卖”,从而知道“收买”就是用金钱拉拢被人做坏事。教学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先猜一猜词语意思,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第二次对话的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敌人的狡猾,读出敌人循循善诱的语气。
②方法迁移,理解“威胁”的词意。收买不成,敌人凶相毕露,联系 “不说就枪毙你!”引导学生理解“威胁”在这里是指敌人用武力威逼,恐吓刘胡兰。在第三次对话的朗读中,体会敌人的凶残。
(2)加表情:理解人物性格,展开表演
教师继续围绕故事的情境引入下一环节:
请你再读读,我们在这段表演,还可以加入哪些表情?
学生会关注到人物说话的提示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胡兰始终面不改色,回答从“大声”到“愤怒”,表现出刘胡兰的坚贞不屈。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连起来读读对话。如果学生能够读好敌人和刘胡兰的语气,老师将送给学生一张“红旗积分卡”。如果在朗读过程中,还能自然加上表情,可以再送一张“红旗积分卡”。
3.迁移学习,表演第二幕
(1)自读课文,准备表演
教师基于情境,引入第3自然段的学习:
刘胡兰始终坚定立场,三次拒绝敌人,后面她又到了哪里呢?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找人物对话,配上动作。
(2)同桌排练,展演评价
同桌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请2~3组上台展示。台下的“评委”通过举“小红旗”的方式加以评价。如果学生表演得特别棒,教师可以通过采访的形式引导全班学生再读课文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价值。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知识讲授给学生。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化的思维,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以合理的方式进行语文思想的阐述。教师基于 “刘胡兰讲解员”这一情境,整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重点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渲染情境,升华主题
(1)教师播放刘胡兰坚定赴死的短视频,基于情境,配乐渲染氛围:
为了保守党的秘密,保护同志,刘胡兰牺牲了!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痛心,亲笔为刘胡兰写下挽辞——(学生接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升华主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样英勇不屈的刘胡兰,你想对她说什么?从而升华主题,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节课从学习任务群的视角出发,创设情境,整合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阅读与表达的学习活动,结合课后思考题引领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渗透革命传统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沁、何依伦.情境创设激童趣,任务驱动演童话,融理于境促童思[J].2023:41-44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