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网络学习空间下生成式AI推动大单元习作教学探索
——以四下语文第八单元作文为例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当今的社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之中,AI技术在教育领域日益受到重视。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板块,是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小学语文四下第八单元的习作推进课《传讲历史人物故事,悦享怦然心动之事》为例,从“明确目标”、“实践探索”、“特色亮点”等几个方面,探究生成式AI在小学语文大单元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路径与思考。
关键词:生成式AI;网络学习空间;大单元;习作教学
一、前言:基于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的生成式AI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AI)正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人工智能(AI)是模拟、延伸和拓展人智能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生成式AI则是在模仿人类创造性过程的基础上,生成与其所训练的数据相似的新数据[ ]。网络学习空间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依托数字技术、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学生学习的场所由物理学习空间发展到网络学习空间,形成以教育大数据为支撑的教育过程管理、可视化教学管理、综合化教育评价。在本次教学课例中,教师正是借助生成式AI的智能批改功能,探究这种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智能、高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影响。
二、明确目标,筑基生成式AI大单元习作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载体与媒介,凭借驱动性问题、项目任务等来进行课内外资源的整合与重构,进而开展更具深度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要将生成式AI融入大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习作目标和教材单元目标结合起来,立足于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
(一)观照单元整体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和习作《心儿怦怦跳》。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心儿怦怦跳”的事,旨在通过构思、运用写作手法、赏析作品等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为了落实本单元的核心目标,我们创设了真实育人情境,以参与校刊专栏“心动时刻”的投稿为主要任务,遵循“习得方法——迁移方法——灵活运用——综合实践”的逻辑结构,在单元大任务下,分解单元子任务板块,再明确子任务下的核心任务。本单元共分为四个任务板块,共11课时,每一课都有其任务(见下图),从而保证最终落实单元大目标。
(二)了解基本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过渡,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力,多数学生能够借助平板,登录网络学习空间,阅读资源、上传作品、评价交流、查阅资料等,也具备了在相关学习软件上上传习作、阅读评价等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生成式AI在大单元习作教学中的顺利开展。
(三)确定教学目标
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下,本课时的习作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语言运用
(1)通过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心儿怦怦跳”的事情,绘制“心跳图”,做到能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讲出当时的感受,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2)能聚焦“心儿怦怦跳”的时刻,从多个角度,借助教材和日常积累把感受写清楚,文从字顺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2.思维能力
(1)通过网络学习空间上的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的具体化、可视化,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通过网络学习空间资源的收集、整理,学会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3.审美创造
通过生成性AI“智能批改”功能自评自改与分享交流优秀作品,使文章写得更优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4.文化自信
通过历史名人故事,优秀作品创作与欣赏,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三、探索实践,生成式AI在大单元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准备
在课前,教师制作课件、设置学习任务、在网络学习空间上传课程相关的资源;学生将上节课《历史人物故事会》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浏览欣赏,给自己最喜欢的作品点赞。
(二)课中研讨
1.衔接引入,唤醒体验
创设云山小学大队部和校刊社“传讲历史人物故事,悦享怦然心动之事”投稿活动的真实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写好怦然心动之事”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与观看趣味视频,唤醒学生此刻与过去的心情与感受,巧妙衔接,加深学生的情绪体验。
2.聚焦目标,梳理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讲清楚事情的经过,讲出当时的感受。通过绘制成“心跳图”,完成“心情卡”,找到心跳一刻。“心跳图”的使用让写作思维可视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片段习作,建构方法
明确了感受最强烈的时刻,学生进行第一次片段习作,运用“投屏”功能,展示学生动态学习过程;完成之后,学生自主运用“智能批改”功能,诊断写作情况,学生能够根据综合评价和修改建议,对自己的习作有初步的判断,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交流讨论,以自己写的作文为例归纳把感受写得更清楚的方法。
4.拓展资源,自主学习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发布“森林寻宝”学习任务,应用资源推送平台,给学生推送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课件、文档等。学生自主选择资源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的资源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与可能性。
5.修改练笔,分享交流
引导学生再次修改习作,将习得的方法落到实处;再次运用“智能批改”功能自评,帮助学生方法的习得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反馈,及时修改;学生将上传习作到网络学习空间,自主浏览其他同学上传的成果,欣赏优秀作品,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6.总结回顾,拓展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PMIQ”四个维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小结,结合习近平爷爷的寄语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写作兴趣,也为同学们下节课分享心儿怦怦跳的事做铺垫,再次体现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三)课后巩固
课后在广州智慧阅读平台发布班级阅读活动——阅读《心跳故事大荟萃》,进行综合阅读拓展,学生阅读完后进行打卡,综合拓展,持续学习。
四、检视效果,生成式AI在大单元习作教学中的特色亮点
(一)网络学习空间基础上的生成式AI教与学
网络学习空间方面在课堂教学数据的收集、资源的分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创新融入生成性的AI技术,学生完成第一次练笔后运用智能批改即可自行检阅写作水平,再根据个性化地建议进行修改,习得方法并利用资源包自主学习后修改练笔,再次进行智能批改,两次生成性的智能批改在教学目标上是落螺旋式上升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生成式AI”融入课堂教学,创新了教与学的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模式。
(二)以学生为中心,技术赋能提升写作能力
在教学各个环节,生成式AI都赋予了课堂更多的活力与能量。课堂中两次运用“智能批改:第一次练笔后学生能够根据综合评价和修改建议,对自己的习作有初步的判断,进而引发学生对“如何写能够写得更好”的思考,使学习更具自主性;第二次是在习得了方法后练笔的二次自评,学生对习作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选择资源学习、运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投屏”“点赞”“评论”“展示”等功能展开学习活动更是强调了学生自身的重要性,通过生成式AI的强大功能,能够更高效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力。
五、总结展望:生成式AI助学之悟与思
通过实践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学习空间支持下,创新性引入智能批改,以丰富的资源支撑和及时高效的个性化智能批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虽然目前在小学课堂中应用较少,但从AI的发展趋势来看,生成式AI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应当做好相应准备,积极拥抱生成式AI,提升自身数字素养水平,不断探索,让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提供新的路径,成为语文课堂中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徐倩芳.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4(22):121-123.
[2]叶玉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模式建构[J].文理导航(上旬),2024-02-27.
[3]吴淑桦.“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为例[J].江西教育,2024(1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