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在新“艺术课程标准”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美术

——以非遗项目烧箔画为例

平淑文
  
电子企业
2024年49期
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 小学部 2115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2022年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小学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艺术课程标准”强调艺术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着重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将非遗美术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艺术课程标准精神的积极响应与实践。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的益处进行分析,以烧箔画为例,探究“艺术课程标准”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路径,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非遗美术;烧箔画

一、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的益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发展中非常重要,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美术教育不仅能为国家全面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打下基础,还能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审美和理解能力[1]。烧箔画,又称箔艺画,是一种源于古代金属工艺的创新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创作、欣赏和收藏价值,常用于高雅室内装饰,制作包括设计、剪箔、烧制等环节,使用木板、画布、金属板等材料,以铜箔、铝箔为原料,通过独特烧制技术,创作出风景、人物、静物等多种风格的画面。非遗项目凝聚了民族历史与精神,学校教育是传承非遗的有效途径。烧箔画因其独特工艺和艺术表达,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部积极推动非遗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鼓励开发本土民族美术课程,以加深学生对非遗价值的理解,增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水平。

二、“艺术课程标准”非遗进课堂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路径————以烧箔画教学为例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视觉敏锐度与形象创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品味与理解力,以此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推动我国社会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的独特价值亟需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小学应高度重视美术课程,确保这些课程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坚实的支撑。

以“烧箔画”工艺为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需精准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烧箔过程中的箔变具有不可预估性和不可完全控制性,任何变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不同种类的金属箔,如银箔、铜箔等,因其化学属性的差异,在烧箔过程中的反应速度和颜色变化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此外,加热的温度和时间对箔变效果具有直接影响,但过高的温度或过长的时间可能导致箔变失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精细的操作技巧。

据此,教师应明确以下教学目标:

(二)革新烧箔画的教学理念

在革新烧箔画的教学理念时,需特别注重对学生真实情感的培养,并教导运用透视原则来展现作品的深度与广度。然而,当前许多烧箔画教学倾向于盲目模仿西洋美术的形式,忽视了中国传统美术的独特韵味与空间构成的多元性。针对这一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2]。

考虑到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对“美”的认知尚处于简单直接的阶段,教师应尝试将教学场所拓展到大自然和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用学生的五感去感知和鉴赏美,激发学生对烧箔画创作的兴趣与热情。其次,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走进社区、参与环保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烧箔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最后,当学生具备了对美的深刻感知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后,教师的烧箔画教学活动将更加顺畅且富有成效。通过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与烧箔画技艺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和内涵的作品,从而更好地推动烧箔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构建全面的烧箔画教学体系

鉴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持续增强,学校应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框架下,加大对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并严格遵循通识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科学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策略,以深化和丰富美术教育内容,不仅涉及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更需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有效掌握课程内容。

具体而言,构建系统化的烧箔画教学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组织学生在线观看“烧箔画”制作流程的专业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这一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与精湛技艺。学校应定期邀请烧箔画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举办户外展览活动,为学生提供与烧箔画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了解的机会。学校还可举办烧箔画创作比赛,并设立优秀作品展示环节,通过校园内的公开展示,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与参与,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新能力,还能在无形中普及烧箔画知识,为教师的相关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将民族文化遗产与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旨在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并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通过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非遗美术中融入烧箔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还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智慧.基于核心素养"非遗"扎染与布偶课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发展[J].  2024(1):347-349.

[2] 王国照.非遗文化的美术教育价值与未来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 2024(4):48-50.

作者简介:平淑文 1994.02 女 江苏 汉 本科 美术老师 南京市六合区励志学校(小学部) 研究方向: 小学美术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