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

何雨静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3年49期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颁布了十几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基础英语课程的变革主要历经了六个阶段,依次为“恢复探索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本文以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有助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引言

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面向国际社会的人才的必经之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基础英语课程的变革,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标准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变革历程。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颁布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来看,英语课程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恢复探索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历程,对于充分认识我国英语教育的性质及模式,以及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实施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加深入了解英语课程的变革历程,以推进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与发展。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

恢复探索阶段(1977-1985年)

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文革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标志性重大突破,基础教育的恢复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进展。1978年12月,改革开放正式拉开了序幕,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事宜也全面展开。

在课程目标方面,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同时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深受当时语法-翻译法的影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这一时期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为语音、语法、词汇“三大块”,带有些许政治色彩。在课程实施方面,这一时期占主导性的教师教学方式是“注入式”,代表性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课程评价方面,传统的“考试”仍然是检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进展的唯一手段。

全面发展阶段(1986-2000年)

1986年4月我国义务教育制度正式确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6月,相关政策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课程目标方面,1986-1991年阶段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与运用英语打好初步基础。1993年大纲包含了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视野的教育,这是课程目标中人文精神的国际体现。在2000年的大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也体现了英语课程目标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要求。课程评价方面,1986年大纲提出,考试和考查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1996年大纲则更加强调了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考查。2000年大纲将以前的“考试、考查”改为“教学评价”。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创新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拉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意味着符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启动。一直以来作为课程教育教学领域的指导性纲领文件的“教学大纲”,也改为“课程标准”。2010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表明我国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今后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方面,2001、2003、2011版课标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描述英语课程目标。2017年课标主要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知识、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课程内容方面,2001、2011版课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2017版课标提出英语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调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课程评价方面,2001年课标指出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2017年课标提出,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并辅以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主要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课程目标从分散割裂走向融汇整合(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内容从零碎分散走向深度理解、课程实施从单向传递走向迁移运用、课程评价从整齐单一走向综合多元。当前,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情况,创造性践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标准,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郝成淼.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检讨(1949~2012)——2011年版英语课标课程性质界定之历史省思[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03):65-67.

马炳军.新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历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8):156-159+180.

孙书京.新中国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比较分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262-263.

邵晓霞,张颖,张亚妮,张婵娟.近70年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的历程与趋势[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35(05):21-30.

吴林,李华,吴彩琴.新中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变革及其动因探究[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2):14-20.

易斌.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D].湖南师范大学,20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