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意大利艺术歌曲《紫罗兰》的艺术风格及演唱分析
摘要:17世纪到18世纪初随着歌剧的产生,古典艺术歌曲也随之诞生并且发展起来了。在历经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之后,它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世人的青睐。艺术歌曲在整个声乐文化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世界各大音乐院校的必修课程,也是训练美声唱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A·斯卡拉蒂的艺术歌曲《紫罗兰》为研究对象,并结合自身实际,阐述演唱《紫罗兰》时需掌握的技术并最终上升到审美体验的高度。
关键词:《紫罗兰》;审美体验;技术分
一、《紫罗兰》的艺术风格
十七、十八世纪的音乐文化是建立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个时候倡导人性的自由将人从宗教思想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同世俗生活的激烈碰撞使得这个时期音乐达到了创作高峰。诗歌、音乐与钢琴是艺术歌曲中至关重要的要素,艺术歌曲没有歌剧的戏剧性也没有民歌的生活化,更不像戏曲叙事性很强,它的音乐旋律基本都是在为诗歌的韵律来服务。所以在艺术歌曲中,音乐和诗歌二者互相成就,密不可分。本曲的音乐也是紧密的围绕着歌词的内容来写的,在写到紫罗兰的时候歌曲的旋律都是用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结合拍子,这类时值短小的音符就说明音乐的速度是比较轻快的,这就体现了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如在写到紫罗兰的时候旋律都是用的上行音阶,上行音阶代表着明亮的色彩感觉,而且音的位置也是在高音区,高音的情感趋向是兴奋性,也代表着积极明朗的乐观情绪。而在描绘紫罗兰特点时,作曲家用的都是相同时值的音符,而且还套用了模进的写作手法,这给人以一种在描述紫罗兰的特点时层层递进的感觉。更值得关注的是,《紫罗兰》这首歌曲的伴奏采用的是复调形式的写作手法,这首歌曲的伴奏和旋律声部互相烘托像是满地的鲜花争奇斗艳一样。在前奏响起的时候就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含珠带露、亭亭玉立的紫罗兰,在歌曲开始时歌者紧接着是在第二拍的后半拍开始唱,所以这里在演唱时歌者要注意对节奏的把握,并且心里的速度要和伴奏的速度保持一致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否则就会出现抢拍或者慢半拍,只有在歌曲的开头做到完美,歌者的心态才会比较放松,这样也有利于全曲的演唱进行。这首歌曲每个间奏都是这种情况,所以在要注意到每一次的间奏。
二、《紫罗兰》的演唱分析
1、气息的支持与控制
古人说“气为声之本”。气息好比是汽油,声带为汽车,身体的其它部位为汽车的“发动机”。通常声乐中所讲的气息深浅并不是指本身肺活量的大小,而是对肺活量的利用率,即吸得够不够,能够储存多少,吸进的气怎样分配利用。所谓“气沉丹田”只是一种形容的说法,指横膈膜收缩下沉,腹部隆起并肋骨扩张,有气息下沉的感觉。因此,横隔膜的收拢能力决定了肺功能使用率的多少,声乐的呼吸就是胸腔与腹腔的快速扩张,并有控制的缓慢释放,而不是刻意挤压腹部,好比日常我们说话自然情况下说话气息是不疾不徐,不会有故意去使用某一块肌肉。唱歌与日常说话相比,只是机能运用更积极。演唱时吸气时声门要充分打开,口吸的效率高于鼻吸,在声乐演唱时有“吸着唱”,这一说法看似是一种反生理的描述,意在强调“尽量保持扩张的状态,呼气肌相对放松”。如果气息浅没有稳定的支撑,那么整个中音区都会含混不清,《紫罗兰》这首歌曲节奏性几乎都为八分和十六分音符旋律非常的轻快,所以对气息的控制要求更高。
2、换声与腔体的变化
“换声”在声乐演唱中非常常见,“换声”来自意大利语意为过道,是指不同声区之间的衔接和过渡区域。随着旋律的起伏,声音需要在不同的腔体中变化,尽管每一位演唱者的真假声转换音高位置都不同,但这个特殊的位置的确是高危破音区,是需要演唱者思考如何正确演唱的。换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声乐与医学交叉的学科,演唱者需要在尊重生理构造的基础上运用声乐技术来完成换声。所以不同声部之间甚至同一声部的不同型号之间都存在生理上的差异。仅以本人来说:放松舌头保持低喉位,不外伸下巴。同时,硬腭延长线到小舌下缘的距离也趋于稳定,这代表着要一直维持软腭往上的状态,咽部的空间要够,避免腔体遭到挤压。总的来说,腔体的不间断运动变化调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恰当工作经验”,这也是我们在实践活动训练中必须不断进取和积攒的。
三、情感的上升
在演唱中投入自身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表演者必须正确领会与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在深刻把握乐曲情感基调的同时还要细致体会乐曲情感的发展逻辑和色彩变化。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形象的比喻说:“我的工作有点像交通警察,但对于警察来说只需要掌握红、黄、绿三种颜色,对于我来讲却有更多的色彩。举例来说,总谱上标志的是忧伤,但是有几分忧伤呢?哪种忧伤呢?内在的、暗淡的、或者仅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没有说明我只有自己去做出判断,这就是我的专业。”前面写到《紫罗兰》是一首欢快的爱情之歌,但是具体的感情应该是层层递进且交织着爱而不得的复杂情感。在一些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之后,立马需要逐步解决情感上的匮乏。毕竟意大利艺术歌曲是属于舶来品,感到陌生是非常正常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因为未知而不知从何下手。在西方音乐中,爱情占有的地位是最崇高的,真正做到了有情能饮水饱,《紫罗兰》正是表现的是遇见爱情时的激动和追求爱情时的忐忑,如果不能领会爱情的重要性,演唱起来就会过于轻率像一只花蝴蝶。
人们平素的感情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反应,它随性而发,转瞬即逝,不能重复,也无需有意识的调度。而音乐表演却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基础上,它不仅要求表演者要善于调动自己平素的情感积累,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还要求表演者去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或是体验的很不充分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所以音乐表演中的情感就不仅是表演者自己平素真实情感的投入,而是远远超过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的深邃的情感体验。想要达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潇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需要扎根所养育自己的土地和人民,通过对生活各种微妙情感的感知与共情,在普通又独一无二的每一天中感受情感的流淌。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 [M].乐华出版社,2003:36.
[2]Matthias Echternach.Lousia Traser.Bernhard Richter.Vocal Tract Configurations in Tenors' Passaggioin Different Vowel Conditions — A Real-Time:What Is The Passaggio - Voice Lessons To The Worldenis matthews.[J].Journal of voice.2014
[3]《论钢琴的音乐解释》,[J] p.巴杜拉-斯科达,《外国音乐参考资料》,中央音乐学院,1983年第4、5期合刊,117页
[4]李耀伦.现代国际乐坛[M].学术出版社,1985:67-68.
[5]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6]胡雯玲.斯卡拉蒂艺术歌曲《紫罗兰》的艺术风格与演唱探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