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HSK标准教程》词汇分析的文献综述
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阅读和整理,发现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HSK标准教程》的相关研究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研究两方面。下面将对其进行综述。
一、《HSK标准教程》的相关研究
(一)针对教材本身的研究
在教材整体编写理念方面,姜丽萍(2015)指出,《HSK标准教程》秉承“考教结合”,将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的核心理念结合,融入主题式教学的理念。刘玉川(2017)指出《HSK标准教程》完全符合对外教材的未来发展方向,即“考教结合”。
在语言要素研究方面,姜丽萍(2015)强调《HSK标准教程》每级都有不同的词汇教学目的,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教材词汇编写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结构,并发现其规律,已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从词汇教学法为出发点,王歆钰(2017)将《HSK标准教程3》词汇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对外汉语词汇的教学要着重体现对语境实践的分析。覃玉芳(2021)从词汇编写的理念研究、词汇教学理论研究和某一词汇范畴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并以《HSK标准教程》为例,论述了词汇与国际汉语教材的研究成果。张阳阳(2021)研究了《HSK标准教程》的量词编排,并对教材的量词编写和设置提供了看法和意见。赵芃(2022)对《HSK标准教程》的4-6册的近义词设置情况进行分析,指出《HSK标准教程》近义词编排情况存在的问题。
(二)《HSK标准教程》的对比研究
首先是和大纲的对比研究:陈柔柔(2018)以语法为研究对象,并以《新HSK考试大纲》为标准,探讨了《HSK标准教程3》的语法编排情况。吴明月(2021)分别对比分析了《HSK标准教程4》的生词、语法、话题三部分和《新汉语水平大纲》中的词汇大纲、语法大纲以及话题大纲,发现各个部分的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其次是和考试的匹配分析:孙宇慧(2020)对比分析了《HSK标准教程4》和新HSK四级考试,研究指出教材在词汇、语法、文本和练习安排等方面与新HSK真题的匹配度较高,而高频词汇的复现率与教材主题和考试真实话题的匹配度较低。石松可(2022)通过分析近三年HSK4级考试真题试卷中词汇的等级分布,来探讨《HSK标准教程4》与考试、大纲的契合度,特别的是此文章提出四级以下词汇的出现对习得四级词汇是必须和必要的,所以研究中出现了考试和教材中低于四级词汇的词汇量和占比分析。
最后是和教材的对比分析:陈艳(2021)以《新概念汉语》中级与《HSK标准教程4》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鲁、苏、沪三地的四所高校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各个方面探讨教材的编写特色和不足。王成阳(2021)为了区分传统通用教材和“考教结合”教材的特点,将《汉语教程(一、二册)》与《HSK标准教程4》进行对比,探讨两套教材的语言要素、课文及文化和练习的设置不同。
总体来看,关于《HSK标准教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与其他教材、大纲和HSK的对比研究,但针对词汇整体研究比较少,一般是以教材整体和某一此类为研究对象,缺少基于《HSK标准教程》的词汇研究。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研究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整体解读和应用
李亚男(2021)研究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定位、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刘乐宁(2021)发现《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弥补了“5C”标准中没有对配套的语言能力做出的具体规定这一缺憾。张洁(2021)论述了建构来华留学生大学入学汉语水平标准的价值还有其存在的意义。赵杨(2021)分析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教学、测试与评估的原因。
(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内部板块的研究
史维国、布占奎(2022)对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建设的词汇教学微课数字资源库建设进行了说明。姜颜岐(2022)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手写汉字进行了全面考察。尹怡淳(2023)以《发展汉语·综合(第二版)》为研究对象,依据《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从“词汇”和“语法”两个方面入手,对教材中副词的编排情况进行研究。
(三)《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对比研究
刘泳伶(2022)对比研究《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整理归纳出《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新增词汇、删减词汇和共有词汇并分析其原因。以《体验汉语》中级和高级四本教材中的副词为研究对象,周丹(2022)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副词与其比较,指出这四本教材的副词在数量、类型、等级对应、语法项的排列等方面与《标准》有较大差异。王鸿滨、王予暄(2023)从语法项目/语言点的层级划分、数量、比例、重合度与等级对应等方面入手,对《HSK考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语法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对《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本身的意义、解读、和某一板块。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和其他教材及大纲的对比研究在数量和范围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艳.《新概念汉语》(中级)与《HSK标准教程4》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1.
[2] 姜丽萍.“考教结合”视域下的教材编写实践——以《HSK标准教程》词汇编写为例[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孔子学院总部.第十二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大学,2015:8.
[3] 李亚男.《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解读[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01):24-26.
[4] 刘乐宁.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外语教学标准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互鉴和互补[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01):16-17.
[5] 刘玉川.考教结合[J].高教学刊,2017(18):102-104+107.
[6] 石松可.《HSK标准教程4》与HSK考试四级词汇契合度的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
[7] 史维国,布占奎,王玉生.《等级标准》框架下词汇教学微课数字资源库建设[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13(04):180-183.
[8] 孙宇慧.《HSK标准教程4》与新HSK四级考试配合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9] 王成阳.《汉语教程(一、二册)》与《HSK标准教程(1-4)》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21.
[10] 王鸿滨,王予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和《HSK考试大纲》语法项目对比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2023,(01):111-127.
[11] 王歆钰.语境理论在初级汉语综合课词汇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教育观察,2017,6(19):111-112.
[12] 张洁.来华留学生本科入学中文水平标准的探索[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03):37-45.
[13] 赵芃.《HSK标准教程》(4-6)近义词辨析内容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22.
[14] 赵杨.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1(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