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的育人格局。本文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推进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所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要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格局,即“三全育人”[1]。在新时代,研究和探索高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全面落实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推进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2]。 我党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多次召开相关会议进行重要部署。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某些领域仍暴露出诸多问题,所以亟须在新形势下探索一条思政教育新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的有力发展。探索“三全育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客观现实的新需求。
(一)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坚定文化自信
爱国情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爱国行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表现。每一个大学生都把爱国情感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青年学生更要坚定文化自信。现在汉服、京剧、刺绣、古琴、书法、中国画、太极拳等中国之宝在各个高校的不断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越来越喜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逐渐的显现出来;另外,大学校园里“红色文化热”也在悄然兴起,比如红色电影展播,对于90后、95后、00后们来说,《地道战》、《烈火中永生》、《上甘岭》等一大批红色经典电影最能激发大学生们至臻的爱国情感。再例如校园兴起的的红色之旅、重走长征路,红歌传唱等,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爱国热情。另外,老师在传授中国优秀文化时,会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这就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爱国情感。
(二)提高思政课时效性 提升感染力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因势而新,是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新要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头脑。为了让思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必须以新思路和新视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然而,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和亲和力,上课主要还是在教室,仍然是教师讲授为主,互动环节缺失,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新媒体新技术运用较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上课的出勤率、点头率和抬头率就低,很多学生课上看课外书、中途逃课、看手机,他们的态度往往是你讲你的,我干我的,可以说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所以,落实“三全育人”,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促进大学生长远发展 实现人生价值
现今,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并不只是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技能,更是注重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在大学中,不仅要加强个人的学习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在现实中,大学生的接触面更加广泛,有些同学辨别真伪、善思明辨的能力不强,就容易对新鲜事物着迷,被事物华丽的外表所蒙骗,滋生出许多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的行为,比如缺少责任担当、诚信意识薄弱、论文抄袭、重利轻义、实用主义至上、太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等。因此,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们牢固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能使学生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的责任担当,利于其以后的发展。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路径
(一)坚持合力育人,强化全员育人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建设的保障,所以要紧扣制度建设,落实全方位、全过程的立德树人工作。要加强对相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坚持党委领导,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带头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工作实施规划,并督促相关行政人员促使规划的合理有效的实施。首先,学校校长和书记等领导要走进课堂,讲党课、讲开学第一课、讲形势与政策课等,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倾听学生心声;其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互融互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专业课程是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各教学系部要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理论、实践一体化推进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再次,团委、学生处、以及各党支部、团支部也要从实处着手,利用学生会、社会等学生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思政素养;最后,学校后勤部门要做到服务育人,加强校园设施的建设,要营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总之,学校各部门要在“大思政”格局下,真正构建齐抓共管、各部门一盘棋的局面。
(二)坚持循序育人,建立全程育人机制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把握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把好新生入学第一关,充分发挥新生入学专题教育比如青春之问、坚定理想信念,并融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要通过开学第一课、军训等教育、党史国情教育、校风校训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明确大学奋斗目标,树立崇高理想。加强课堂互动环节,举办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情感交流会、相亲相爱一家人、我和我的宿舍等,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
另外,在学生入学阶段,高校可以为其建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记录手册,通过第一年的入学教育到帮助其制订未来的学习生活计划,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整个过程,从大一到大四均需要进行记录,以此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思想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会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学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掌握面试相关技巧,要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帮助学生排除找工作所带来的负担。 邀请在本校毕业的学生,来分享他们的找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三)坚持科学育人,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在教学具体实施中,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学情特点等方面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践行为用,落实落细思政课育人效果。继续落实因“专”施教;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比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学生学习崇高的革命精神,领悟红色文化的真谛,赓续革命传统。另外,将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相结合,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提高教学 “软实力”,加强故事讲述,注重启发引导,增加课堂互动,创设“为学而教”的学本课堂;构建网络育人平台,利用“三微一端一抖”、公众号、网站(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资源,让学生倾听“中国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围绕思政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不同形式专业作品创作。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乡村开展短视频拍摄、暑期“三下乡”等服务。
2.探索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积极“三维三阶三元”的网络化、多途径、全方位、多主体思政。确立教师、学生、社会评价主体,多途径汇总学生思政表现。注重多维度内容的过程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进步、 行为改变、习惯养成、身心发展作为重要评价标准,结合线上学习、课堂参与、小组活动、实践体验、社会服务等要素考核。探索基于素养提升的增值评价:依托学院“学生综合测评系统”量化打分,进行纵向比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解决教学评价不科学问题。
另外,构建培育劳动精神、推进四史教育、实施文化浸润、强化校企协作、助推多元育人、搞活思政竞赛、开展社团活动、加强实践体验等教学体系内容。同时,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思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施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式教学,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传递时代强音。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从一草一木到建筑道路等,从走廊到教室,从课堂到校园活动,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教育是高校必须要做到做好的工作。以系部、学生组织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校风校训的宣传,教学走廊可设置名人名言的宣传语,定期在校园板报上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先进的科学技术,组织学生观看积极向上的电影。建设美丽校园,打造优秀高雅的校园景观,使得校园文化实现审美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学校要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鼓励学生多多参加社团活动,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在活动中, 学生要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4.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建设
高校可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校领导组织安全部门和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的活动;各院系应设立一名心理健康辅导员。辅导员根据各系部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各个班级,在开学后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责任心强、有耐心的心理委员,男生、女生各一名,通过日常接触和观察,重点关注那些比较特殊的同学;每个学生宿舍可选出一名心理观察员,负责关注宿舍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向班级心理委员或辅导员汇报情况,并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上海教育,2017(03):04-05.
[3] 中共教育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光明日报,2017-09-08(02).
[4] 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作者简介:魏晓红(1976—),女,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