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古诗文月意象探析
月意象是中国古诗文中经典的原型意象,与社会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包含了独特的思乡、情爱、时间、生命意识等丰富意蕴,同时也被广地选进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里。因此,本文重在阐述月意象及其原型、教材中月意象的呈现方式、教材中月意象的内涵分析,希望能对古诗文意象教学有所启发。
一、月意象及其原型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篇有“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佳句,至此“月”就被推入了古典诗文经典意象的行列。
“月”由自然事物变为一种意象,离不开文人的加工。文人心境不同,诗文中月意象的意蕴也就不同,诸如美好、自由、永恒、幽美、凄凉、悲欢离合等,体现了其审美的丰富性。
人类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成就了月亮。远古人认为月亮和女人都有“膨胀”的倾向,因此,月亮最早作为了女性的象征。而歌谣与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其中,神话是原型最重要的载体,并且还是意象最原始的表现形式。中国神话中的月神“女娲”还有“母神”的身份,可见在中国的月亮神话中,蕴含了一个由象征原型构建起来的民族精神:月亮作为母神通过生育而实现的种族不死的永恒精神便是月意象的原型。
二、教材中月意象的呈现方式
2016年的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现已成为了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因此,本研究选取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
据统计,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录入了22篇含“月”的古诗文,可大致将其呈现方式归为两类——点明景象类和借月抒情类。
(一)点明景象类
指所选古诗文中,作者直接点明“月”这一自然景物,其并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即偏“物象”色彩,这种呈现方式在古代散文中更多,诗词中更少。如:
《列子·杞人忧天》: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魏学洢《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范仲淹《岳阳楼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郦道元《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陆游《游山西村》: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二)借月抒情类
古人善于借月表达情思,由于同一和不同一时空的创作者之心境有相似性与差异性,所以该意象的内涵与意蕴逐渐丰富并随之延续发展下来。如: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另外,此中还有一类值得特别提出,即借用月之“诗文典故”,如: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辛弃疾在中秋之夜抬头望月,自然地想到了与月相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立的桂树。辛弃疾借“姮娥”这一典故,新颖地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故土的政治理想与时光欺人的无奈之情。
三、教材中月意象的内涵分析
月意象内涵丰富,而部编本初中语文古诗文里的月意象却不难理解,因为其呈现出的意蕴具有一定规律。
(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在七年级上册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将自己的一片愁心交付给人格化的明月,表达对好友的深深挂念与美好祝愿。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描写了独特的边塞月夜,这正是引起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在九年上册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在外飘零半生依然记得的是故乡明月,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明月的赞美与思念。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直接强烈地展现出了主人公在凄寒悲凉的环境里对故人的无尽思念。
(二)传达感怀、失意之情
在七年级下册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营造了幽静朦胧的氛围,借江畔商女的歌声表达了内心对王朝命运的担忧。
在八年级下册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疏桐”“残月”同在于凄冷悲凉的夜晚,正是苏轼内心失意孤寂的真切体现。
九年级上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用列锦的手法,营造清冷寂静的月夜,前路漫漫不可期,联想到在官场中起伏不定的“商路”,作者心中的感伤由此跃然于纸上。
(三)表达永恒、超越之感
在八年级上册中,苏轼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中有言:庭下如积水空明。其中水之“空明”二字将此时的“月”与“人”完美的交融在了一起,正是有了月和人的共同参与才使得庭中一片空灵澄澈,由此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高超境界。
九年级上册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的核心意象是“月”,天上的宫阙、琼楼玉宇,地上朱阁、绮户等,或为月中所有,或为月笼罩,苏轼借想象月中景象以及对月亮阴晴圆缺的描写,体现了对短暂人生的超越,将人置于自然时间的流逝之中,读罢让人获得心灵的宽慰。
(四)象征隐逸、脱俗之品质
“谪仙人”李白在一生中总把明月视为知己,在传闻中就连他的死也与明月相关。一生都在寻求浪漫与理想的他处世孤独清高,并将所有情感交付给了纯洁、神圣的明月,这都体现在他的诗文中,如七年级上册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峨眉山月半轮秋”等。
七年级下册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以朴实言语描绘了一副清幽空洁的月夜图。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自己就如同这银辉倾洒碧海蓝天的明月一样,过着隐逸的舒适理想生活。
四、结语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与月相处已久,那时而皎洁、时而昏黄的柔光早已融入中华无数文人墨客的血液里,也通过语文课本再生于年轻学子学童的精神中,它还将陪伴我们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