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略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三维价值

钱朝琼 桂石见
  
山海经
2023年25期
1.昆明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云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项固本铸魂的政治性工程,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实现。具体来讲,有三个重要意义,助推高校实现育人育才根本任务的“助推器”,是确保这一教育本身不偏向、不走样、不打烊、不打折的“防火墙”,是凝聚教育合力,构筑起系统教育网,确保教育目标达成的“防护网”。

关键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价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示,“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1],要构建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作为青少年教育重要场域、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环节的高校,开展好这一教育理所应当。实践中何为开展好、如何才能开展好,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不可或缺,意义重大。

一、扛好“指挥棒”: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引导高校实现育人育才根本任务

本质上讲,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事关高校育人育[3]才根本问题,也直接关涉到整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问题。

从我国高校的性质和承载的使命看,我国高校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P54)育人育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高校,而不是为个别人或是极少数人谋私利委培代理人、服从者,培养汉奸、卖国者的高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5]具体到高校,绝无例外,他说:“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6]高校育人育才,立德是第一位的,是树人的前提、基础。高校究竟该如何立德树人,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7]上下足功夫,最终把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8](P54),复兴中坚力量和坚定践行者接班人。总书记对我国高校使命任务的系列论述,旗帜鲜明为我国高校教育及一切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这就是高校一切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为党为国育人育才[9](P26)伟大时代使命。高校实现这一无比艰巨使命任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有效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从高校有效开展这一教育的核心价值维度看,高校开展这一教育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而是就是为着服务实现时代使命实施的战略性部署。这一战略性部署,就其目标来讲,就是要通过系统教育合力的实施实现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0];就其教育内容意蕴来看,就是要以教育之力引导大学生从思想上、政治上、情感上、理论上坚定“五个认同”及其中内蕴的文化、历史、理论、道路、制度持续稳定强烈的自信,形成对其中蕴含的正确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的认知认同行动力;就其教育要实现的手段来讲,就是要将在实践中“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与“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有机结合起来,将显性工作与隐形工作结合起来,“往实里抓、往细里做”工作,把工作做得“有形、有感、有效”[11],落到实处,产生效果;就其教育要实现的效果来讲,就是要实现将“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四个自信”“五观”等深深熔铸于大学生之心、外践于大学生之行,扎实塑造大学生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青年大学生以伟大奋斗造就伟大民族团结的政治方向、立场、品格素养和践行力。由此可见,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高校肩负育人育才使命任务并行不悖,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无论从教育目标任务还是从教育内容手段、效果要求来看,二者之间均是高度契合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我国高校实现育人育才使命重任的不可或缺内容,是题中之义,高校育人育才使命重任的实现因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开展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功效卓著。

从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本身在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地位作用维度看,实践中,高校发挥好、利用好其助推育人育才根本任务的功能,核心问题是要开展好这一教育。何为开展好,总书记明确,一看“重视不重视”,二看“适应不适应”,三看“做得好不好”[12]。这三方面,既是对包括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内的高校思想工作提出的要求,更是一个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原则。由此可见,高校要开展好这一教育需要正确评价,需要具体化细化评价标准,即需要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换言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既有必然性,又是先决条件。没有标准的评价带来的不是激励导向甄别检测,而是混乱、甚至是偏向,使教育陷入泥沼无法自拔,产生巨大风险隐患;评价标准不够用、不科学,评价无异于无的放矢、哗众取宠、隔靴搔痒,吃力不讨好。总之,这一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检视助推着教育,确保开展好教育,培养合格建设者接班人。

二、当好“导向标”: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保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偏向、不走样、不打烊、不打折

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须实现复兴,时不我待。复兴是56个各族兄弟姐妹的共同心声共同事业,更是同心同德共奋进的结果。百年复兴求索路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也绝不可能是56个民族中某一单一民族单打独斗的战绩,惟有56个民族的“团结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3](53),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才是复兴的真道理、硬道理,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复兴光荣使命,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必须培养其深厚坚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当前,由于历史现实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青年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发自觉生成阻力巨大,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面临偏向、走样的危险,也呈现出一定程度打烊、打折的状况,严重消解着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认知情感及行动力度,纠偏矫怠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一)定标明向,确保教育不偏向、不走样

当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矫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向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新时代必须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是一项战略性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这一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教育部等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组织系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总书记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还就对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作出了四个“必然要求”的重大概括,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14]等的要求。换言之,在高校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是高校可选可不选的事,是必须开展,而且还必须开展好,是“必答题”,不是“选做题”。而在现实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上级不检查、不出事情时可以不要及民族地区、民族院校需要,其他地区、其他高校可以不要等若干杂音举动大行其道的形势下,答好这道“必答题”,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其导向、预测、甄别、激励、检验等功能,明确其“必答题”的地位意义重大,不可忽视。

同时,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意识本身及教育过程均具有较强政治属性,对教育主客体均有特定政治立场意志品质的要求。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其育人育才导向功能,在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系统中明确系统涉及的教育要素范围,规约各要素权责要求,系统化、整体性设计及规范相关教育行为,以一种正面的价值导向引导激励高校全程、全员、全方位持续实施教育实践,保证高校铸牢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偏向、不走样。

(二)对标施策,确保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打烊、不打折

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多路径教育网是高校开展好这一教育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这一教育总体尚处起步阶段,教育要求、教育内容尚不十分明晰,教育体系、教育机制、教育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教育效果考量还处于泛化、软化,甚至无视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工作难以推进、无法也无从落实的情况。高校实践中,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校园文化中还是教学中,对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均存在被“弱化”“形式化”,甚至是被“忽视”“异化”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呈现出专业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思政课教学相互推诿,教育落空落虚的状况,专业课教学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综合素质课教学点到为止、提过即可,重头戏在思政课,思政课6门课程各自应该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讲清楚什么问题,从什么维度讲清楚问题没有明确要求,也不同程度存在点到为止,甚至相互之间推诿的状况。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付检查,有需要时提一提,做一做,挂挂标语口号,做做表面文章。对于这样一项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奠基性工程、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教育内容,在思想上完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行动上完全没有系统统筹安排布置和实施举措。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正视高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促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规范保障督促甄别检测预测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为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方向和思路,确保教育不打烊、不打折。总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破解深层次教育难题,依规教育,对标践履,以评督教、以评促教,确保教育实效,培养大学生坚定深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情感、践履操行,打牢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用人才的思想根基,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形成大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奋进新征程的强大活力和伟大创造力。

三、做好“助推器”: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凝聚教育合力,构筑系统教育“防护网”,确保达成教育目标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是空洞的概念,不是可有可无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装饰点缀之举,而是能够被感受到的实实在在力量。它在五四火炬的燃起,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中国大地的燎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惊雷威震神州,脱贫攻坚、疫情大战大获全胜,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理念实践享誉全球、受益八方,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伟大复兴展新颜,在天安门前广大青少年喊出的“青春献给党!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历史担当等等的一系列生动伟大实践中得以体认、得以鲜活展现。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没有对这一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难以形成中华青年时刻“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5]的报国之心,难以凝聚新时代青年“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6](P54)奋进伟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正视现实教育中应然性与实然性之间的差距,以系统化思维打通现实教育中的“堵点”“痛点”,抓住关节点,瞄准关键点,筑起教育网,统筹全局、协调各方,从教育体系、教育机制等维度构建横纵到位无死角教育网,筑牢其教育的生态屏障。

一方面,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倒逼教育体系的构建。高校培养立志终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有用人才必须开展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这是一项涉及多主客体、多载体介质的庞大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教育观念。其教育效果的释放、实现及其实现和释放程度决不是单一力量作用的结果,取决于大系统各要素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即必须通过外部全方位教育力量合力的整合、落地才能有效实现师生内部品质的淬炼提升。为此,必须构建系统教育体系,全方位施力。如何构建、构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让这一教育有章可循,有序有效,避免杂糅乱像造成教育走样变样,效果抵消,构建科学可行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是指挥棒,是向导,以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牵引教育体系的构建。以此为导向构建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前提,以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7](P53-54)为己任,以增强“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五个认同”、“五观”及“四个自信”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及以高校思政课、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实践类课程、综合素养课、校园文化及活动等条块互嵌育人体系,解决好其中谁来教育、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的问题。

另一方面,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催生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健全。基于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的系统性现实,育人体系各环节条块效能最大化发挥,所涉教育大系统各层级要素外部强化与锤炼的保障、激励、规约与监督,并使之常态化持续发力,离不开机制的建立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有要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18]的明确指示。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过制度构建对于推动工作的重要意义,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全局性。实践中,如果制度不好、制度不完善,好事不一定能做好,好人可能会变怀。高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也绝无例外,必须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确保持久、规范、系统、有效落实,这是时代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实现自身教育使命使然。

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健全,无论是建立健全机制还是实现机制常态化都是有要求、要花大功夫大气力的事,不是轻轻松松随意之举。建立什么样的机制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的问题,因此,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性、需要方向性把控的问题。健全机制,实现机制常态化更是一个更高层次要求,对"常""态""化"均是有要求的,何为"常"、如何"常"要有明确要求,保持教育应然性质和状态,要倾心在"态"字上花足功夫,在"化"字上做好文章,这都需要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实现目标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有效化,要求事事、处处、环环、时时有教育,人人受教育。这些要求的探索过程及要求的形成、要求效果的持续实现,就实质来说,内在地包含在其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以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拉动其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健全,带动破解如何保障教育主客体、教育载体中介手段迸发最大合力的问题。

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健全,无论是建立健全机制还是实现机制常态化都是有要求、要花大功夫大气力的事,不是轻轻松松随意之举。建立什么样的机制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落到实处,是否有效的问题,因此,也是一个具有政治性、需要方向性把控的问题。健全机制,实现机制常态化更是一个更高层次要求,对“常”“态”“化”均是有要求的,何为“常”、如何“常”要有明确要求,保持教育应然性质和状态,要倾心在“态”字上花足功夫,在“化”字上做好文章,这都需要在具体教育实施中实现目标责任的具体化、明确化、有效化,要求事事、处处、环环、时时有教育,人人受教育。这些要求的探索过程及要求的形成、要求效果的持续实现,就实质来说,内在地包含在其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以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拉动其教育常态化机制的建立健全,带动破解如何保障教育主客体、教育载体中介手段迸发最大合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2][10][14][1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3][4][8][9][13][16][17]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5][7][1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1]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

[12]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 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作者简介:钱朝琼(1979—),女,回族,云南楚雄人,教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高校思政课及民族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桂石见(1976—),男,汉族,云南陆良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高校思政专业建设及大学生民族理论教育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高校统战工作研究重大课题“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22TZ0105)、2023年度云南省“双百双进”活动调研项目“云南民办院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调查研究”(2023SBSJ16YB)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3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办院校‘大思政课’协同建设路径研究”(CANFZG23315)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