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摘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核心素养被纳入各科课程标准之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出五个核心素养,其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居于首位,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形成对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价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础。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提升小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水平,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政治认同是政治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将政治认同定义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要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引导青少年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政治认同呢?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做了整体规划,其中,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1-6年级学生的整整认同进行描述:1-6年级主要是情感启蒙,侧重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进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政治实践。政治认同在1-6年级的表现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强烈的中国人身份认同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3】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政治认同的培育。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育政治情感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4】据此,对于小学生政治认同的培育,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他们精神成长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提高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情感的培养无法传授,只能通过学生主体的自主参与,在熏陶、体验中油然而生。统编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生活性,以生活组织教材内容,小学低年级突出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高年级突出社会生活。根据教材的编写理念,教师需整合教材资源,选用图片、插图、视频等,帮助学生营造富有感染力的生活情境,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政治情感。
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强调的“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我们可以认识到,“教师的教重在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和经验转化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6】。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校园生活真快乐》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国旗,可以设计“听音乐、猜歌名”的教学情境,教师播放歌曲视频:我和我的祖国、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红旗飘飘,学生猜出歌名,出示奥运会升国旗、奥运会体育健儿的服装、神舟飞船、勇攀珠峰、北斗导航等图片,帮助同学们认识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生活中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国旗?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帮助他们认识到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意义。教师还可以出示“第一面五星红旗”图片,指出五星红旗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在五星红旗的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一面特殊的红旗是怎么来的呢?讲师创设罗广斌“绣红旗”故事情境,并提出问题,为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不畏牺牲、付出了宝贵生命的,仅仅是罗广斌和他的狱友吗?同学们讨论交流认识到五星红旗来之不易,今天的我们,也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从而,产生尊重国旗的认知情感,对爱国有初步的情感启蒙。
再如,在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家乡的故事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叮当猫的角色,由它为学生带来一段哆啦A梦之扁扁回家乡的视频情境,狗狗扁扁经历千辛万苦,在叮当猫的帮助下,终于乘坐飞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整个狗狗王国都沸腾起来,大家热情地欢迎了他们。看完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你觉得扁扁的家乡美丽吗?学生对视频中创设的扁扁家乡情境进行总结:美丽,有瀑布、有鲜花、有水车。教师接着提问“你的家乡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呢?”学生用心体味自己的家乡,在交谈中感受家乡风景之美,萌发热爱美丽家乡,我为家乡感到自豪的真挚情感。
二、丰富课堂活动,引导政治价值观
2021年7月,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统筹安排、系统有效实施。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引导,在幼小心灵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的种子。主要通过讲故事和描述性语言,运用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方式,注重体验教育。注重体验教育必须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围绕学习活动设计的教材,总体上是基于学生经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着眼点就在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提升”【6】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与学习活动巧妙的结合起来,唤醒学生体验,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为此笔者对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家乡的故事,采用一个暗线即小女孩和大白鹅的旅行记和四个活动对课程进行了设计,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个活动家乡故事我来讲。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发挥想象编撰小女孩家乡田野里的故事并进行讲述,同桌间相互交流。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故事与学生共同分享:故事1《插秧》:早晨,爸爸妈妈来到稻田插秧,葱绿的田野里有爸爸妈妈繁忙劳动的身影,他们在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故事2《送饭》:小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田里插秧,中午,小女孩带着她的大白鹅开开心心地走在田间小路上,唱着欢快的歌曲《我爱我的小山村》,愉快地来给爸爸妈妈送饭、送水啦。故事3《小女孩和蒲公英的故事》:小女孩坐在田间休息,蒲公英请求小女孩帮助它把种子吹散在大地,小女孩热情的帮助了它,受到了大白鹅的夸奖。通过学生对自编故事的讲述,了解到小女孩家乡田野里演绎的开心故事!认识到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
通过小女孩和大白鹅在教材插图大树下的对白,引出第二个活动家乡故事我来续。根据小女孩的问题续写故事,爷爷在大树旁给他的小孙子讲他家乡的故事,他在说爷爷小时候最喜欢在这棵树下……,学生大胆尝试,有的说爷爷小时候最喜欢在这棵树下听大人讲故事,有的说爷爷小时候最喜欢在这棵树下玩游戏,有的说爷爷小时候最喜欢在这棵大树下看书学习。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爷爷喜欢这棵大树吗?为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棵大树有爷爷的回忆,它陪着爷爷做他最喜欢的事情,家乡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饱含了数不尽的回忆,品不完的故事。
通过小女孩和大白鹅进城看到路名牌,引出第三个活动家乡故事我来悟。学生讲述张自忠路路名牌背后的故事,张自忠参加了很多知名的战役,屡立战功,在襄阳与敌军交战期间,他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结果中了敌人的流弹,不幸身亡。为了纪念他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将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学生通过谈感受认识到家乡今天幸福的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家乡的路记载着家乡的故事,家乡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通过小女孩和大白鹅路遇傣族小男孩引出第四个活动家乡故事我来演,根据帕雅建竹楼的传说,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帕雅想给傣家人民建一座房子,让他们不再栖息于野外,他苦思冥想,不断尝试,凤凰被他一心为傣族人民的决心所感动,展翅示意启示帕雅建高脚房,后来,帕雅又受到雨水顺着狗毛向下流淌的启发,终于建成了美丽的竹楼。同学们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认识到:帕雅设计的傣家竹楼是他热爱自己家乡、热爱家乡人民的见证,认识到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值得每一个小学生去学习,去实践。
活动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筑自己的情感世界,践行自己的政治行为。一个暗线、四个活动的展开,学生了解到家乡背后的故事,认识到家乡的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即小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中国共产党,在日常生活中需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家乡、为祖国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组织社会实践,促进政治行为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六大素养的提出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学生在社会参与中实现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参与活动成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适度整合校外资源,校外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外资源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诸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现场观摩等,实现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缔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自主研学活动,自觉践行政治行为,培养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授国旗知识时,课前,布置收集资料和制作国旗的任务,课上教师展示西藏拉萨市40余名残障人士亲手缝制的巨幅国旗,提出问题,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国旗的一些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五星红旗的形状,谈一谈为什么五星红旗的底色是红色,五角星是黄色的呢?看到这面巨幅国旗你有什么要说的吗?通过对国旗资料的搜集和制作国旗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国旗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课后,布置任务,根据王继才32年坚持每天升国旗守开山岛的图文资料,学生进行升国旗演练,开展仪式教育活动,围绕王继才为什么要坚持每天都升国旗,少升一次不行吗,撰写小作文《假如我是王继才》,感受升国旗的庄严和肃穆,激发他们对祖国的崇敬与热爱之情。教师还可成立护旗小卫士行动队,撰写护旗小卫士行动计划,做到明确环保护旗小卫士的职责并填写申报表。通过参加护旗小卫士行动队,增强力所能及保护国旗的意识,切实做到保护和热爱国旗,实现学思践行。
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小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养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能仅仅为了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而缺乏教育目标的引导,要主动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政治情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非常必要的,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践行正确的政治行为。例如在讲授《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家乡故事的教学中,教师以课文插图小女孩的身份,分享系列图片,学生尝试讲述小女孩和大白鹅旅行回到家乡后为家乡做的事情:小女孩在参加表演,她在歌唱她的家乡,小女孩在拾拣垃圾,她在美化她的家乡,小女孩在主持故事分享会,她在介绍她的家乡,小女孩在……,她在……。教师提出问题,你打算为你的家乡做些什么呢?课下以我为家乡做贡献组织班团队活动,学生将对家乡的热爱付诸于行动之中,将爱家乡之情化作爱家乡之行,实现新课标倡导的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建立个人成长与家乡利益的关系,树立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思想意识,践行热爱家乡的政治行为。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通过积极探索和运用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策略,将枯燥的知识融入生活情境,增强课程的丰富性和现实性,学生在面对生活情境中的问题时,更利于贴近课堂知识,理解课堂知识,并对参与政治生活产生期待,积极努力进行尝试,积累丰富自身体验,充分体会、感悟祖国的伟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情感,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完善他们的个性品质,不断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5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6.
[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79.
[4]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17.
[5]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6]雷浩.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23(10):43.
[7]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作者简介:聂慧丽(1971—),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硕士,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盟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基金资助: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2024-JSYZD-03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模式创新研究”(2024SJGLX091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