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空心”现象的内涵生成、学理剖析及规避路径探究
摘要: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世界,人的精神却越来越贫乏和空白。尤其在数字化时代,作为价值观缺陷的一种现象,“空心”现象尤其在高校大学生中越来越普遍。部分大学生在学业、情感、人生规划等方面出现的迷茫、焦虑、失落等心理状态。这种现象的生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环境的变迁、教育模式的缺陷、个人身心发展不匹配等。本文从大学生“空心”现象的内涵生成、学理剖析及规避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希望在数字化时代对解决大学生“空心”现象,帮助其找到人生意义价值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空心”现象;规避路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不仅关系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与重视青年一代的成长。如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对如何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做了重要阐述。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抖音、微博、快手、小红书等网络媒体成为了当下思想交流的主要手段,且随着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对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陷入了学习和生活中意义缺失的“空心化”状态,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空心”现象的内涵生成
“空心”一词最早是2016年北京大学大儒心理创始人,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教授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出。他通过对北京大学四成新生的调研,发现这些学生认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这其实是价值观的缺陷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问题,一开始徐凯文教授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心理癌症”,后因该说法较为悲观改为了“空心病”的说法。许多媒体则是将这个现象成为当代青年人的虚无主义。至此,大学生“空心”现象也在学界引起了热议。而情绪低落、自我认同感较低、心理脆弱、快感缺乏、理想信念缺失等是该现象的特点。
1、自我认同感的缺失
在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他们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而这往往导致他们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和“空心”现象。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刚进入到大学校园时,要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进行身份的转换,需要尽快适应自己的身份,构建新的认知体系。由于高中阶段主要是文化课的学习,部分大学生还继续将自己的认知等同于高中阶段分数的追求,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大学阶段的成绩是由智育、德育及体测几个部分组成,部分学生仅仅将重点放在专业课学习上,最后综合测评时被卡在体测一关,由此会让部分学生陷入崩溃状态,从而对自己产生强烈的怀疑,逐渐丧失对自己的认同感。
2、人生意义感缺失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们的学习方式需要经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跨越,时间相对比较自由宽松,没有来自老师的监督和家长的压力,大学生的身心都逐渐放松下来,甚至在许多大学生中流行着“没有经历过挂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的行为,使得许多学生都盲目跟风,导致大部分学生浑浑噩噩,找不到大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此外,由于大学期间离家较远,有些学生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在校期间父母给的生活费较多,在学校时间较多两种原因加持下,部分学生容易陷入享乐等极端当中,在精神生活的匮乏的情况下,使他们逐渐陷入意义感缺失的“空心病”处境,宁可将大把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短暂的娱乐活动中,等回归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后又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和追求。
3、理想信念感缺失
在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许多社会思潮在无形之中通过网络沉积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中不乏一些列消极的社会思潮如里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等,慢慢侵蚀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灵,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政治立场的不坚定等危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诚然,一个人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容易陷入空虚状态,也不会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此外,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面的交流逐渐减少,虚拟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大部分学生宁愿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也不愿在现实生活里来面对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变化也从另一方面让部分大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疏离和孤独感。
二、大学生“空心”现象的原因剖析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该阶段特殊的产物。“空心”现象作为数字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的变迁、教育模式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匹配等。
1、社会环境的变迁
随着社会变革的速度加快,价值观念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们在面对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时,更容易产生迷茫和焦虑情绪。此外,随着数字化时代信息的大爆炸,面对虚拟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难以处理和筛选海量信息,信息过载也可能引发焦虑和无助感。而随着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可能导致对现实生活的失落和空虚感。调查发现更多大学生比较倾向于网络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尽管网络沟通的方式比较便捷,但也可能导致在现实生活里人际关系的疏离化和表面化,使大学生感到孤独和空虚,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空心”现象的产生。
2、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的教育模式倾向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学业上缺乏动力和目标,对未来感到迷茫。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强,需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抢占先机,尤其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大部分中国式家长就要倾尽全力、用尽资源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培养与关心。而这种行为也会让孩子产生只有成绩提高了才有好的未来的功利思想,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之中,容易使学生走向“空心”现象的泥沼中。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破五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相关政策,但“五维”现象却难以得到有效破处。到了大学阶段,许多学校还是通过考试来判断学生的优秀与否,这就让许多学生将学习成绩看的比较重要,忽视了大学综合素质方面的发展;此外,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自身专业的不认同,也难以保持对学习的坚持,进而产生大学生“空心”现象。
3、个人身心发展的不匹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思维活跃,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强烈的归属、认同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数字化时代社会变革迅速,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产生“空心”现象。而刚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面对周围新的事物、人际关系可能一时无法适应;此外,大学生在大学以前的主要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进入大学以后目标完成,接下去的人生规划却比较模糊,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大学该干些什么,会出现盲目跟风随大流的现象,逐渐走向迷茫无措的状态,而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应对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就会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和“空心”现象。
三、大学生“空心”现象的规避路径
引导大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帮助大学生摆脱“空心”现象的重要任务,这不仅关系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成长成才,更关乎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1、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成长的首要引导人,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一切以成绩为前提;其次,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时并积极耐心与孩子进行沟通,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选择,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不是一味的以“我是为你好”、“一切都是为了你”让孩子产生压力。最后,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以亲身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给予“空心”大学生认可与肯定。
2、发挥学校育人阵地作用
大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四年大部分时间都需要在学校里度过。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首先要高校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通过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焦虑和迷茫情绪,增强心理韧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文化活动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其次,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后要充分发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网络媒体监管
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切实引导网络发挥舆论阵地正能量的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现实社交活动,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网络,减少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冲击。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帮助他们提高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避免信息过载,以此来规避和减少大学生“空心”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娄莹莹,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金资助(编号: 2022ZX209)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新《职业教育法》实施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研究成果;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3年度基本科研业务青年科研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3YB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