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艺术歌曲《山之高》的音乐分析
摘要:《山之高》是一首采用了现代技法和古诗词相结合的创作型歌曲。本文通过对《山之高》艺术歌曲的实践研究,了解创作型艺术歌曲的写作手法和音乐处理,通过对歌曲的背景、曲式、旋律、和声、歌词和演唱技法等的讨论研究,得出《山之高》是采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进行创作,给创作其他类型的艺术歌曲提供了参考思路和手法,是一首创作成功的艺术歌曲。
关键词:《山之高》;艺术歌曲;音乐分析
一、艺术歌曲和《山之高》概述
(一)艺术歌曲的概述
艺术歌曲最早存在于15世纪,产生于18世纪晚期,是一种独立的体裁。采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古诗和古词作为歌词,用现代技法谱曲,使歌曲更容易接近观众的心灵,感受古诗词艺术之美。在近现代,出现了黄自、青主等一批音乐家,他们采用以古代诗歌为载体,用现代技法为其谱曲,创作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歌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思乡》、《大江东去》、《春思曲》等。
(二)艺术歌曲《山之高》概述
《山之高》是由王龙编曲邓垚配伴奏,采用宋代词人张玉孃的词进行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它讲述了张玉孃与情人沈佺的爱情故事,沈佺因患病离世,张玉孃为与他共度余生选择绝食,词体现了她对沈佺深刻的思念。作曲家王龙用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对凄美爱情的的诉说与不甘,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忠贞。
二、《山之高》音乐分析
(一)《山之高》曲式分析
《山之高》的结构为一首单二部的曲式结构,由引子、A、连接、B、连接、B’构成,主调为降A大调。
引子(1~9)乐曲开始以降A大调为主调,其中rubato为自由节奏,引子可以划分为引子I(1~5)在乐曲开始节拍为4/4拍,以琶音、连音和向上八度演奏,给了演奏者自由的空间去演绎,将观众带入乐曲中,引子II(6~9)节拍为4/2拍,速度回到了每四分音符的速度是64,速度和节奏回归到正常的演奏,提前给演唱者节奏和速度的准备。
A(10~25)歌曲开始以主和弦,是由引子部分引入,节奏型和引子II部分的节奏基本一致,在18小节开始时使用了离调和弦,音乐的色彩发生的变化,使音乐情绪进一步推动。
B(28~45)本乐句可以分为两个乐句b乐句(28~35),由连接进入,在演奏使加入了倚音和八度的分解,情绪比前面a乐句更加主动,后面加入和弦,使得整个音乐色彩丰富。C(46~45)乐句情绪达到了最高,柱式7和弦的使用来衬托出音乐情绪,力度也由mf转到了f,为B’的情绪宣泄积累了力量。
连接(46~61)速度和力度已经织体也发生了转变,整个和声色彩更加丰富。
B’(62~87)与B乐段构成复乐段,织体结构转变为分解式,在情绪宣泄后以低音向下八度和高音向上八度演奏使音乐回到属和弦上,最后速度和力度和主和弦的回归结束本曲。
(二)旋律分析
《山之高》旋律起伏波动较大,以二度关系和纯四和纯五的关系最为明显,给人的感觉是温和、柔情。这也是作曲家最特有的写作手法。
A乐段的旋律刚开始前两段歌词旋律只改变了一个音,由纯四改为纯五,旋律一样却表达着对爱情的忠诚,山虽高,挡不住月亮,月亮虽小,照亮了整个夜晚。先用波浪型的旋律来表达自己感受,后以对比型的旋律进行对比,同样的歌词用不同的旋律。
B段旋律波动起伏大,此时情绪也随着由二度关系和五度关系,伴随着上下行的相互切换向前推动,同时由休止符带动旋律的级进上行和下行将情绪带到了最高点,最后以属音半终止结束B乐段。
B’乐段旋律重复,此时情绪也随着间奏开始释放,同时力度上的增强已经慢慢减弱,情绪也随着旋律开始回到原点,后以主音结束整首乐曲。
(三)织体分析
前奏引子开始前5小节采用了琶音的伴奏织体,也使用了高声部的高八度和低声部低八度的演奏加深感受,将演唱者带入到悠扬的意境中,后四小节使用分解织体,为演唱前做准备,第六七小节和第八九小节使用同样的和弦节奏,奠定了抒情的基调。
A乐段主要运用的是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连接前奏的织体与和声,使用主音的低音持续来确定主调,让演唱者有稳定的情绪输出。
B 乐段运用倚音和分解和弦相结合的写法,有着推动情绪的作用织体比A段更加丰富,运用了琶音和八度叠加的写法来推动情绪向前发展,力度也随着音乐的向前发展而做渐强。
间奏是运用柱式和弦的伴奏织体写法将整个音乐推向了高潮。
B’乐段中bc两个乐句的旋律与B乐段相同,伴奏比B 乐段丰富,同时加入了前八后十六和四十六的节奏型,使整个音乐色彩更有层次感,节奏紧密,将对情郎的思念之情推到了最高点,最后首尾呼应,点明主题。
整首歌曲使用了琶音、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的伴奏织体,推动了音乐的发展,同时也使用了装饰音、附点节奏和三连音的节奏型,将张玉孃对沈佺的思念展示的淋漓尽致。
三、演唱分析
(一)《山之高》情感分析
山之高,月初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讲的是“高高的山,显得悄然升起的月亮都小了,初升的明月虽然显得小却是多么皎洁,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一日见不到他,我的心啊十分寂寞。”
A段重复“山之高,月初小。月之小,何皎皎”用不同的旋律表达张玉孃的用情至深,我对情郎的思念用月亮、高山来比喻,更显忠贞,听我缓缓道来。
B段是以简单的两小节的连接进行引入,给了听众一种想象的空间,B段的旋律何织体和A段明显不同,力度也开始由渐强道强。“我由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我所爱的人他不在我身边,一天见不到他,我心里十分思念,此时的情绪要比A 段更加激动地来诉说我对情郎的相思之苦。B’乐段通过间奏部分将对思念之情达到了极致,所有的情绪在此时倾泻,将相思表达的更加真切,同时将我心悄悄最后弱的重复一句以此来表达我内心的思念,也是痛苦的写照。
(二)《山之高》咬字吐字分析
本首歌曲中“之”语气组词较多,要多这个“之”更加注意,“之zhi”最后归韵归到了“i”母音,我们需要将内口腔的开打,避免咬到前嘴上。“何皎皎的何”需要注意,“何”字按照我们朗诵的语气,整个在这句的时候会放松下来而忽略咬字,整个气息会浮上来影响后面乐句的演唱。“我有所思”的“思”是一个“i”母音和“之”一样,需要注意内口腔去咬字。“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里面的i母音也是一样的,“兮”字是为后面的乐句做准备,要松掉的去咬,“我”字在演唱的时候在高音F上,在这需要调整好气息的控制以便与=于整个乐句的连接。
(三)《山之高》呼吸技术分析
《山之高》这首歌曲中连音线比较多,时值较长,需要我们注意。在A乐段中“高”“小”皎”需要较长的呼吸去演唱,需要在这几个字的乐句开始时提前准备好呼吸,去气息拖住去演唱,每个音需要落在腰上。我有所思的“思”因为是“i”母音在这需要特别注意,而且这里不可以换气用来连接下一句的“我”,在这地方换气会导致位置的改变,所以用间奏的空余时间去吸好足够的气息用来演唱。在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的中间有个空拍,要调整身体的状态,在“啊”不仅要咬好字还要注意呼吸,否则会影响后面“心”字的演唱进而破坏整个歌曲的完整性。整个旋律是波浪线的行进,要在演唱每个乐句之前准备好吸气,整个身体状态积极打开,位置统一的去演唱。
四、结语
本篇文章是通过对王龙老师的旋律和石倚杰老师的演唱以及本人演唱心得进行分析,通过在舞台的实践中对本首歌曲的歌词创作背景、音乐分析和演唱分析进行讨论得出本首歌曲是一首表达爱情的歌曲,歌曲的创作技法是将古诗词和现代技法结合,王龙老师在本首歌曲中大胆的运用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使其更为不同,对于以后的古诗词创作也可以借鉴这类歌曲的创作技法,或者可以增加其他民歌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对我们以后的学习起着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