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PBL+雨课堂”改良模式探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融合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

何贵新 莫霄云 张清伟 林琳 杨朔 吴成强 王明远 秦伟彬
  
山海经
2024年4期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广西中医药大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是医学类中独立的一级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日益彰显[1]。随着人类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和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预防医学显得愈发重要。目前全国大多数医药院校均已开设预防医学程。但由于知识点繁多、覆盖面广、更新速度快等问题,该课程教学中存在不足,尤其是在中医院校,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课程设置与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中医特色等,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不好[2]。故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时代的相关技术模式进行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良,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了高校医学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故本研究提出基于PDCA循环对“PBL+雨课堂”进行教学模式改良并运用到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学质量为目标,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预防医学课程紧密融合进行教学,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医药与公共卫生预防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现将本研究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同一班级学生为教学改革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PBL+雨课堂”教学组。两组学生的人数、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

(二)研究方法

研究过程中两组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基本一致,授课任务由师资结构稳定的同一教学团队承担。而在课程教学上则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即运用启发式、病例式教学法,采取统一教学计划及教材, 完成备课,准备相关教案、多媒体PPT教学课件,进行统一管理与考试的灌输式教学模式;“PBL+雨课堂”教学组:在“PBL+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嵌入“PDCA”循环理念,将PDCA循环对PBL教学过程进行持续性完善,在循环的过程中强调持续的质控,建立预防医学课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学生从实践过程中提出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

(三)评价要素及方法

通过对两组的综合考核成绩评估、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1)综合考核成绩评估

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考核评价模式,即仅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PBL+雨课堂”教学组采用形成性考核评价模式,即根据平时成绩 (包括出勤、实践报告、课堂表现) 占10分、期中考核成绩(理论60%、技能40%)占30分、期末考核成绩(理论60%、技能40%)占60分,总成绩100分。

(2)学生评价

两组学生均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态度、内容、方法和教学效果等部分的打分。评价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以及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其中知识包括基础知识掌握、难点知识理解;相关知识拓展能力包括技能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素质包括学习兴趣、人文素养、求知欲以及团队互助方面。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当场回收。

(3)社会评价

通过走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针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技能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问卷采访,以了解学生岗位胜任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程度,对教学改革效果的进行评估。

(四)统计学方法

对理论及技能考试、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双侧检验,两组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二、研究结果

(一)学生一般基线情况比较

本研究共计纳入44例学生,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学生分组为传统教学组、“PBL+雨课堂”教学组,各组学生22例。其中传统教学组男生 12 例,女生10例,平均年龄(22.00±0.13)岁;对照组男生 13 例, 女生9例,平均年龄(21.00±0.59)岁。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平时成绩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且学生授课教师、使用教材及授课内容均相同。

(二)综合考核成绩评估比较

“PBL+雨课堂”教学组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及格率: 21/22(95.45%) vs 17/22( 77.27%) ,P<0.05; 平均分: ( 86.35 ± 6.34) vs ( 75.22 ± 6.22) ,P<0.06]。优、良、及格、不及格人数: “PBL+雨课堂”教学组分别为11、8、2、1人,传统教学组分别为6、8、3、5 人。

(三)学生自我评价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PBL+雨课堂”教学组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临床思维形成、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教学模式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组,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有意义(P < 0.01)。

(四)社会评价

“PBL+雨课堂”教学组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就业后理论知识能力、技能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分传统教学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

三、讨论

中医治未病与预防医学都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当前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以及医学伦理层面的演进,现代预防医学体系中除了传统生物预防的思想和方法外,也需要有更多的交叉,促进其发展和进一步为全人类健康做出贡献[3]。以现代整体医学模式与预防医学交叉为例,二者都重视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遵循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健康与疾病的平衡。而中医的治未病学本身已经具有整体医学模式的锥形,其理论和应用可以为其解決提供参考和力量,使我们做到不知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的理想目标[4]。中医治未病学和传统预防医学的研究起源是相同的,在应用的对象和应用领域上也有着相同之处,虽然古代的中西方医学交流和碰撞无法与现代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同日而语,但临床实践为主决定着人类医学智慧的来源和发展,使得这两个学科都为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5]。将PDCA环用于教学管理中,在循环的过程中强调持续的质控,改进和创新理念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使教学活动始终按照PDCA的循环方式运转,使每一次循环都有新的内容、新的目标推动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并持续改进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效果[6]。

综上所述,将PDCA循环理念嵌入“PBL+雨课堂”中,改良教学模式,可使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及不足得以弥补,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这将对激活学习思维路径、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新时代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廖涛,吴俊,叶冬青.美国公共卫生的领路人:爱德华·贾维斯[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1):1425-1428.

[2]张雪丽,季程程.以健康为中心促进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36(04):430-431.

[3]杨建宇,王春旺,范竹雯,等.中医治未病是健康中国行动的有力抓手[J].光明中医,2019,34(20):3215-3217.

[4]陈佳杰.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02):86+88.

[5]张青颖,陈泽林,陈波,等.中医“治未病”标准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医药信息,2019,36(06):21-25.

[6]马原,刘振伟,朱旭,等.PDCA循环联合PBL教学法在骨科住培教学中的应用[J].兵团医学,2018(03):64-66.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基于“PBL+雨课堂”改良模式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融合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20JGB223);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重大项目,基于信息化教学西医内科学临床见习课“PBL+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编号:2019ZD00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