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映照下的思政课堂 :探索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新路径
摘要:本文聚焦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旨在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文章概述了非遗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挑战,并具体介绍了一所职业院校将非遗融入思政课的实践策略,包括项目规划、教学创新、育人效果及成果推广。同时,文章探讨了实践中的挑战和解决策略,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政教育;文化育人;职业院校;教学创新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思政课程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其融入思政课程可以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帮助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本文聚焦于职业院校在非遗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旨在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
(一)党建引领下的非遗传承
基于学校文化育人的载体平台和体制机制,通过探索构建“三全育人”新模式,围绕“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深圳文化”主线创设“一站式”学生社区(书院)文化育人品牌,将非遗传承与青年思想工作相结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六项工作相结合,举办匠人研习博士论坛、开设校内非遗传习课堂,组织青年在学生社区和城市社区开办作品展览,在主题化的劳动市集、幸福市集活动中义卖手工作品,并将非遗传承与双百行动、乡村振兴寒暑期下乡实践服务相结合,打造创新型青年工作体系。
(二)社会宣传弘扬青年精神
学校通过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以及利用线上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非遗文化,提升了青年的社会影响力。例如,书院开展的非遗进社区、红色系列主题展等活动,被学习强国、新华网等媒体报道百余次,有效提升了青年的社会认知度和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三)赛教融合培育创新匠人
学校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项目融入教学中,形成了“六化”技能训练模式,即训练内容课程化、指导教师团队化、参赛选手梯队化、训练方式多元化、训练管理规范化、训练资料信息化。这种赛教融合的培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技术骨干和创新匠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
(一)非遗项目的融入与学生实践
精选具有文化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如满绣、铜胎掐丝珐琅、麦秆画、咏春拳、佾舞等,将其融入思政课程中。这些项目不仅作为教学内容,还成为学生实践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活动的社区扩展与社会实践
开展系列化的教学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展一坛”和“非遗进校园”,将非遗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区,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此外,通过志愿服务和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院校进一步扩大了非遗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使之成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体系的整合与持续优化
构建了一个整合性的教学体系,将非遗元素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多维度、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同时,院校将非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深化了教学目标。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院校将持续优化教学模式,探索非遗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如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项目,创设集数字展览、线上课程、互动社区、文创售卖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以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在非遗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育人时效的提升与成果转化
(一)学生文化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学校精心策划并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志愿服务基地”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在学生群体中播下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的种子,更在他们心中植入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如“巴士之友”团队,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的积极向上形象,而且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各类大赛中屡获殊荣,成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标杆。他们的身影,成为了校园内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激励着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于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伟大事业中。
(二)教育成果转化与社会影响力扩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成果,在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推广。以与相关部门共同建立的人才培养基地为例,非遗教育不仅被巧妙地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之中,更在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此外,通过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和精心策划的社会宣传活动,如借助院校的官方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显著的扩大。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三)持续创新与未来发展方向
学校致力于持续创新非遗教育模式,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如数字化展览和在线课程,以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此外,院校通过科研平台,聚焦非遗保护政策、教育模式和跨文化交流等议题开展研究,推动非遗研究与教学的深入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与解决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职业院校面临多重挑战,需采取针对性策略以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一)传承性与特色性的平衡挑战
职业院校在传承非遗的同时,需保持其文化特色,避免文化同质化。为此,院校应加强师资培训,确保教师能够准确传达非遗文化的深层价值。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课程,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持续性与实效性保障的挑战
非遗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实际效果是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另一挑战。解决这一挑战的策略包括建立长效机制,如定期举办的非遗文化节和工作坊,以及通过学生参与度、满意度和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来持续优化教育活动。
(三)示范性提升与资源配置的挑战
职业院校还需将非遗教育打造成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同时,建立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网络,通过研讨会、展览和出版物等形式,分享成功经验。此外,加强与政府、文化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资金和资源支持,利用社区资源,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丰富教育内容。通过这些措施,职业院校可以提升非遗教育的示范性,并确保教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在高校思政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相关工作的实践案例,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非遗的融入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树立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党建引领、社会宣传、赛教融合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不仅成功地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而且形成了一种具有示范性的教育模式。此外,非遗教育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并通过教育成果的转化,有效扩大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面对未来,非遗教育的持续创新与技术融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数字化展览和在线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融入非遗教育中,可以显著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和兴趣。职业院校应致力于将非遗教育打造成可推广的示范项目,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提升非遗教育的示范性和影响力。此外,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网络,将进一步促进非遗教育的发展。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保持其文化特色并避免同质化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院校需要加强师资培训,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课程,以确保非遗教育的传承性和特色性得到平衡,从而为学生的文化教育和个人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林仁琅,甘子成.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意蕴、困境及进路[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08).
[2] 姜少红,何雪.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1).
[3] 张健彪,赵建萍.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J].区域文化艺术研究,2023(01).
[4] 范琼.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四维审视[J].惠州学院学报,2023,43(01).
[5] 袁翔珠.论“文化自信”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融入机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为例[J].大学,2022(21).
课题项目: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4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一般)项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审美教育赋能职教本科实践育人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作者简介:孟杨(1997—),女,汉族,北京市石景山区人,硕士研究生,审美、情绪、心理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