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混合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教育宣传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

向大彬 何波 陈良宇 康思恩 张耀元
  
山海经
2024年4期
成都工业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教育宣传也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混合现实技术(MR)与人工智能技术(AI),探讨了其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推广与实践中的融合应用。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和案例,提出了MR技术与AI技术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中的理论框架和应用潜力。本文首先论述了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教育宣传的推广必要性及传统推广方式的局限性,进而分析了MR技术与AI技术在提升红色革命文化传播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和案例,总结了MR与AI技术在红色革命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R技术与AI技术的红色革命文化推广策略,包括创新内容呈现形式、增强互动体验、构建虚拟红色文化场景等。最后,本文展望了MR与AI技术在红色革命文化推广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强调了其对于推动红色革命文化深入普及与实践应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混合现实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红色文化

一、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推广宣传必要性

(一)现阶段红色文化特点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基础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我国社会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在文化教育中具有极强教育意义和革命内涵[1]。红色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中具有丰富多样性、革命先进性、开放永恒性等特征,在当今中国,红色文化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标识中国特色、提升国家认同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

(二)红色文化发展新形式

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在推广中存在形式情景单一、内涵未深入挖掘、教育方式偏于传统、实践性差等问题。因此创新式红色文化教育、数字信息结构化推广模式,对于红色文化在宣传中具有极高吸引力。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属性的主旋律,是文化建设与形成的重要动力,然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作为红色文化载体,在社会良好风尚形成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利用科学技术、信息化、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助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在红色文化推广中实践、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实施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赋能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变革改造,赋予其时代、科技特点,进而充分发挥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对红色文化的推广实践作用。

二、MR技术和AI技术

(一)MR技术及在传媒领域的发展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包含VR技术、AR技术的全部功能。主要实现原理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显示设备共同作用,实现物理实体和数字显示对象在三维空间真实对应,将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融合成 一个无缝衔接的虚实融合世界,环境中包含了物理实体和虚拟信息,能给体验者带来实时交互的体验感。实幻交织,促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边界。MR技术属于AR技术、VR技术结合体验产生的新型技术。用户体验可通过MR技术眼镜、MR设备感受到VR技术更加逼真实用的场景。现阶段,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等概念的推广,混合现实技术因具备与真实环境、真实物体进行良好人机交互的特性,逐步成为提升生产力的重要工具[2]。因此,MR技术就目前而言不仅是新型技术,更是一类全新的存在方式。

其核心技术:外部追逐、人机交互、场景注册、激光扫描显示等技术,结合使用能为体验者带去更多的真实体验感。目前,技术已应用于六大商业应用场景和六大重点行业,并为该领域带来了重大革新。MR技术可运用到的六大重点行业:工业制造,政府及公共事务,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建筑工程,文化展示[6]。

MR技术通过在虚拟环境中引入现实场景信息,介于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搭建起用户沟通的桥梁,增强用户体验反馈。MR 技术作为最新技术,具有虚实混合、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眼球追踪、手势识别等最新的技术应用,相比现有的VR 技术可以用最接近人类直觉的沉浸式体验[5]。在文化传播中,MR技术模糊了虚拟及现实的界线,用户可以通过触摸、体感、语音、手势等方式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交互,增加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特殊设备,还可录入相关BIM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信息,可用于介绍历史、相关技术、成果等等。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增广重庆地舆全图》MR技术应用为例。游客通过佩戴HoloLens全息眼镜(MR混合现实设备)观看地图。佩戴设备后,选择语音导览或者解说员解说,边听边置身期间,仿佛置身于期间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体验期间,还可通过语音和手势来控制虚拟画面,融人于情景之中。通过人、场景、虚拟场景等融合,生成全新的虚实世界,让真实的世界和数字化世界实现实时互动,这样可以使得有课更加深入的去学习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和珍贵价值,体会历史文化精神。

(二)AI技术及在传媒领域的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一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新技术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学习模拟人的思维和智能行为,目标是能促使计算机拥有像人一样进行推理、判断、学习、感知和决策的一类学科。原理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推断表示(Lnferential representation)、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等相关技术用以模仿人脑神经结构。实现对外部输入信息进行标记分类。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交互等领域。

AI技术的创造性智能性为传媒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及新突破。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和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出现,为传媒新式发展提供新方向。现阶段传媒领域运用的技术,在内容创造、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带来更多创新性以及新活力。目前正逐步引领传媒领域正趋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传统创作方式依靠人类自我脑部行为,其创作作品虽说能引起观看者共鸣,但是此类创作具备一定弊端需要原创者具备极高专业性和创作能力,有很高的专业门槛。然而AI传媒技术的出现,极大降低了创作门槛。AI可以根据使用者要求,自动生成相关剧本以及对应插图,伴随技术壁垒的攻克,后续还可以生成对应视频,提高传媒传播效果。运用相关技术还可以极大提高传播质量。AI 技术在新媒体传播中还增强了内容的交互性,极大丰富了用户体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 AI 辅助下,内容传播不再是单向传达的,而是变成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发生在用户与 AI 之间[4]。

三、MR技术和AI技术对红色革命文化推广的探讨

(一)技术结合特点

AI技术和MR技术结合应用可为人带来更加震撼的沉浸式体验感,当人沉浸入某种行为或活动时,会得到充分体验感,并获得愉悦感。同时两项技术结合使用可以打破空间限制,获得更多的创新可能性。AI提供随机性MR提供真实性,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连接起来,开启人、机、环境三方3D交互。伴随技术融合可为世界带来更为直观的三维世界,真假环境、真实性、强烈的视觉冲击及心灵震撼都是双向技术的独特体验。AI技术和MR技术融合使用可以应用于教育、医疗、娱乐和工业领域,且都具不错的发展前景。

(二)应用方式

MR技术可以通过特定设备以及技术支持在实践中给人以沉浸式体验,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织之间提供全新反馈平台,降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并通过图像无缝拼接、BIM模型建立等技术,增加互动的视觉效果,给观者带去强烈的交互体验,使其体验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然而人工智能AI技术是一门全新技术学科,正处于高速发展,融合应用阶段。其强大的算法以及大量的模型训练,配合MR技术能为我们带来别样的科技体验。例如:应用于直播转播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现实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无传感器方式直接合成信号,通过图像识别系统实现图像引擎的跟踪分析,这种转播方式以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打破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使所有的非现场观众达到了与现场观众同样的观看效果[7],佩戴上智能设备,可以真实的体验红色文化中真实的场景,例如红军的四渡赤水、万里长征等虚拟场景,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既增加了体验好感,又大大的减小了传统红色教育的过度抽象。

因此,在红色文化教育宣传中,我们可以效仿其技术以及原理,搭建起红色文化革命教育基地的体验传播平台,让人们有更为沉浸式的体验,并利用技术特征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激发实践基地潜力,拓展全新的数字化、信息化、多元化场景。不断提升MR技术和AI技术对红色基地文化的赋能程度。

四、结语

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蕴含了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精神,蕴涵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党团学习教育,推进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的线下实地参观学习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外部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教育宣传作用,本文提出的将混合现实技术(MR)和AI技术引入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教育学习中,旨在打造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感观三位一体的沉浸式线上参观,着力提高参观者的体验感、参与感、收获感和红色教育革命基地的影响力、辐射力、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李优.混合现实技术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的实训教学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4, 14 (01):177-179+182.

[2] 官其文.全媒体视域下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宣传推广的研究与对策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7(12):94-95.

[3] 张子涵.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潜力、效果和挑战——基于“VR“”AR“”MR”的分析[J].软件导刊,2022,21(2):216-220

[4] 林静.AI绘图技术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及应用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4,(06):46-48.

[5] 曹原,代进雷,刘佳.混合现实(MR)技术开辟培训“元宇宙”[J].中国电力教育,2022(09):30-31.

[6] 李亚琼.基于AI与MR技术的乒乓球运动应用系统功能架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20.

[7] 金逸乐.三维融合(PQC+MR+AI)技术打造沉浸式2.0视觉新体验[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8(02):36-39.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混合现实技术(MR)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中的应用与探究”(编号:2022111160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