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描写
摘要:在长篇小说《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方法,或通过人物自身的内心独白直接诉说人物心声;或由作者转述,使人物的心理得到细致生动的表现,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真实性和复杂性起到了重要作用。灵活多变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心理描写方式,自然流畅地穿插交织于整部作品之中,形成了《红楼梦》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旨在浅析《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心理描写,从而探究小说的文字表现力和深刻内涵,感悟小说中展现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多样性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心理描写
《红楼梦》不仅在情节、人物塑造、心理描写和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魅力,更在对人性、社会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中展现出了智慧和哲理。其背后折射出的各种人情世故以及社会意义,更值得读者深度剖析。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考量之一。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此外,外貌和服饰描写也是展现人物形象特点的细节之一。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通过她的眼睛,用镜头似的语言,浓墨重彩地绘制了王熙凤的出场情景,并重点描述了她的外貌和服饰细节。曹雪芹用细似金针的妙笔,极为传神地对王熙凤和服饰进行了描写,仿佛一位高明的摄影师,从上至下,从远至近,镜头缓缓向前,步步推进后再进行特写:写她的服饰,先概括其衣着华贵,凸显了凤姐整体形象的雍容华贵,流光溢彩,紧接着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再作铺张,极力铺陈凤姐集各种贵重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出她的华贵和此时的权势正值巅峰时刻;同时也暗示了她的贪婪、俗气。对于凤姐的容貌,就更是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了。“三角眼”、“吊梢眉”,六个字高度概括了凤姐的美丽容貌特征。
语言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人物,由于出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环境不同,立场不同,因此语言方式表达也非常不同。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红楼梦》通过摹写不同人物的特定语言,尤其是对语言也进行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第二十八回《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王夫人随口问黛玉服药情况,宝玉趁机向王夫人要三百六十两银子,要给林妹妹配一料药。为了让王夫人相信他所言非虚,宝玉先后拉上了宝钗和王熙凤来证明。宝钗坚决不肯给宝玉作证,倒是凤姐最后确实证实了宝玉不是扯谎。贾宝玉向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着我撒谎不成?”黛玉便拉着王夫人道:“舅母听听,宝姐姐不替他圆谎,他只问着我。”这一次,宝玉竭尽所能让母亲深信,林妹妹的病只要吃了这种特殊配方配置的药就可以治好,黛玉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冰雪聪明的她于是主动向王夫人示好,罕见地露出了一个女孩子在长辈面前的憨态。
为了塑造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特点,《红楼梦》一改过去古代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作者把王熙凤放在广阔的社会联系中,从各个生活侧面给予反复渲染,随着情节的发展,构成她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完整性高度统一的性格整体,达到了典型化的高度。作者写她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她对贾母等人的逢迎,以取得她们的宠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既突出了虚僞与做作,又表现了机敏诙谐、泼辣豪爽。写她与荣宁二府的贾氏姊妹、妯娌、侄媳之间的关系,则是以利害关系爲转移的,对她们采取远近亲疏的不同态度,表现她自私和权诈的性格。写她与贾府大小管家、奴婢下人的关系,表现她笼络利用与压制虐待幷用的统治手段。写她与贾府外部的关系,表现她勾通官府,胡作非为的性格。
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还表现在贾探春有胆有识,有才有智,她对封建大家庭自杀自灭的预言,击中要害,使人感到清醒;她的理家,使人佩服;她的豪爽,使人感到可爱;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作爲使人感到扬眉吐气,但她对维护封建纲纪的坚定和无情,又常常使人感到讨厌,因此,探春也成了《红楼梦》中争论不休的人物。所谓“说不得善,说不得恶”等,正是性格中不同因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写出了真实的人物。
二、《红楼梦》的心理刻画和艺术张力
《红楼梦》可谓是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最成功的作品,在心理活动描写的运用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小说中应用了大段心理细节描写方式,既没有旁白或由作者出面交代,而是和现实一样,把人物的心态直接表现在语言细节当中,描述出特殊的语言状态,使人物的心态不着笔墨而毕现。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著名的“宝钗扑蝶”是对宝钗这个深受封建礼法束缚的少女的细腻描写,侧重于宝钗的心理活动。宝钗对宝玉和黛玉的亲密心知肚明,宝玉的心思她十分清楚的。转身回来的路上,她被前面的蝴蝶所吸引,一路追寻,正巧听到滴翠亭里小红和坠儿在里面说话。宝钗性格圆滑世故,城府深而不露,一向在众人面前塑造的是一位深谙礼教的大家闺秀形象,而此事她的心理活动,却相当于揭开了她隐藏至深的真面目。连宝玉也叫不出名字的小红,宝钗仅凭声音就辨别出来,而且深谙小红的野心。这说明她十分留意怡红院动向,并非像她极力所塑造的“淑女”形象那样,什么都不知道。
与此同时,下意识里,她对宝黛之恋有着一些深藏在心里的醋意,所以对黛玉也不自觉地有妒嫉之心。滴翠亭外,她以“金蝉脱壳”之计全身而退,远离了祸患,却是以牺牲无辜的黛玉为代价,让黛玉在一众下人中更失人心。如果说明哲保身尚有可原,这等损人利己行径已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虚伪冷酷的阴影。封建礼教所期望她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其吃醋的可怜又可悲的性格。
《红楼梦》中用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对人物心理描写不仅细腻生动,惟妙惟肖,而且方法也各具特色:内心独白,直接透析复杂内心,有力且深刻;借助梦境描绘,于不合理处真切传情,于隐秘处豁然显露;而诗歌传情之法则不落俗套,且更富有文艺特质与表现力。不难看出,正是这些精彩的心理描写,才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一个个性格鲜明、呼之欲出,千载之下,其魅力依然未减,依然能引发读者的深深共鸣。
三、结语
对于研究文学、历史或哲学的学者而言,《红楼梦》可谓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目。其艺术魅力,在于它那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那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那深邃而富有哲理的对话。它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也看到了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和历史的变迁与沧桑。
参考文献
[1]汪晓敏.七彩红楼——浅评《红楼梦》人物[J].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06(11):34-34.
[2]沈静.一举一动总关情——谈《红楼梦》的动作描写艺术[J].中学生百科(阅读写作),2007,0(29):10-12..
[3]段永利.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9(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