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现代学徒制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结合职业资格要求与企业共同制订适合“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四合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升级改造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两路”精神、“1+X”证书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字:现代学徒制;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一)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背景
聚焦交通强国建设,结合青海交通“十四五”规划,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紧密对接产业升级,以教育与产业跨界协同育人为突破口,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体内各主体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广泛实行人员互聘互用、互助互学,在产学合作中及时把BIM技术、大型结构装配施工、无损智能检测、智慧工地管理等关键前沿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优产学合作,从而满足高原高寒地区交通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西北区域经济和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具有扎实的公路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公路工程施工技术及相关质量控制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注的工匠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的地域条件的“下得去、留得住、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青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格瑞特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等22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调研,紧紧围绕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员岗位工作任务为主导,立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岗位能力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长远需要,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结合职业资格与企业共同制订适合“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的特点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培养方向和职业岗位精准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步获取实施,确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四合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推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多主体办学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够,认识理念有待提高
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学生普遍存在对双重身份理解不足,学生学习习惯和教师教学方式还没有转变,企业师傅因缺少理论教学经验而不愿担当,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不愿过早地踏进职业,对学徒的身份不认同。
(二)人才培养设置存在问题
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设置目标时,对地域型产业特色缺少认识,同时,对于自身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缺乏充分考虑,仅仅是盲目大众化教育学生。这不仅使得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而且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情况有脱节现象,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不一致,目标不统一。因角色、利益、诉求不一,导致各方主体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缺乏与企业深度沟通和紧密对接。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盈利,充当“师傅”认为是一种兼职,对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擅长,企业虽然面临的招工难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乏等难题,但往往顾虑生产任务重、学生经验不足、工学矛盾突出、回报企业能力有限等原因,忽视了自身应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对现代学徒制联合人才培养不重视。学生对职业认识不够,没有养成职业素养。
三、基于本院现代学徒制建设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一)产业学院
与5家企业联合组建了“两路匠心”道桥班,与4家企业联合培养组建了“两路匠心”造价班,预留每周五为“企业日”,教师与学生前往企业在建项目开展现场教学与实践锻炼,将课堂搬到企业现场,企业技术人员现场授课,接受学校的教学监督与检查,并领取校方的课时报酬,学生零距离体验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二)校企共同构建培养体系
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四合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升级改造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两路”精神、“1+X”证书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标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等教学标准。
(三)与企业合作,提升师资素质
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鼓励全体教师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全面加强专业实操技能的培训,“梯队化、全覆盖”提升师资素质。我省地处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工程建设艰难,为提升专业群教师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选派专业教师赴青海省海南天和路桥工程有限公司、青海省育才公路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青海省育才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锻炼,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培养。
四、成效
“两路匠心”道桥班举办2期,培养学生81名,“两路匠心”造价班举办1期,培养学生53名。
实施“四合贯通”培养模式后,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技能大赛成果丰硕。2023届毕业生就业率在98%以上,雇主满意度在95%以上,在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学生“测绘技能”大赛、“识图绘图”技能大赛、“无损检测”技能大赛等赛事获奖20余项,获奖人数及奖项逐年提升。
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贯彻落实全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任务,联合四川升拓检测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修订《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建设指南》《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方案》《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师资培训方案》,将路桥工程无损检测、远程监测、智慧工地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开展路桥工程无损检测“1+X”证书试点,实现课证互通,累计考证327人次,通过率86.02%,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