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飞行人员心理健康及干预研究进展

崔俊芳 张楠
  
医学概论
2022年18期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国家的航空事业也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因受人格或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工作性质与环境、家庭关系及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加剧我国飞行人员的心理承受力,提高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几率。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飞行安全,减少由人为因素所致的飞行事故,相关部门应该就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并采取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飞行人员;心理健康;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引言

在社会中,飞行人员是比较特殊的职业之一,再加之其工作环境的不同,需从生理、心理、病理等方面对飞行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因受3·21东航客机事故的影响,近来国内外对飞行安全问题越发密切关注。有研究指出,飞行人员心理健康是保证航空安全的关键条件[1]。因此,预防人为因素所致的飞行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文章对现阶段干扰我国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措施。

一、影响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我国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现阶段国家航空事业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课题。从文献资料来看,对飞行人员心理健康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格或个性特征、社会支持、工作性质与环境、家庭关系及状况等。

(一)人格或个性特征

人格也称个性,其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2]。文静、刘瑛等学者[3]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部分飞行人员进行了心理测试,其中,各项SCL-90因子的得分水平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薛霞、薛红等学者[4]经研究指出,性格外向型的飞行人员其情绪更加稳定,保持低神经质、低精神质的同时,还能使其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二)工作性质与环境

与其他类型的工作相比,飞行工作具有性质特殊、环境复杂、工作压力大、无规律性等特征,再加之起降与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均会对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5]。徐宇航、陈子卓等学者[6]提出,长期处于工作压力较大、环境封闭单调的状态下,可提高飞行人员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的发生风险。

(三)社会支持、家庭关系及状况

根据罗丹、戴榕娟等学者[7]的研究可知,社会支持、家庭关系、经济水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并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人际交往、工作压力是诱发飞行人员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同时,婚姻质量的高低也与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具有密切联系。

二、保证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的对应措施

(一)对飞行人员实施强化心理健康宣教:

飞行人员教育应该涉及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在飞行人员培养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对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予以充分重视,并将其彻底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定期组织飞行人员参与心理健康辅导讲座,促使其对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压力释放技加以掌握,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出现。密切观察和跟进飞行人员的日常心理状况,如发现其心理状况存在较大的波动,应及时与飞行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采用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法对其实施心理干预,确保飞行人员在上岗前能够保证身心均呈健康状态[8]。

(二)对飞行人员实施定期心理状况评估:

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飞行人员接受心理状况测试与评估等活动,及时掌握或跟进其心理状况,并对飞行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对飞行人员的心理波动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实现心理咨询个人化的同时,还应为其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和治疗手段,从而帮助飞行人员有效解决问题、治疗心理疾病、预防负性情绪的产生,确保身心健康。

(三)对飞行人员实施强化心理训练: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飞行人员可能会遇到诸如紧急迫降等难以预料的状况和问题,为确保国家财产及居民的生命安全,飞行人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合理、最优的应对行为[9]。因此,飞行人员应该具备优秀、超高的心理素质。在日常训练期间,相关部分应加强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素质的训练,以减少其机体过度应激反应,时刻维持临危不乱的状态。

(四)多部门共同合作

促使飞行人员养成或维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不断合作与养成。因此,相关部门应与飞行人员家属保持通畅的联系,密切交流,并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和意识指导,尽可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在多部门的共同合作、配合与努力之下促进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干预。

三、结语

飞行人员是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性、特殊性的职业,再加之其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复杂、作业量大、技能要求高,需要飞行人员在上岗前应充分具备健康的体魄与过硬的心理素质。故而,对飞行人员进行优质、规范、科学的心理健康干预不仅能保证航空飞行安全,而且还能促进国家航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渝川,高婧蕾,景朋,等. 1996-2019年我国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元分析[J]. 人类工效学,2022,28(2):5-10,16.

[2] 于菲菲,杨积顺,李喆. 军事飞行人员健康管理研究现状与进展[J]. 海军医学杂志,2022,43(3):244-246.

[3] 文静,刘瑛,邵小琴,等. 舰载机飞行人员心理卫勤保障特点及体系构建思考[J]. 海军医学杂志,2022,43(3):247-249,255.

[4] 薛霞,薛红,李洁,等. 高性能战机飞行人员对航空心理训练满意度调查研究[J]. 空军医学杂志,2020,36(1):27-29.

[5] 罗渝川,景朋,高婧蕾,等. 我国军事飞行人员心理健康的meta分析[J]. 职业与健康,2022,38(10):1407-1411.

[6] 徐宇航,陈子卓,任杰,等. 飞行人员心理应激的早期干预研究[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5):283-286.

[7] 罗丹,戴榕娟,吴建新,等. 海航飞行人员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5):4-6.

[8] 王新野,潘盈朵,高文权,等. 影响直升机飞行人员飞入IMC的心理因素——一项基于三十年间NTSB事故报告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22,45(1):156-163.

[9] 张焱,张宜爽,廖扬,等. 飞行人员唤醒调节能力训练效果初探[J].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2,33(2):71-76.

项目编号 2202XJZT-YH0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型方舱护理团队构建与管理策略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