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评促教促学,“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实践探索

谢鑫
  
山海经
2024年16期
牡丹江市第五高级中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聚焦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文章详细分析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策略,强调了语文教学应落实教学目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并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实践。同时,提出了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仅限于传授知识,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旨在将教学与评价紧密结合,巧妙地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它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研究"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旨在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帮助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教—学—评”一致性与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涵盖了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关键领域,它描述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参与的各种活动和行为。在"教学"方面,这主要涉及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的常规教学设计活动;在"学习"方面,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的过程;而"评价"则指的是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反馈行为,即教学评价作为反馈机制,旨在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效的状况。"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的提出强调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展开。

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即"教学—学习—评价"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都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所有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应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评价机制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衡量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以及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这构成了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三位一体",高中语文"教学—学习—评价"一体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构建高中语文教学的新格局。

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方式创新

在追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确保目标的有效实现。例如,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探究式学习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知识规律,以增强他们的探究和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促进团队合作和交流技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引领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创新的教学方式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实现教育和教学的双赢。在教授人教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设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为此,教师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艺术表现。教师可以结合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介绍唐代诗人张若虚及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诗歌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解读与创作项目,安排每个小组深入探讨诗歌的意境、意象和情感表达,并通过绘画、朗诵、表演等形式展现他们的理解。项目式学习的课堂实践不仅提升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还可以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文学欣赏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诗歌,拓宽审美视野和思维深度。

合作学习方法同样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分享,学生可以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共同学习和进步。教师还可以利用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完善诗歌解读和表达能力。

采用这些创新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春江花月夜》,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创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激励者,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潜力,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二)确立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评”一致性概念,不难发现,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导向的教学策略。为了贯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需要确立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不仅包括总目标,还包括分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就可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导学。如果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高中语文教学的混乱和无序。如何确立正确的目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确立目标;其次,依据教材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再者,根据学生的学情制订教学目标。学情主要包括学生长期以来的学习情况、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同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可以做到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是否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了心中有数,是否掌握了教师教授的课程内容,是否落实了教学目标,如果发现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教师要及时调整优化课程内容,确保正确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以课文《故都的秋》为例,笔者依据《课标》、教材及学生的学情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第一个学习目标是通过略读课文的形式,从整体上了解本篇课文的全貌;第二个学习目标是通过精读课文的方式,学习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艺术表现手法,找到段落设置的底层逻辑;第三个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通过结合不同的情境,加深对“秋天”意象的理解。可以说,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第一步。

三、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表明,通过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结合,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多元化的评估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培养其综合素质。未来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应深入探索评价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建立一个更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评价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倪春花.教学评一体化为高中语文教学赋能[J].语文世界,2024(14):6-7.

[2]彭玲.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4):14-16.

[3]许晓强.浅谈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安徽教育科研,2024(9):31-3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