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究

郑楠
  
电子企业
2023年49期
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可以使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设计从业者需要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文创产品设计,使其能够真正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根据人们对产品需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本文主要对基于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设计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非遗文化;文创产品;产品设计

引言:非遗文化是指中国传统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文创产品设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市场价值和创意性的产品。基于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究旨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同时挖掘其商业潜力,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为民众提供了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设计出富有创意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能够促进非遗项目的价值传播,同时为经济发展和就业创造新的机会。

一、非遗文化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语言、民俗、传统手工艺等,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同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具有极高价值的产品,可以为人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服务。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遗产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相应的文创产品设计。因其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所处时代和历史背景。

(一)历史传承性

非遗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非遗文化的存在具有历史传承性。在历史的长河中,非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和完善,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例如,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其主要用于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逐渐从民俗活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剪纸艺术。在现代社会,剪纸艺术是我国非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于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剪纸艺术不仅能够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而且还能够用来展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因此,历史传承性是非遗文化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地域差异性

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存在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环境影响,表现出一定区域内独特的精神面貌。非遗文化的地域性是指非遗文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非遗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这是因为非遗文化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虽然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但是并不代表它在所有地区都是相同的,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风俗等。

(三)多元性和包容性

非遗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和不同生活方式都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比如,在黄河流域,由于处于黄土高原上,长期受黄河水灌溉,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而长江流域则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文化;而青藏高原由于处在青藏高原上,自然气候条件恶劣,故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因此不同地区非遗文化必然存在差异性,这是因为非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和当地文化环境。

非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它不能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地方,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文化,它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文化,因此它具有包容性。非遗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既反映了它自身的特性,也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多样性。

(四)传承人的特殊性

非遗文化是在传承人的传承下产生的,因此非遗文化也必然带有传承人的特征。传承人在某个特定领域中,通过自身的技艺和技能,对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这是一个具有继承、传递的概念。非遗传承人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传承人在某个领域中有一定的造诣和成就,同时能够将技艺和技能进行传播;第二个特点是非遗文化对传承人有特殊的要求,由于传承人自身具有特殊性,所以非遗文化对传承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两个特点使得非遗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二、非遗元素的提取路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包括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这些元素是由当地的人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取出来,使其在产品中得到合理应用。这些元素可以直接应用在产品上,也可以将其作为设计元素,进行产品设计。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在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可以将剪纸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种设计方法能够使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形成一定的认知。同时还能让人们通过文创产品了解到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

三、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国家对文创产品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文创产品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目前我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文创产品市场规模约为24410亿元。

文创产品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传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文创产品与非遗元素的结合,可以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也被应用于文创产品中。但是目前国内文创产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产业链不完整、相关人才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虽然我国文创产业虽然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仍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对非遗保护投入不够等问题。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对文创产业理解不到位、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运营能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从人才层面看,缺少相关专业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使得一些优秀企业在文创人才引进方面遇到阻碍。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就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创产业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文创产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创产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形式之一,其作用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我国文创产品数量众多、形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文创产业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府对非遗的保护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其次是企业要注重产品创新能力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最后是注重文创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以故宫为例,故宫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近年来也在不断地探索传统文化与文创产品之间更好地融合发展。故宫主要通过“故宫文创”这个平台来进行文创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推广。

四、文创产品与非遗文化传承设计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创产品设计时,设计师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使消费者在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能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设计融合时,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特点,并结合消费者对产品的具体需求,设计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

(二)文化性原则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设计融合时,需要充分考虑消费者对产品的具体需求。设计师要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具体需求特点进行相应的设计,使消费者在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能够从视觉上、听觉上、味觉上、触觉上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满足感,从而使消费者在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整个过程中。

(三)继承性原则

文创产品设计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使其能够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根据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在进行设计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产品能够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从而使文创产品能够具有更好地应用价值。另外,要注重将现代科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以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语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需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文创产品设计,使其能够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使人们在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本文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设计之间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原则,为广大设计从业者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傅甜甜. 非遗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创新与传承 [J]. 上海包装, 2023, (19): 148-150.

[2]顾亮亮,陆华良. 数字化文创:非遗文化传承新路径 [J]. 群众, 2023, (16): 53-54.

[3]王蕊,齐小玥. 数字经济下非物质文化产品的数字化建设研究 [J]. 商展经济, 2022, (15): 4-7.

[4]邵露莹. 基于可持续设计理论的非遗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研究 [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2,2(04): 87-92.

作者简介:

郑楠(1990.05-),女,汉族,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