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语文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
摘要:2022年更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增强了育人导向,这是从课程理论到课程实践的深入转化;更是课程实施向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坚定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思政;生活实践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还承载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体现了课程对培养人的重要意义。小学生的价值观在小学阶段得以塑造,而语文教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政教育意义。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教材和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正义、友爱、助人为乐等,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正面向上的思想品德。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工作,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以人为本”基础,提升教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意道德品质的培养,这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有接班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为党培养人才的初心,也不能改变为国培养人才的立场。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和引领人生成长的事业,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职业。这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看法。培养每个孩子,以实现他们的潜力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是教育的初衷。教师应该遵守教育规律,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知识层面走向更深的生命层面,并且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以确保不同家庭背景和智力水平的孩子都能受到尊重和发展机会,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不断加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有丰富的政治理论修养,必须加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在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刻扮演引领的角色。对于小学生而言,空洞的教训和政治理论的灌输并不能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教师需持续学习、善于思考、丰富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技巧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接受传统、革命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
二、立足“课堂教学”,挖掘思政元素
我们需要重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特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政治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对学生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的塑造和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内涵。
(一)诵经古代诗歌,赓续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震撼世界的英雄史诗。在古代中华传统诗词里,许多作品都传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或者展示了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质。或表达关心国家的人民的民族感情。这样的作品可以不断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持。
在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的延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诗文的形式传承的。五年级课本中第四单元包含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已亥杂诗》。陆游在《示儿》中希望北伐,统一中原;《题临安邸》中,诗人通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权的愤懑之情,对国家前途的不安和忧虑;诗人龚自珍的政治抱负深深打动人心,他呼吁上天应当珍视振奋精神,不拘一格吸纳人才。透过吟诵这些诗篇,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达家国情怀,启发他们理解爱国诗人林升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激励同学们效法龚自珍,成为一名关怀民生、热爱祖国的栋梁之才。
(二)在阅读欣赏中,培养道德情感
每篇语文教材阅读材料都有一个中心论点,每篇文章都展示了作者特定的观点和思想。老师需深入研读文本,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拓宽道德感悟,使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上得以引导。
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篇课文。其中《诺曼底号遇难记》通过描述哈尔威船长与其他人的对比,以及对他神情和语言的描写,展现了一位临危不惧,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船长形象,使学生对他产生了崇敬之情。《黄继光》这篇课文通过生动的人物动作描写,展现了勇敢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学生。挑山工以其朴实的外表和踏实勤勉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同时也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人物形象所展现出的崇高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滋润着他们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阅读教学,同时也是推动语文课程思政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透过老师的教导,可以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内心世界,最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在表达写作中,提高认知水平
写作教学是汉语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文字可以展现一个人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传达一个人内心的想法和感情。因此,写作教学需要结合学生认知规律,与时代、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相融合,以审视社会、见证美好、反思自我,充实内心。
在庆祝建国75周年之际,笔者举办了“家乡变迁”征文比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家乡和祖国的变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线上写作课程,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感人的抗疫故事,这些故事涉及科研工作者、医护人员、快递小哥以及志愿者,让学生从新闻中更深刻地了解了他们在抗疫一线的付出和故事。学生通过写作,领悟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认识到在严重灾难面前,只有团结一致、考虑整体大局才能取得胜利。学生们在这次写作中,懂得了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周围人和事,他们增加了思考的深度,也提升了成熟度。写作是语文课程中,展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要素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
三、扩大语文外延,思政润物无声
(一)深挖思政元素,融入语文教学
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元素,只是通常是隐含的,需要老师深入挖掘来呈现。在六年级上册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老师应根据教材所涉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五壮士的英勇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当时背景相吻合的图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艰辛。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解释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随后,借助音频和视频的演示,生动地展现了五壮士保护群众和军队转移的英勇行动,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段历史时刻的紧张和感动。通过结合图像和文字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地展示先烈们无畏英勇的精神。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五壮士的英勇壮举,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扩大文章内容,实现思政治目的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种类多样,涵盖了不仅仅是文言文,还有国内外经典文章。每个板块都展示着不同的主题,传达着各种不同的生活哲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就拿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来说,内容主要描述了鲁滨逊在无人岛上的生存经历。他从面临孤立绝望的境地走向了积极求生的状态,显示了他的乐观和坚韧。老师可以通过这样做,向学生传授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时,展现了董存瑞为国舍己勇炸暗堡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到对英烈的尊敬,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丰富文章内容可以传递道德观念,激发爱国情怀。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文章,融入教学中,指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文作为一门传承人类思想智慧的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容,因此每一位教师都需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更好地发挥学科特点,发掘和展示其育人功能,帮助每位学生培养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龚洁.挖掘语文课程思政价值,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J].教育界,2023(3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