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基于岗位群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李争
  
山海经
2023年27期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摘要: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基于岗位群教学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保障、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平台运行、考核评价与竞争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构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方法,希望能够为职业院校打造一支德技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一套精准施教的有效教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岗位群;“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不断提高质量的关键是“三教”改革,教师、教材、课程必须对接市场需求,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教师能力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养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采取模块化、项目制、情景式等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如何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调动各方优势资源,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职业院校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认定速度不够迅速

2022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首次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范围和基本标准,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层次、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明确支持举措,实行分类评价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部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积极落实“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但从全国来看,相关配套细则善未及时制定出台,各省需结合本省实际,制(修)订“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实施办法。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为了达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很多院校从各大高校引进了大量硕士、博士毕业生,来自企业的教师较少,来源渠道单一;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大多35岁以下,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专业实践能力较差;初、中级职称较多,缺乏高级职称人员,职称水平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占比刚刚达标,优质人才少,尤其缺乏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很难实现职业院校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开展分类管理、分阶培养、分层评价,建设适应职业教育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是改革的根本,只有解决了“谁来教”这个问题,才能保证“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成效。

(一)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是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分级分层次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程序,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概念,积极推进教师分类管理,鼓励教师差异化发展,教师按照普通类、模块化、产业型进行分类。量化不同层级认定指标,将专业实践技能、指导学生竞赛、主持或参与企业横向课题、服务社会等指标融入认定标准。根据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将“双师型”教师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即专业教师可由普通“双师型”教师成长为骨干“双师型”教师再到“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制定层次化、阶梯式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聘用管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让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从而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的提高。符合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认定标准体系才能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奠定基础。建立健全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体系,实施培训积分制度,开展“五阶段”进阶培育,按照新聘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五个阶段,在课程思政、岗位群课程及教材开发、模块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行企实践、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分阶段、立体化、渐进式培训内容,形成了全程化、进阶式教师培养体系。

(二)建立产教融合平台运行机制

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是满足校企教学、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培训等多功能的平台,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院校为主体,校企合作以“双向互动,校企融合”为目标。首先,学校选派以年轻教师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全方面了解行业企业的基本状况、前沿技术、运作方式、生产模式,熟悉企业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学习生产实践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真正参与企业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双师”素质能力培养。其次,通过企业锻炼教师熟知企业人才需求方向,把企业理念带进课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用于服务企业生产,真正做到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最后,政行企校协同发展,结合地方经济搭建特色实践基地,发挥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既提升了“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又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三)构建“双师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发挥着牵引作用。

优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法,构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职称评定,重视社会服务和成果贡献,通过“双师型”教师取得的专业技术职务和职业技能证书、技能大赛获奖、担任企业顾问、一线企业实践经历、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指标,针对初级、中级、高级不同级别及层次的“双师型”教师实施动态晋升考核评价,对重要成果实施破格评定,同时执行评聘分离,实现分类分层分级职称评审、晋升及管理;实施教师薪酬体系改革,充分发挥薪酬分配激励作用将“课程及教学资源建设、教师个人技能竞赛、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和社会服务与技能推广”四个模块的项目交付、业绩成果纳入付薪体系,按照分类管理、职级评价的原则,采取宽带薪酬,推动教师更多参与模块化项目制改革,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同时,对教师的师德品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以3-5年为周期,用考核评价方式敦促专业教师时刻注重自身发展。

(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1.建立“双师型”教师薪酬待遇激励制度

通过完善的分配制度可以有效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可以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对于一些高、精、尖的技术人才给定工作任务,实施年薪制;教师在参加企业实践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用于租房、就餐、交通出行,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教师更加专注地投入企业实践;设立重大专业技能奖金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本人夺取全国技术能手、省工匠等高技术技能人才称号。

2.完善“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竞争激励体系

建立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将“双师型”教师成长历程纳入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为了满足更多教师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根据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在职称评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教学名师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各类推优评先工作中,增加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察指标;对于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取得优秀成果的“双师型”教师或团队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和相应的荣誉;支持“双师型”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知名企业访学、观摩,参加国内外行业、企业高端培训会议、研讨会议,开拓视野,引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发展。

三、结语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技能型人才短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应当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特性,多举措精准施策,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构建科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实现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邹烈刚.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局审视与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5):6267.

[2]龙金茹,翁玮,陈俊杰.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11):424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22-2024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岗位群教学的‘三教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GZJG2022-65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