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新质生产发展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摘要:在科技进步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以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生产为代表的新质生产模式正逐渐成为推动发展的新驱动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需求。因此,探讨“订单式”的工程造价专业培养模式,以满足新质生产发展的需要,成为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一条重要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工程造价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新质生产模式的涌现,迫切要求工程施工领域培养非技术性以外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随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成本的计算方法、管理方式均发生了巨大变革,对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在成本控制的同时,充分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定位
在新质生产发展趋势下,我国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紧跟国际步伐,旨在培养既具备坚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宽广国际视野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大学基建工程为例,该项目涉及公路、桥梁、港口等多个复杂领域,要求参与者深入了解非洲当地的法律法规、材料价格、建筑习俗及文化。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国际化+实践”的双重目标,通过开设国际工程成本管理、国际法律与合同管理、跨文化交流等课程,并积极搭建国际工程实践平台,如与非洲合作伙伴建立远程实习平台,使学生能在国内获取真实的国际工程资料,参与成本估算、合同管理等工作,从而极大地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实践能力[1]。同时,学校鼓励学生报考国际造价工程师资格,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确保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国际化工作环境,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二、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在于校企合作,它直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造价咨询公司与一所大学的合作为例,这种合作模式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在此合作中,公司承接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工程造价咨询项目。由于项目需要运用BIM技术,学校迅速调整课程体系,引入BIM技术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前沿课程,并邀请公司资深工程师担任客座讲师,结合项目实例深入讲解BIM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2]。同时,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数月的实习,直接参与项目的成本估算、预算编制、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深度协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三、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针对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学校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举办“校园造价管理技能竞赛”,学校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竞赛模拟真实的项目招投标流程,包括项目背景分析、成本估算、标书制作及答辩等环节,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既考验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又锻炼了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和口头表达能力。竞赛结束后,学校组织评审团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3]。此外,学校还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优秀的竞赛作品推荐给企业,部分作品甚至被直接采用,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也为企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创新活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执行者,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学校必须注重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具备国际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通过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机会。一方面,鼓励教师赴海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长期或短期研修,学习国际先进的工程造价理念和技术。如,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通过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项目,前往美国一所顶尖大学访学一年,深入学习了美国工程造价管理体系、BIM技术的应用以及国际工程造价标准,回国后将这些先进知识和经验融入教学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积极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举办工作坊、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国际工程造价领域的最新动态,还能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为未来的科研合作和学生国际交流打下基础。同时,学校也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工程项目,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国际项目的机会,以此促进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之,新质生产模式的出现为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产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新质生产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增值服务产业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思路和方法,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我们也期待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梁少华.基于深化校企合作精准育人的高职酒店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1):122-125.
[2]姜鑫,潘宏刚,傅玉栋,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的思考[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19(2):122-125.
[3]阚张飞.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J].成才, 2023(1):13-14.
本文系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基地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24JD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