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关系的研究综述

梁峻旗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2年5期
重庆师范大学 401331

摘要: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应对不利情境的能力,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心理韧性发展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而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因素中的重要环节,与心理韧性发展关系紧密。因此本文结合大量文献,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理论,并对其研究成果作出综述,以期为父母选取合适的教养方式促进子女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关系

引言

心理韧性(resilience)又称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它是指在创伤背景下个体仍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与应对能力,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心理韧性的重要外部因素,许多学者从此入手,尝试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的关系,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因此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并对其作出述评。

一、理论背景

自20世纪起,众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心理韧性的定义包含三个层次,即结果性、过程性与品质性[1]。但总的来说,它是个体应对压力源的重要能力,其发展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指标[2]。众多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心理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3]。它不仅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而且对青少年自尊、乐观心态等内部因素也有影响[4]。因此许多研究者从父母双方分别入手进行研究,探究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关系,以寻求合适的心理韧性发展路径。

二、理论评析

青少年时期个体情绪变化激烈,在心理韧性成长方面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众多学者强调这一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韧性发展的影响。从现有研究看,学者们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对于父母教养方式是否能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的研究。二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

(一)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韧性存在相关性[5]。但只有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支持鼓励)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6]。然而一些学者却指出无论何种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均能起到正向作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两种机制产生正向作用,一方面消极教养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应对压力情境的机会,从而促进其心理韧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消极教养方式有助于发展青少年知难而进的品质。

总体来说,研究者普遍认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使青少年在面对不利情境时仍能保持积极的态度。而消极教养方式也可通过不同机制对心理韧性的发展起到正向预测作用。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的作用机制,学者们主要提出以下观点:一是认为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青少年内部特质间接促进其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首先,父母通过积极的教养方式,能使子女发展坚毅力,这有利于子女面对不利事件。其次,父母通过合理的教养方式能对青少年认知、情感等产生影响。而这些内部特质的发展又能反作用于青少年心理韧性素质。

第二,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中起着中介作用。自我控制是指个体有意识的掌握自我行为的能力,其发展有助于个体控制不良行为。研究显示,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发展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又能反作用于心理韧性。所以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中起中介作用。此外,调节聚焦是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韧性中的另一中介。调节聚焦是个体在追求目标时的一种自我调节。父母教养方式能影响青少年采取不同的聚焦方式应对困境,从而间接作用于心理韧性发展。

综上所述,积极的教养方式(温暖支持)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有正向作用。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控制惩罚)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关键在于其具体教养行为与父母个人品格的差异。这启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谨慎采取教育方式,以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此外,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韧性的作用机制看,父母教养方式能通过影响青少年内部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聚焦等间接影响其心理韧性发展。但其作用机制是否具有普适性,以及这种机制是否受到了其他变量影响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海垒 & 张文新.(2006).心理韧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149-152.

[2] 雷鸣,宁维卫 & 张庆林.(2013).心理复原力的内涵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58-64.

[3] 赵晶.(2013).高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4] 张光珍,梁淼 & 梁宗保.(2021).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追踪研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06),800-807.

[5] 刘庆,王苗苗,相青 & 宋玉萍.(2016).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7),1039-1042.

[6] 王成韬,潘运 & 曹凤英.(2022).小学生韧性素质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105-1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