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视角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当代价值与教学运用
摘要:广西瑶族长鼓舞是一种生态化,自然化的民间艺术表达形式,是瑶族在祭祀,庆典等相关重要场合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此种艺术表达形式仍然在瑶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和文化传播发挥等方面着重要作用。对此,本次就主要针对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和表达形式进行深入探索,从艺术和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瑶族长鼓舞的动作形态和表达形式,进一步研究长鼓舞对于广西瑶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梳理长鼓舞文化的发展历史与演变流程,进一步探索此种文化元素对于教学的作用和应用策略。
关键词:非遗;瑶族长鼓舞;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学运用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广西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长鼓舞通常在瑶族的节庆、婚嫁、祭祀等重要场合中表演,是瑶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之一。广西瑶族长鼓舞是广西瑶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创造出的一种极具民族文化特点的舞蹈表演形式,最初此种表演形式主要应用在传统节日的祭祀以及庆典等相关环境中,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长鼓舞进入大众视野中。广西瑶族长鼓舞作为广西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代表着广西瑶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成就,同时这一非遗文化在当下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各地区高校积极开展对长鼓舞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对这一非遗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一、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价值
(一)历史价值
长鼓舞可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呈现出更多美的享受,截止到今,瑶族长鼓舞已经存在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上千年的发展背景下瑶族人民所积攒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反映出民族文化内容,还能够充分展现瑶族人民对于生活和劳作的观点。广西瑶族长鼓舞起源于瑶族“还盘王愿”的祭祀仪式,在瑶族独特地域环境和多样化文化历史背景的加持下更是赋予了广西瑶族长鼓舞非凡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此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瑶族人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每一位瑶族人民都认为长鼓舞与先祖具有重要的联系,所以每次在劳作之前都需要举办长鼓舞祭祀活动,彼此希望带来祖先更多的庇佑,而每次收获后也需要对祖先进行祭祀,感谢祖先对族人的恩赐。其次,广西瑶族长鼓舞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信仰和品质追求等无形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由于广西瑶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山区生活,其聚居的自然环境对于艺术表现形式和舞蹈动作的编排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此种表现形式更好地将人与自然相互结合,形成符合长鼓舞表演特点的艺术形式;长鼓舞在表演过程中,由于表演场地相对较小,所以经常贴身而舞,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化,长鼓舞表演多以两人为主,表演过程中需要面对面或者肩膀对肩膀的方式站立;而在表演形式上,为了增加舞蹈的观赏性,原生态环境下的长鼓舞动作相对繁琐,单一舞蹈动作较少,在表演时舞蹈队形会不停地转换,并且传统的长鼓舞表演时无需额外复杂的音乐搭配,主要以舞者敲击长鼓发出的鼓点作为伴奏[1]。
(二)经济价值
广西瑶族长鼓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于当地还有经济价值,尤其在艺术产业和旅游行业中,此种表演形式发挥着主要力量,因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艺术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以此带动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在舞蹈发展过程中为艺术产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在广西瑶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长鼓舞此种艺术形式的出现,不仅能够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文化对外输出的目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广西地区由于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加上地理位置自身所出现的局限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论何种形式的产业结构都相对比较单一,经济也比较落后,为了更好的民族地区的经济,我国在广西地区借助国家政策的帮助下,将经济发展与长鼓舞艺术表现形式相互结合,利用长鼓舞自身的艺术价值加快瑶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力求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让瑶族人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还能够展现出少数民族自身所具备的独立性,提高瑶族人民的社会地位。
二、广西瑶族长鼓舞艺术价值
(一)舞蹈与音乐的价值
在广西地区,长鼓舞在各大仪式和活动中始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整个舞蹈在表演时可以充分展现对于祖先的敬畏,加上音乐伴奏,整体氛围会更加的震撼,并且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广西瑶族长鼓舞得到了丰富、发展与传承。长鼓舞在表演时主要以长鼓作为伴奏,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牛角,唢呐等乐器进行伴奏,偶尔还会出现伴唱的情况。广西长鼓舞所使用的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传统和民族特色,其节奏十分鲜明,节奏感强,能够表达更加热烈的情绪,不仅可以打动观众的心灵,还可以给人带来心旷神怡的视听感受。
表演者还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民族服装,并且佩戴符合表演主题和情境的饰品,服装、音乐、舞蹈、头饰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在此种冲击下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广西瑶族长鼓舞的魅力[2]。
(二)体育与健身的价值
人类在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会不断创新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是重要的形式之一,想要形成真正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理念,则需要了解人的生存方法,而对于广西瑶族来说,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则是瑶族长鼓舞,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参加长鼓舞的舞者数量越来越多,所举办的仪式和活动时间通常维持在两小时左右,目前长鼓舞已经被评为群体性运动项目的一种。
人们在参加长鼓舞活动时,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的情感,还能够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有利于参与者的身心健康,除此之外,相比其他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能够展现少数民族的人文风采和艺术魅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瑶族长鼓舞,此种舞蹈形式主要以全民健身为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从单人的项目变成多人群体项目。
三、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特点
(一)传统性
广西瑶族长鼓舞最大的文化特点是其具备传统性,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舞蹈受到社会发展,瑶族人民信仰以及民族风俗等方面的影响,换句话说,瑶族长鼓舞与瑶族人民的日常风俗习惯具有紧密联系,加上瑶族长鼓舞的表演动作,通常来自于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与生产。所以此种形式能够充分展现出瑶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相比其他民族的文化,瑶族长鼓舞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其舞蹈形式在形成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瑶族人民日常生活,并且舞蹈自身具备的娱乐性,也能够展示出瑶族人民对于原生态的向往和需求。瑶族长鼓舞的舞蹈动作与瑶族文化具有紧密联系,是因为长鼓舞动作主要由瑶族人民生活环境、生产劳动、民族信仰而演变,在此种环境下产生的舞蹈形式能够更加全面深刻的表达出瑶族人民的历史发展、文化追求以及精神变化等相关内容。
(二)时代性
广西瑶族在表演长鼓舞节目时,会出现多种类型的表演形式,虽然不同形式在表演时具有明显区别,但是其表演主题和艺术形态大致相同,通常情况下,长鼓舞主要以长鼓与唢呐为主,因为唢呐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与节奏复杂的长鼓相互呼应,能够展现出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向往和热情。比如《欢乐长鼓》《歌堂长鼓》《十二姓鼓》《大团圆鼓》等[3]。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环境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在此种大背景下,传统的广西瑶族长鼓舞所包含的传承和推广意义越来越大,虽然此种舞蹈在瑶族中最开始是以祭祀的形式出现,只有祭祀活动才能开展,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广西地区开始在重大节日和庆祝场合中增加长鼓舞的身影,加上现代化社会的到来,传统祭祀活动逐渐减少,致使长鼓舞的表演形式具备一定娱乐性,并且在年轻人的传承和创新下,长鼓舞与现代民族舞蹈相互结合,提高了表演的专业水平。
纵观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出相关结论,想要有效宣传推广长鼓舞,就应该与时俱进,坚守文化核心精神,并且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传承模式,不断优化自身的民族文化,拓宽民族文化的宣传渠道,不仅要继承传统经典的表演形式,还可以采用新型官方的宣传方法,为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四、广西瑶族长鼓舞教学运用
(一)领会舞蹈风格
广西瑶族长鼓舞与我国其他民族的舞蹈在动作上和风格上具有一定共同性,从风格上可以概括为“弹”、“扭”、“稳”、“矮”四个字,其中弹主要指身体在舞蹈时像弹簧一样颤动,根据表演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屈弹"和"拧弹”。屈弹即舞蹈时,表演者上下屈膝,而这一动作是瑶族人民上山下山挑担子等身体动作的主要表现;表演者在舞蹈时不断侧身绕身而转,该动作武动时主要以人体膝盖、胯部、肩部等三个关节进行相对应的扭动,从而形成独特的身体形态,动作的形成与瑶族人民常年居住在深山中,行动时需要经常侧身,迎面要相让,等生活动作和劳动动作具有紧密联系。
扭主要指表演者身体在运动时通过扭腰侧身,以此构建出身体最自然的舞蹈动作和姿态;稳主要指表演者的舞步要尽可能平稳;矮主要指表演者在进行作品表演时腿部要尽可能全蹲,重心放在腿上,此种表演方式意味着表演者要具备强大的腿部力量。
以上基础动作完全贯穿整个长鼓舞表演形式中,是广西瑶族人民通过日常生活和劳动所提炼出的表演形式,整个舞蹈形式展现出瑶族人民在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积极生活,辛苦劳动的实际场景。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广西瑶族长鼓舞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选择与其表演形式相似的民族舞蹈,比如:藏族舞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所具备的相同表演风格和特点,加深舞蹈动作要领,充分展现出民族舞蹈的阳刚美与柔和美。
(二)领悟舞蹈审美
根据舞蹈形式来说,所谓的阳刚美主要指的是激烈的动作、磅礴的气势、绚烂的颜色等;所谓的阴柔美主要指飞跃、舒展、飘逸、柔和,而广西瑶族长鼓舞则将阳刚美与阴柔美相互结合,以此展现出舞蹈的艺术内涵。
广西瑶族长鼓舞阳刚美在表演形式上主要集中在手脚动作变化上,其中脚步主要以点步蹲、大八字蹲、马点步蹲、弓点步蹲、剪刀步蹲、拐脚蹲为主,并且整体舞蹈的步伐和脚步表现形式主要以蹲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艺术特点,给人一种沉稳阳刚的感觉;广西长鼓舞的屈膝弓腰等舞蹈动作,在动作转化时需要拧身,这种曲线的身体形态和拧身的动作表现形式,搭配简短鲜明的音乐节奏,展现出另一种形式的阴柔美,让舞蹈形式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4]。
(三)激发学习动力
将广西瑶族长鼓舞融合至课堂教学时,除了需要了解舞蹈表演风格,领会舞蹈审美内涵,教师还需要选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因为学习动力是学生参与瑶族长鼓舞实践的基础条件,如果学生对于瑶族文化不熟悉,不能对长鼓舞表演形式建立起浓厚的兴趣,只是机械化,单纯化的学习舞蹈技巧,那么即使舞蹈动作十分标准,也无法展现出长鼓舞应有的魅力,达到舞蹈表演的最高境界。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长鼓舞的兴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艺术和文化调研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比如:到广西瑶族地区拜访长鼓舞传承人,并当地的老艺人虚心学习长鼓舞的表演形式和精神内涵,并且在了解长鼓舞节目编排与表演节目中得到艺术表演形式的经验。在舞蹈采风活动中,了解瑶族长鼓舞的历史,体验当地的民族生活,使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培养情感意识
舞蹈想要更好的表现,则需要表演者通过肢体去展现,而不同的肢体组合结合音乐环境灯光等相关因素会形成特殊的美感,所以在教学长鼓舞同样需要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的思维和基础认知,让学生学会欣赏长鼓舞的表演形式和长鼓舞的艺术动作,在此基础上领悟长鼓舞,通过夸张有力的肢体表现所蕴含的舞蹈与艺术内涵。
与其他舞蹈表演形式不同,长鼓舞在表演时每一段舞蹈都包含着故事内容,所以从本质上来看,长鼓舞具有一定故事性,在舞蹈节目中,舞蹈演员各自承担的一定的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学生需要对自己所表演角色进行领悟和理解。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也出现巨大变化,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要求具备个性化和差异化,所以教师在教授广西瑶族长鼓舞时要以基础舞蹈动作和编舞形式作为核心不断进行创新,以此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基础审美能力。
五、结语
总之,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作为人类早期文化、交流、娱乐等方面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在祭奠、庆贺、祈福等传统重要节日中舞蹈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现代化时代的来临,对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为了提高各地区经济水平,少数民族走出聚居地,接受了更多的现代文化和知识教育,在现代化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传统文化遇到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广西瑶族长鼓舞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表现形式之一,地方高校必须深入地挖掘瑶族长鼓舞作为教育资源对舞蹈类教育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开设瑶族长鼓舞相关课程,形成富有特色的舞蹈类课程体系。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则需要舞蹈教师深度了解长鼓舞文化的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此保证艺术与文化的教学效果,在传承和保护瑶族长鼓舞的同时,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玉兰.连南瑶族长鼓舞舞台服饰设计研究[J].新美域,2023,(12):91-93.
[2]李苗.广东清远连南排瑶长鼓舞的文化特色及发展[J].艺术评鉴,2023,(19):104-109.
[3]邓艺荣,高浚森.浅谈新文科背景下对瑶族非遗音乐文化的认识——以乐曲《瑶族长鼓舞》为例[J].尚舞,2023,(17):107-109.
[4]姚雪琪.瑶族长鼓舞道具表演之运用——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排为例[J].尚舞,2023,(1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