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

孙旭颖
  
山海经
2023年30期
沧州师范学院

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及人力资源合作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结构性矛盾、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异及人才政策联动不足等问题。因此,需构建“五位一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促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联动机制,涉及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和毕业生五方面,通过优化政策、产教融合、提高毕业生素质等多方配合,确保区域内高校毕业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校毕业生;区域经济;产业结构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提出的挑战

(一)京津地区“虹吸效应”明显,加剧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于京津地区的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和企业数量都明显优于河北省,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到京津地区寻找就业机会,包括河北省的大学生。这导致了河北省大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尤其是在热门行业和专业领域,河北省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待遇相对较低等问题,京津地区的虹吸效应还加剧了河北省内部的城市间人才流失现象,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前往邻近地区发展,使得河北省本地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才供应端出现短缺。

(二)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错位,凸显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河北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匹配,导致部分专业领域毕业生就业难以达到市场预期。另一方面,河北省部分产业的发展速度与需求并未及时反映在专业设置上,导致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产生错位。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即使河北省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基本技能,也可能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工作,加大了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三)京津冀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异明显,影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发展的稳定性

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政策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显现出地域性分布的不平衡。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上,河北省通常面临北京、天津等地区的优势挤压,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使得河北省大学生在就业机会、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受到局限。这种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分化对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稳定性构成挑战,可能导致他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更多困难。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促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与服务支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政府在促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需进一步充实就业政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积极向企业和毕业生传递鼓励创新创业的信息。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市场竞争公平、透明,为毕业生营造一个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还需利用好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提高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设计和完善高校毕业生专项就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政府还要强化与京津等地的政策协同,推动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人才投入,以及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搭建校企合作的全面产教融合平台

各高校应积极帮助企业深入了解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发展需求,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企业也要积极参与高校教育培训过程,充分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学术水平,双方共同开展实习实践、产业创新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此外,高校与企业还应合作开展专业课程设计、师资培训、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积极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营造共赢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优化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的交叉学术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生涯发展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跨专业、跨地域的产学研合作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政府和高校要共同努力,搭建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区域内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助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和经济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间产学研合作

京津冀各地政府需共建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整合各类产业的需求信息,形成有效的人才与岗位对接,高校、企业以及政策制定者应寻求产教研合作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如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发展领域展开深度协作。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助于强化区域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在产学研协同发展过程中,企业可为高校提供最新产业动态及技术需求,而学校则可针对企业要求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人才。政策制定者在产学研合作的框架下,可以调整监管方式,为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共同努力,形成区域间多方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格局。

(五)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大学生需正确把握就业趋势,努力提高个人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需关注就业市场的热点领域和需求,灵活调整职业规划,在求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参与实习、实践项目等方式提升自身操作能力。大学生还需拓宽学术视野,具备跨领域的学习能力,摆脱陈旧观念,促成人才的全方位发展。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以期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研究将有助于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并为应对不同行业的挑战做好准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提升,大学生将更有竞争力,为就业市场贡献更多的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各相关方面需积极参与并携手共同促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用人单位的产教合作、高校的专业优化与人才培养、区域产学研合作以及毕业生自身能力提升,共同构建一个五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实现京津冀区域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捧军,姜丙毅,周晓玲.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存在问题分析——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7): 34-39+45.

[2] 李景生,杨静.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就业促进机制研究——以河北高校毕业生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24): 106-111.

[3] 杨红瑞,李嫣资.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04): 83-86.

基金项目:2023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机制研究”(编号:JRS-2023-6003)。

作者简介:孙旭颖(1989—),女,河北沧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