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初探过程性评价在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古滢意
  
山海经
2024年8期
广东省源城区机关第二幼儿园

摘要:2022年,教育部发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倡导“全过程评价”,强调关注劳动教育的过程而非仅限于结果。这为幼儿园提供了评估劳动教育质量的新视角,即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幼儿;劳动教育

一、过程性评价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内涵

解析:《评估指南》强调以过程为中心的评价,注重指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强调过程和发展性评价。劳动教育评估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导,关注幼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持续跟踪观察,与同伴和家长共同参与,关注幼儿的劳动行为、师幼互动、情感体验等,以促进教育方法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二)价值体现

有助于突出劳动教育的“育人性”,即以劳育人,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情感认同,促进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有助于深入了解幼儿的劳动情况,指导教育互动,落实劳动教育的人文关怀。

二、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策略

(一)核心评价目的与内容

以促进幼儿劳动品质发展为核心,评价内容应包括幼儿的劳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创新表现等,同时考虑园内环境、活动组织、家园共育等因素,全面评估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过程性评价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扮演关键角色,不仅关注教育的即时效果,更注重长期发展和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细致入微的过程性评价,幼儿园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引导幼儿的劳动教育,确保教育活动既富有成效又充满人文关怀。在讨论过程性评价在幼儿园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时,让我们想象一下幼儿们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情景,他们不仅动手实践,还展现出无限的创造力。例如:每周五的劳动教育课程——“打扫小助手”活动中体现了劳动教育中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它鼓励孩子们探索、创新,并从中获得成长。通过持续的观察和适时的引导,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发展路径,进而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最适宜的教育体验。

(二)构建师幼亲一体的评价主体与灵活运用观察评价方法

《评估指南》强调幼儿园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尤其在劳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尤为关键。鉴于幼儿园教育的特性,幼儿、教师、保育员及家长构成了劳育评估的核心群体。鉴于劳育的育人性、实践性、生活性以及家园合作的特性,幼儿自身、教师与保育员作为活动组织者及见证者,以及家长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一环,共同构成了劳育评估的深度视角。

1.师幼亲一体的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由教师、幼儿及家长组成的紧密沟通网络,定期开展立体化、一体化的劳育评估,是确保评估实效性的基石。考虑到评估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需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手段。

2.观察评价方法的运用

观察与记录:成人应强化基于特定劳动情境的规范性、多途径、多角度观察与记录,结合专业评价量表,全面评估幼儿的劳动过程与成果。

幼儿自评与互评:鼓励幼儿通过简单过程记录、绘画、集体讨论等形式,表达对个人劳动行为、发现与问题的感知。

保育员的角色:保育员通过日常交流与自我回顾,记录幼儿的生活劳动表现,增进理解与评价。

家长参与:家长利用观察、亲子交流、视频记录等方式,捕捉孩子在家及社区的劳动瞬间,促进家校共育。

3.联合教研与信息整合

家园联合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家长通过联合教研,综合观察记录,进行深入沟通与评估。

信息技术应用:教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收集评估数据,建立幼儿个人劳动实践档案,为后续评估与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构建师幼亲一体的评价体系,结合灵活多样的观察评价方法,幼儿园能更全面、细致地评估幼儿的劳动教育成效,促进家园共育,实现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拓展。例如:区角活动—“美丽的七彩花”展现了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工制作的快乐时刻。在这张插图中,幼儿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背景是一面色彩斑斓的手工作品墙,象征着幼儿的创造力和劳动成果。

(三)强化理据性与循证性相融的专业劳育评价分析与反思

强化评估的理据性和循证性融合,是提升劳育评价专业性的关键。研究强调,评估应回归幼儿主体,尊重其能动性,避免简化过程。教师职业评估对提升绩效至关重要。遵循“以幼儿为中心”、“过程导向”、“规范科学”原则,教师应基于理论和实证,评估劳动教育。记录活动类型、儿童表现、师幼互动、家园合作时,依据幼儿劳动特性、理论要求和发展程度,进行规范、循证评价。例如,中班“自制浇花器”活动中,教师细致记录分析问题发现、服务意识、操作技能变化,制作电子文件袋,评估教育实施、家庭参与、幼儿进步空间,多角度分析并整合家长反馈,呈现全面的幼儿劳动实践图景。

(四)形成动态持续的评价改进模式与新时代劳育主题生成路径

构建动态持续的劳育评估改进机制,乃幼儿园劳动教育之核心追求。唯有不断优化,方能避免低效重复,促进幼儿劳动向高质量、主动性发展转变,充分挖掘劳育的综合教育价值。评估后的反思与实践转化至关重要,需形成闭环,以行动研究驱动持续进步。教师应敏锐洞察,依据幼儿兴趣、活动创新、家校合作等维度,设计新劳育主题。例如劳动活动《自制花洒》项目中,教师反思首次活动的局限,调整策略,引入生活场景,丰富材料,引导幼儿自主设计,同时融入科学与生命教育,共创多元劳育体验。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实施与评估应当是一个全面考量的过程,它不应仅仅局限于技能的掌握与成果的展示,而更应深入到幼儿在劳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未来的劳动教育评估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评价,它需要教育者敏锐地捕捉并评估幼儿在劳动中的认知变化、技能发展、情感体验、同伴协作及与教师的互动等多方面表现。这一评估体系的核心在于将幼儿置于评价的中心,关注他们的主观感受与实际参与度,而非仅限于外在的技能成就。这意味着教育者需要采用更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估手段,比如观察记录、访谈交流、同伴评价、自我反思等,来全方位了解幼儿在劳动教育中的成长轨迹。教育者、幼儿乃至家长共同参与其中,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支持的学习社区。在这个社区中,每个成员都能从劳动教育中受益,幼儿的每一次努力都被看见,每一次成长都被珍视,最终实现劳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鞠俊欢.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劳动教育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21.

[2]李丽娟.幼儿园儿童值日生活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李晓敏.幼儿园教师课程评价活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