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论析

刘彦麟
  
山海经
2024年10期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国家安全的生命线。新时代意识形态对立引起的冲突越来越凸显,领域不断扩展,对政治安全构成重大的风险挑战。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在文化领域的输出和渗透力度,社会转型的大变革和信息网络化传播都使意识形态领域变得空前复杂,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

关键词:意识形态;风险;挑战

在党的语境下,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极端”一词,出现在党的理论话语和思想表达中,无疑彰显了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非凡意义。2014年10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十八大以来,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变化,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也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重大风险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

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那文化渗透的方式有哪些呢?它首先就表现在以文化商品为载体进行渗透。在全球文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于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点,并且大多集中在电影、音乐唱片、电脑游戏等这些领域。通过这种大众文化,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产品的倾销,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像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近十年来在全球各地掀起了一阵阵“漫威潮”,有着稳定的粉丝群体,形成了一张美国好莱坞的金字招牌。但在享受科技大国视觉盛宴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例如极力宣扬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对观众心理健康以及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所受到的潜在价值观影响更为深远。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他们通过各种基金会,像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等,拉拢和利用这些高级学者们,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

种种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出来,西方敌对势力不再仅限于兜售西方的生活价值观西方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而这些行动的目的在于丑化、诋毁,甚至动摇和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在重大政治原则和理论是非上保持清醒头脑”,敢于亮剑,敢于斗争,坚定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多元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发生着深刻变革。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突出挑战就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首先是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好处就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但也因此使得部分人把经济放在第一位,物质利益大于一切,为了追求利益甚至放弃道德底线,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既包含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积极因素,也包含自利、拜金等消极因素。而且以前我国是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社会,社会信息渠道狭窄,仅限于少数的报纸和广播,人们接受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而如今,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社会的信息环境充分开放,广大民众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弱化。

三、信息网络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形成挑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2年12月底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8.25亿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已达18.54亿户。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人,普及率达75.60%。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2018-2022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12亿。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借助互联网这一新技术获得了新的技术载体、传播渠道和言论空间,可以增强其传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有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毕竟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的发酵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对舆论场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实际上信息网络化也考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控制力。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网络空间是允许大家自由发表观点的,可是这些观点信息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良莠不齐,这就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这样一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歪曲事实,让那些不明真相、盲目跟风的所谓“吃瓜群众”被带跑,给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冲击。

近年来我们总时不时的会看到一些报道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以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抹黑、攻击民族英雄,肆意歪曲历史。“历史虚无主义”通常会选择一个比较的切入口,比如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这样一个事实。不知大家以前是否在网络上刷到过一些文章,说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的话那一定会父传子,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敌对势力利用国民的心理、将我国这种传统文化、帝王文化代入到压根没有发生的事情里去,然后似乎是有理有据地去分析我国可能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再进一步通过杜撰、虚构、伪造事实的方式攻击民族英雄说他们奋力抗争不是为了民族大义,不是为了人民解放,而是在打利益的算盘,是为了这种世代传承,那这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否定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影响大众认知,扰乱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极具复杂性和隐蔽性的,我们必须绷紧意识形态安全这根弦。

参考文献:

[1] 陈坤,王睿琦.政治安全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化解[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04).

[2] 初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23.

[3] 李兰,赵晓达.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及战略应对[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3(08).

作者简介:刘彦麟(1991-),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助理讲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