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探索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不同入路方式治疗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

许宁
  
医学概论
2024年9期
(福建省寿宁县医院 355500)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的不同入路方式治疗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经胆囊三角入路)40例和实验组(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40例。对比组间手术效果。结果:本研究中,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胆囊三角入路相比,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治疗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效果更理想,能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建议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胆囊炎;胆囊结石

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胆道疾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会影响手术效果及患者的恢复。因此,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手术入路方式,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各种入路方式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各有其优点与特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通过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对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选择,从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2]。现将本实验内容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经胆囊三角入路)40例和实验组(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40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50.00%),女性20例(50.00%),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50.32±0.39)岁,病程10-15月,平均病程(12.47±0.20)月。实验组中,男性21例(52.50%),女性19例(47.50%),年龄39-63岁,平均年龄(51.18±0.38)岁,病程11-15月,平均病程(13.59±0.31)月。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等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以经胆囊三角入路,患者保持头高足低位,向左侧倾斜30°,全麻后气管插管,在脐部作切口,创建气腹,控制压力在12-14mmHg之间,通过4孔法置入腹腔,全方位探查腹腔状况,确定病变处和周围组织状况,评估手术情况。分离胆囊三角及肝门,将三角区浆膜层打开,解剖胆囊动脉、胆囊管,明确肝、胆总管和胆囊管之间的关系,以钛夹切断,切除胆囊,冲洗术腔,关闭缝合。

实验组予以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体位和麻醉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创建气腹,全方位探查腹腔状况。牵拉翻转胆囊壶腹部,充分暴露胆囊后三角区,从胆囊底部交界位置,切开胆囊和胆囊壶腹部的浆膜,钝性解剖分离胆囊后三角内疏松组织,充分显露胆囊管、壶腹部轮廓;暴露Calot三角区,横向切开壶腹部,将Calot三角内浆膜分离,对前后三角进行穿透操作,将三者关系显露出来并明确,精准离断胆囊管,将胆囊三角打开,分离血管并切除胆囊;冲洗术腔,关闭缝合。

1.3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的术中出血量、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SPSS25.0软件,手术效果为计量资料,表达形式(均值±标准差)(),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见下表。

3讨论

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是一种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同时伴有胆囊壁炎症的疾病。这种疾病在全世界都有很高的发病率,尤其是中老年人。结石形成后,排出通道受阻,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增高,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反应。胆汁长期滞留和反复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胆囊壁纤维化和慢性炎症反应,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不适及健康风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手术效果。传统腹腔镜手术需要4个戳孔,其中有1个镜头观测孔,3个手术器械孔[3]。采用单孔腹腔镜、自然腔道内镜等特殊手术方式,可减少体表损伤,改善外观。虽然特殊术式具有减少瘢痕、加速恢复的优点,但其技术难度大、视野狭窄、对手术技术要求高,部分病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胆囊切除术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胆囊三角区找到胆囊管,并对其进行处理。本文通过对胆囊后三角区与前三角入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正确的解剖结构及合理的操作方法,可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胆道损伤。胆囊后三角区入路可使术中视野更加清晰,对周围组织的影响较小,但其可行性及优越性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身体不适和健康风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这一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而在手术过程中选择不同的入路方式可能会对手术效果产生一定影响[4]。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少,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更短(P<0.05),这是因为:经胆后三角入路能更直观、更精确地定位胆囊,减少术中对周边组织的损害,降低出血风险。此外,经胆囊三角区入路手术更精确,速度更快,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时间,更安全,更有效。

总之,与经胆囊三角入路相比,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LC疗效更理想,有助于术后康复,安全性高,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雷剑辉,宋明华,王新明.经脐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4,28(19):29-32.

[2]周绍荣,周杰,肖建佳等.不同入路方式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效果对比[J].名医,2023,(5):99-101.

[3]周永,李宏欣,徐书福.腹腔镜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大医生,2023,8(1):19-21.

[4]孙锋,孙冰强,姚贤良.不同入路方式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伴胆囊结石的效果对比[J].浙江创伤外科,2022,27(5):893-89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