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路径探析

——以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为例

张庭苇
  
山海经
2024年10期
扬州大学文学院

摘要:赏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研究以赏识教育为视角,通过巧设学习任务,创造赏识条件;在导入中注入赏识,营造赏识氛围;遵循赏识原则,启发深刻思考;实施赏识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来探索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读写结合教学中分层渐进式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赏识教育 语文教育 实施路径 读写结合教学

赏识教育作为“教育者认识并赏识儿童,使儿童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1],契合了新课改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建设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但是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研究仍存在缺口,初中生也属于赏识教育的对象,研究力求为补足这一缺口做出贡献。

一、巧设学习任务,创造赏识条件

积极有效的赏识教育能够行之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首先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地创造促进赏识教育得以有效发挥的条件,而设置具体的、开放性的又不失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是有效进行赏识教育的前提。设计具有积极指向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能够拓宽赏识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开始前,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与教学内容,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核心设置具有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为赏识教育的开展创设条件。

以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以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作为主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三篇阅读教学文本,并将“写人要抓住特点”作为本单元写作练习的主题。总览第三单元,阅读教学文本内容与写作任务主题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具备了单元内读写结合教学的条件。据此,教师既可以根据写作主题——“写人要抓住特点”来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阅读学习任务,也可以根据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所得设置具有指向性的写作任务,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基于赏识教育的理念设计本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学习任务需要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权与参与度。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设置学习任务时提前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或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合理预设;教师积极推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的制定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思考,助推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建构者……教师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在学习任务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有利于为赏识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萌生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将最终借助基于爱与人文的赏识教育提升学生对自我认知及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赏识教育理念,结合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材文本内容,研究围绕读写结合教学设置了如下学习任务:

1.通过默读,找出两篇文本中鲁迅和海伦·凯勒描写老师的片段,用简短的语言说说两位老师的特点;

2.通过合作与讨论,思考两位作者在描写人物时的写作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找到你最想描写的一位人物,可以是亲人、朋友、教师、一个引起你注意的陌生人……将人物与事件串联起来,展开写作。

二、在导入中注入赏识,营造赏识氛围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具有指向、定调的作用。”[4]语文教师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应在多种形式的导入过程中激励、鼓舞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赏识式导入,为学生创设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

(一)以讲导入法

通过讲述导入课堂教学环节是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通过讲解学习内容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创作背景、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等导入课堂教学。在讲述导入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神态等来对学生进行赏识,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的优点,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读导入法

通过朗读、吟诵、范读等的方法导入语文课堂教学常见于古诗词、现代诗歌以及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任何形式的阅读导入都应该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中来,教师的教学才算是完整的,这也有助于教师发掘学生的亮点,进行赏识教育。在以读导入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读的实际情况进行赏识,针对学生的发音、气息、节奏等给予正向反馈,激发学生在后续教学环节中的表达欲望。

(三)以议导入法

以议导入法是指在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围绕疑问进行讨论和发言的方法。在以议为主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与回答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同时应以鼓励、宽容的态度而绝非是否定、惩罚来引导回答有所偏离的学生发现正确答案。以爱和尊重的赏识教育而非打压式教育来开展教学更贴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以练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环节结合教学内容与学情设计几道简短的练习题,以此来考察学生的预习情况。这种导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以练导入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练习题的答案应具有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学生回答的多样性。开放性的练习题的设置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赏识,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

(五)以看导入法

以看导入法是教师在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师所出示的形象或物体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开端的一种方法。以看导入法在人物形象鲜明的小说、说明文等的教学过程中使用能够发挥良好作用。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神态及表情,结合学生的观察表现及语言表达进行赏识,以积极的正向反馈给予学生爱的教育。

研究采用以看导入法和以议导入法相结合的方式作为本单元读写结合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在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读写结合教学中通过展示自身形象的以看导入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通过以议导入法设置“请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老师的特点,可以从外貌、性格、事件等角度展开”的导入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予以微笑与言语鼓励,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赏识,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反馈。

三、遵循赏识原则,促进深度学习

“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信任儿童、激励儿童、欣赏儿童、宽容儿童是实施赏识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原则。”[5]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需要语文教师在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加以激励、欣赏,并宽容对待学生。

第一,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与信任学生,这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深度学习作为新时代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机制之一,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获得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开展赏识教育,体现在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等等”[6],这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

第二,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激励、欣赏学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比如在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时依据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整体表现开展赏识教育,通过言语鼓励、肢体动作、眼神示意、发放奖品等手段来促进学生在读写结合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刻体会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并学以致用,将在阅读中所学习到的描写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在赏识教育的愉悦氛围中实现深度学习。

第三,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当行为时,应悉心引导,宽容对待。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7]。因此,当教师面对初中生的某些不当行为时,首先需要认知到,学生处在特殊发展时期内做出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该如何去引导。在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7]。例如在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中,学生在描摹他人形象尤其是将描写对象选定为同龄人时,难免会存在言语失当的情况出现,在这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悉心引导,宽容对待学生所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当行为,实施赏识教育。

四、实施赏识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评价(教学评)三者之间要有机整合、协调一致”[8]。赏识教育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的协调性需要教师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结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赏识。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多个主体参与评价,赋予评价以多元意义。赏识教育不等于迁就教育,这体现在评价环节中,尤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来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机制赋予评价以外在价值,通过赏识教育判定学生所获得的具体奖励,助推外在因素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

首先,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导入多方主体。实施赏识教育,教师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将多种评价形式融入赏识教育的教学活动,力求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在赏识的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需要将除自己之外的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纳入评价体系中,将对他人进行评价的权利平等地交付给参与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位主体,最终将多方评价进行整合,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

其次,实施赏识教育要求教师的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促进学生在赏识而又不失公正的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部分教育者为了追求赏识教育,总是变着法的表扬、欣赏每个学生,他们误以为这样会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9]赏识教育不等于迁就教育、夸奖教育。我们提倡在评价体系中注入赏识教育的积极理念,这是一种依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的、真实的表现来进行赏识的教育设想。在教学活动中,在每一节课堂教学行将结束的时间阶段,教师需要统筹全局,针对每一位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需要通过设置一些趣味奖品来充实赏识教育,为赏识教育发挥的教育价值加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准备一些富有趣味的奖品,以外部的奖赏机制来激励学生,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展开有效评价。比如在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写结合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成果以及性格特点,设置与本单元有关的奖品奖励表现优异、进步最大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文本构成,选择选文的原著进行奖赏,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赏识的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以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赏识教育分层渐进式的实施路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下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与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最终将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赏识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赏识的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以统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写结合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探索赏识教育分层渐进式的实施路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赏识教育的理念下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与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能,最终将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赏识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6.

[2] 傅安球,李艳平,聂晶,金蓓蓓,崔君红.关于动力系统中自我强化和学生期待对学习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2(04):425-428+510.

[3] 王纯友.催开校园百花里不曾绽放的花朵——实施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S1):14-16.

[4] 周庆元,王松泉.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85.

[5] 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7]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7.

[8] 肖龙海,管颐.新课堂:表现性学习与评估一体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3):18-23.

[9] 韩登亮.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36-39.

[10] 张浩,杨先花.赏识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120-122.

作者简介:张庭苇(2001.12—)女,山东省临沂市,汉族,研究生,现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类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