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蒋红斌
  
电子企业
2024年45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2022年教育部联合11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了新时代加强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任务。青少年是推动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力量,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教育的关键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树立中小学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于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基于此,研究针对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开研究,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作用展开了分析,探讨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根据现阶段教育的挑战,提出了几点应对教育挑战的对策。最后根据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要求,提出了几点教育实践发展路径,以期全面完善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学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要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中[1]。从国家层面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认为其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小学生“五个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要进一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校园,引导青少年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一、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

(一)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学生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各民族学生都意识到大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2]。通过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形成及演进历程,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创造历史、共同发展文化的历史事实。这种历史认知的深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感,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中小学的教育活动中,开展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在中小学阶段,通过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如民族服饰秀、传统节日体验、民族音乐舞蹈表演等,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3]。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欢乐中学习,还能激发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进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自信。

(三)能够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在于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教育目标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种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心中树立起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忠诚态度。学生们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4]。

二、当前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教育主体的认识不一致

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部分教师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传授相关知识时缺乏准确性和权威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教育主体的协同。教育部提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的一体化要求,从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角度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变成有效抓手。但是目前来看,主体之间认知缺乏一致性,这些会严重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衔接不足

结合当下的教育模式来看,中小学在课程内容上存在断裂的问题,这会导致学生在升入更高年级时,难以顺利衔接之前学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例如,小学阶段更注重直观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中学阶段则更注重理论分析和理性思考,两者在知识点上缺乏必要的过渡和衔接。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中小学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缺失的情况。重复的内容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缺失的内容则会导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5]。进而影响整体的教育效果。

(三)各学段教育育人方式缺乏深度

在一些中小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过于浅显,缺乏深度和广度。这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比如,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单一,仅依赖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在升学过程中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

三、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应对之策

(一)更新理念,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以“三全育人”为理念,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难以推进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育人主体之间并未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主体之间的认识不同,主体“不会做”、“不想做”是制约主体协同教育体系建立的关键。因此,要解决该问题,本质上就是解决主体协同教育体系建立的问题。

“三全育人”奠定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主体多元化协同育人的基础。因此,在建立主体协同教育体系中,需要以“三全育人”为指导思想,构建育人机制。三全育人的关键就在于将主体全员、教育全程、政策全方位结合起来,构建以上三者逻辑性一致的教育体系。教育体系的思路为:“教育主体——主体目标——教育政策”。示例见下图1:

这种以“三全育人”为指导的逻辑性一致的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可以确保教育主体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与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政策、教育政策与教育效果逻辑一致,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教育机制的常态化发展。

在“三全育人”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下,各主体要发挥出作用价值,一方面,管理主体要适当的给予教育主体更多的权限,协同教育主体制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策措施,更进一步的教育目标的针对性、教育政策的创新性。另一方面,为了有效提高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的教育效果,可以将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学校组织考评体系中,由管理主体给予资源的支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主体的监督,促进教育活动的完善和创新,最大程度的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效果,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2.以“大思政”观念,夯实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五育融合”的一种教育结果,因此,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目标,就需要与五育融合的教育政策体系相结合,以“大思政”为观念为线索,做好教育衔接,夯实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体系,让教育课程在不同阶段、不同课程间有不同的侧重点,确保教育的衔接一致。教育衔接可以分为“左右衔接”和“上下衔接”两个方面;左右衔接即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下衔接即学习阶段之间的衔接。课程教育体系的衔接思路见下图2:

从图2中可见,“上下衔接”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建立与思政课程的融会贯通机制。要明晰每一阶段学什么,建立起小学课程思政体系与中学课程思政体系,将每一阶段的课程常识、政策、理论、知识、概念与理论划分清楚,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需求,对课程的深度和难度进行调整,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

“左右衔接”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到学科课程、实践活动中去,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挖掘不同教育课程之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元素,根据不同课程的课程特色与优势,用学科话语体系、学科的逻辑知识点,解答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打好课程教育的“组合拳”。

3.以“政策”为依托,完善深入挖掘各学段育人内容

除课程体系之外,校内外实践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创设时空多样性的最佳载体,也是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态的最佳途径。在实际的教育中,可以以政策为依托,进一步完善深入挖掘各学段的育人内容。

例如,在小学阶段,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民族博物馆、参加民族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在中学阶段,则可以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周、民族手工艺制作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实践,切实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1.从“文化沁润”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历史认知与情感共鸣。中小学教育应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比如,通过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体。这种体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例如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同时,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推动教育的深入发展。

2.从“信息技术”中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如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虚拟实验室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民族文化视频、音频、图片等。这些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视角,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还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远程教学。这种方式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可以结合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式,推广混合式教学。在线上,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参与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线下,则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信息技术”中出发,中小学可以更加高效、创新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加强教育互动、优化教育评估等路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

3.从“校园文化”中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校园文化中出发可以在校园内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专栏和广播节目,利用校园广播、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定期播放和展示相关内容,形成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举办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书信征文、短视频创作征集、故事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创作和分享,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同。建设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走廊、园地、展板等,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学生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性工作,中小学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责任,支持教师开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建设一直具有过硬思想素质、研究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引导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入开展,并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袁同凯,褚慧.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基于青海省G市的调研[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3):1-9.DOI:10.3969/j.issn.1674-9227.2023.03.001.

[2]黄慧英.生态学视域下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3(6):29-36.

[3]谭志满  董鑫.多主体视角下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J].决策与信息, 2023(9):26-36.

[4]刘慧囡.”一体三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 2024.

[5]江世鑫,徐丽曼,刘影.大中小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6):81-84.

作者简介:蒋红斌,女,湖南双峰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原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