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思政课实践教学反思与创新

刘欣蕾
  
教育实践
2022年34期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需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积极促进实践课改革与创新,也需要学校能够更加的重视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思政实践课中存在的教学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再此基础上提出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反思以及如何就目前的实践课程进行有效且合理且全面的创新,以此更好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关键词:思政课;反思;创新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尤其是在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课上,而不是简单地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上,忽视实践课的教学,特别是在目前的大变革下,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思政实践课的教学就日益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思政六门理论课程衍生的,每个学校的实践教学都是不同的,采取的方式也不同。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学生喜欢实践课,也希望能够将理论应用到时实践中。但是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以及方法还是有待商榷的,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实践课认识的模糊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主观上对实践课的理解不是很清楚。学生在拿到课表的瞬间会认为出现了两门相同的课程,会存在很多的疑惑。所以,要想通过实践课去提升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理解感,首先就要把什么是实践课以及如何上实践课讲清楚,其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性和参与性。再次,通过一些案例以及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完成实践课的教学目标。

(二)实践课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的脱节

过去的思政课授课比较传统,理论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开设实践课就是为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部分学校虽设立有实践课程,但独立性较强,并未体现出思政课程中的理论内容,所以容易造成了实践课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的脱节。

(三)实践课教学的形式与内容分裂。

高校按照国家的要求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有的学校只重视了实践教学的形式,没有关注或者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内容的讲授,尤其是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未考虑清楚,使得形式与内容分裂,导致只是走了过场,学生未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实践课教学不受重视

实践课教学的设置其实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讲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力。在培养全面型人才方面,作用非常大。然而,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的重视实践课教学,甚至,对其如何上课都难以支持,这将会导致实践教学改革很难推进,教师没有积极性、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会频繁出现。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反思

面对思政实践课中出现的现状,那么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反思,就比如我们常说的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解决问题,否则,问题会越积越大,同样,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反思。

(一)实践课活动形式要不断创新

其实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就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形式上需要的是创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第三章提到的改革创新,不仅仅是国家要进行改革创新,从小的方面看,实践课的形式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所以,这也要求,教师如何去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指导。

(二)实践课内容安排要更加合理

既然,谈到的是实践课程,那么就更加的注重基础性的东西----内容,所以,在安排实践课的内容上,应该更加的合理。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以及学科的不同性,可以有倾向的对实践内容进行安排。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的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也有其他科目的实践课,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力。

(三)实践课教学资源要丰富

教学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大到国家的资源,小到学校的图书馆以及红色社团,这些都可以利用起来。现在很多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有自己的社团,这些社团其实也是可以利用的,同时可以放一些红色的电影之类的,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参加实践课的积极性,而不是单纯的依靠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建立反馈机制

一堂好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同样,一堂好的实践课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所以,在每一次课程结束之后,应建立反馈机制,可以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想法以及在教学上能够有所改进。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那么就要根据每门课程的需求去设定实践教学,方式并不是很单一的,可以多元化的进行,这样更加丰富了实践课程,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拓展理论知识。

(一)以地方为依托

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教材以及内容的不同,四门课程具有不同的实践性质。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重在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会地方的优势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参观的同时能够深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题的特殊性,就使得需要学生将辩证法、唯物史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哲学变得不再是高高在上。那么博物馆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地方 经济发展为主体设置 “乡村振兴”“企业转型” 等特色模块,让学生能够利用地域优势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理解社会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涉及较多的史实,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过程中形成凝聚力与向心力,突出表现为物质 ( 旧址、文物等) 、精神 ( 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 以及信息 ( 书信、电函等) ,它们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红色资源对于培 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怀意义重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是分为三个部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地方发展为切入点,在 “四个全面”“美丽中国”“精准 扶贫”等方面设置虚拟模块,使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努力担当,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民办学校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为了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利用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可以选择萧红故居、东北烈士纪念馆、北大荒精神等进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在参观之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首先,学生需要做好准备工作,了解要去的是哪里,比如萧红故居,要了解人物的事迹,经历等,才可以在参观过程中更有共鸣。其次,要从理想、信仰、革命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引导。那么两者相互结合,在参观或者整理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革命精神所折射出来的鲜活的人物、事件,对大学生有一种感召、鞭策的作用。

(二)网络教学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网络更加的普及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拓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将目光投向网络教学,特别是网络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拥有传统实践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在特殊时期,网络教学的优势更加的凸显。

首先,网络教学让思政课教学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部分学校已经在网络上建立了各种网络实践基地,让思政课实践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一是实践活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和束缚,虚拟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与世界上接入网络的任何一个‘地点’建立联系,获取形式多样的知识和信息。二是虚拟交往的去中心化,每个网民均可以平等的身份自由地消费网络资源,同时也可以生产和发布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产品。三是网络空间的非独占性,人们皆可享用、并在其中参与多个不同社区的交往活动。”学生可以随时的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更加的快捷与方便,另外,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简单的方式去参与,更突破了地域的限制。

其次,网络教学让思政课教学减轻成本。特别是在思政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网络实践可以减少传统实践教学中的交通成本、人力成本,以及最重要的学生的安全成本。那么,在网络中实践中唯一的硬件要求或者最低的成本要求是电脑、平板以及手机和网络等已经存在的既有资源。不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大大的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人生安全,在既有安全的情况下,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应有的感觉,能够达到与真实参观同样的教学目的。因此,网络实践教学也是一种代替传统实践教学的方式。

再次,网络实践教学可以实现全员参与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目前,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只有少数人可以参与的局限性,但是通过网络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更具有广泛性。当前,学生都是00后,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那么网络就会给实践教学提高更广阔的信息以及视野。在网络实践教学中,学生拓宽了思政课的实践空间,不局限于特定的场合,可以放眼整个社会以及各种不同的红色场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地方特色,学生可以看到或者参与到更多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这样会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

最后,网络实践教学更具有新颖性,能够更加的以学生为主体。比如,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学校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那么学生只是被迫式参加,没有参与性以及积极性,那么网络实践教学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去选择感兴趣的地方。教师由之前的主导性地位转变为指导性地位,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外,学生可能比教师可以更熟练的应有电脑与网络,所以说,网络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更加具有吸引性的,由此,可以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使实践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

(三)模拟教学

南开大学刘一博老师曾经关于思政实践课程如何进行做过一次报告。在听过之后,会有一些自己的反思,尤其是关于他所提及的模拟教学。

首先,在课堂与课外、校园与社会、线上与线下多维度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构建逼真的“情境”和“场景”,使学生成为历史“剧中人”而不是“旁观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可以进行很多的模拟教学,毕竟有很多红色基地,无法全部参观完成,特别是在理论课程讲解之后,需要学生能够通过模拟教学进行还原,参与其中,更加的体会中国当时的近况以及个人的心理和信念。

其次,以“代入式”深度还原历史情境的模式,从复原各种符号入手,包括服装、配饰、组织形式等。模拟教学,不仅要还原当时的情境和场景,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代入性的标志,能够使学生更有代入感,也可以借此拍成影片,比如一些学校会举行一些微电影的视频大赛,那么,模拟教学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此前,也观看过其他学校学生制作的微电影《在路上》,里面的“代入式”还原让观众更加深有体会,同样,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感慨更是颇深,或者说难以用语言去形容。

最后,开展“师生同行”实践教学,多渠道多形式构建历史情境。实践教学永远都是离不开教师的,所以,即使开展模拟教学,也需要一线教师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历史情境,更好的还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相信,参加过虚拟实践教学的学生会比传统的实践教学有更多的感触与心得。

所以,不管是以地方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还是网络实践教学以及模拟实践教学,其主要目的都是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达到教学目的。

因此,针对思政实践课程教学的现状,也需要教师以及学校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创新,可以更好的将学生代入到实践课程中,可以提升教师的经验水平,更好的实现学校培养学生的教育目标以及为国家培养全面的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人民日报,2021-03-07.

[4]刘会强.虚拟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的深度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 ,2011,(5):38.

作者简介:

刘欣蕾(1989-),女,汉,吉林省,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