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白翠云 王喜艳 张娇娇
  
医学概论
2022年20期
榆林市第一医院 陕西榆林 719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目的:探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研究对象共有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纳入时间: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分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共有两组,即对照组(完全肠外营养)、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P<0.05)。结论:予以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高血压;脑出血;重症;疗效;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是致残率、死亡率较高的一种常见且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神经外科疾病,需要尽快实施手术治疗,改善意识障碍与营养不良等情况。与此同时,脑出血表明患者机体正处于高应激状态,此时分解代谢显著增加,造成合成代谢能力下降而引起营养不良[1]。早期肠内营养是目前临床上大力应用的营养方式之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将患者体内胃肠道激素增加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促进恢复[2]。基于此,本院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42例,主要应用肠内营养,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均于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纳入,纳入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确诊病情,符合脑出血诊断,具备手术治疗指征,其家属同意加入研究,排除合并如下疾病并具备以下情况者:传染性疾病、既往有胃肠道手术史者、传染性疾病、肝肾功能严重障碍。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49~69岁,均值(55.24±3.41)岁;高血压病程:1~5年,均值(3.58±1.03)年。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49~69岁,均值(55.35±3.23)岁;高血压病程:1~5年,均值(3.15±1.12)年。

1.2方法

对照组(完全肠外营养):结合每日摄取量增加营养液,在锁骨下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营养液,7d后使用鼻饲肠内营养(初始剂量500ml/d),经连续2d应用后每日剂量增加50~100ml,后期后将肠外营养量减少。

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应用鼻饲瑞代+瑞能,起始量30~30ml/h,后期50ml,针对出现恶心、呕吐等表现的患者,连续应用2d;后期提升药物使用速度至50-70ml/h,用量1000-1500ml/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s)比较行t检验,计数数据(%)比较行χ2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P<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无法进食是因为意识障碍,同时术后大量失血,进而造成营养不良,增添多种并发症发生风险,尽快为其实施肠内营养有助于对营养状况进行维护而提高预后。本研究中,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白蛋白、前白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明显更高(P<0.05),说明早期肠内营养应用后对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具有较高价值。与肠外营养不同点在于,早期肠内营养可对胃肠道整体结构进行维护,为生理营养素的应用与代谢创造条件,诱导胃肠激素、免疫球蛋白的分泌,保护胃黏膜屏障后提高免疫功能,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完全肠外营养是根据肠道外通路输注物质后改善营养不良状况,而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与鼻饲方式将物质输注至胃肠道,消化吸收后即可发挥应有作用,提供多种微量元素与营养素给患机体,对胃肠道功能与机能进行改善,刺激免疫球蛋白与胃肠道激素分泌,减缓高分解代谢速度,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而加快恢复速度[3]。

综上所述,针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而言,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有助于改善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 谭莳芳,吴熙瑞. 低热量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 29(02):47-48.

[2] 马淮滨,张冉. 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肠道菌群、营养指标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1, 31(12):83-86.

[3] 苗丽侠,杜峰. 早期肠内营养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重症患者的疗效及护理干预[J]. 贵州医药, 2022, 46(07):1172-117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