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实践:基于正向行为支持技术的应用

李星凯
  
山海经
2024年16期
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路小学

[ 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正向行为支持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改善特殊需要幼儿问题行为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YQJK017)的成果之一。]

摘要: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开始进入普校随班就读。然而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的问题行为,给其在普校的教育带来挑战。正向行为支持技术是一种基于应用行为分析原理的综合性干预方法。它强调通过功能性评估,制定个体化的行为支持计划来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增加适宜行为。本研究介绍了正向行为支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并结合研究个案,探讨其在问题行为干预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自闭症;融合教育;正向行为支持;问题行为

近些年来,受融合教育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有机会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教育部202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特需儿童随班就读的人数已达57.08万人,占比62.58%[1]。融合教育为特需儿童提供了与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的机会,这有助于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提高特需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为今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然而,融合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许多融合班级的普校教师并不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给特需儿童带来针对性的支持 [2]。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异质性、多因素的发育障碍,个体在社会交往、语言沟通、行为兴趣等方面存在显著的问题和不足 [3]。研究显示,攻击性、自伤性、刻板性、过度兴奋等问题行为的广泛存在是自闭症儿童家庭和教育机构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4]。正向行为支持技术是一种基于应用行为分析原理,旨在预防和减少个体的问题行为,培养适应性行为的综合性方法 [5]。正向行为支持强调针对特需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并对环境重新设计使学生的行为产生持久有意义的变化 [6]。

正向行为支持技术被认为对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减少具有积极意义。我国于2015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明确指出,特殊教育教师应具备“运用积极行为支持等不同管理策略,妥善预防、干预学生的行为问题”的专业能力 [7]。为此,本研究将探讨在融合教育环境下,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在普通学校融合班级中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改善的适用性。

一、正向行为支持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

正向行为支持技术认为问题行为是有功能性的。问题行为的产生是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目的而采取的行为,如逃避、注意获得等。功能性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问题行为与周围环境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正向行为支持计划,更有针对性,能够提高整个行为矫正的效率 [8]。为此,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量表评估、访谈等方式,分析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前因事件、后果事件、环境情况等信息,从而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或目的。

基于功能性评估的正向行为支持计划强调根据行为的特定功能,对行为问题发生的情境、前因事件、行为后果等影响因素进行控制。教师依据儿童的需要和现有能力来选择干预策略,同时培养儿童使用适宜的替代性行为来达到相同的功能 [9]。在行为支持计划中,前事控制策略是在问题行为出现之前,通过改变环境的先行发生条件,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来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的发生。

替代性教学策略是针对问题行为,教师通过教授替代性行为,来达到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的目的。替代行为应是同样能够满足需求但更为恰当的行为。教师的行为支持计划需要明确哪些替代技能将被教导。后果控制策略其重点是通过控制问题行为发生之后的后果,来减少或消除问题行为的发生。但是,对于自伤或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的行为, 行为支持计划也可包含适度的约束性策略,如人员管控、给予一定的安全空间等,避免问题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

最后,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强调通过效果的评估,不断的改善和调整支持计划。教师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干预计划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以检验计划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干预计划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10],从而帮助个体巩固和维持积极行为,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二、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正向行为支持干预的个案研究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明(化名),8岁,经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确诊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目前其已申请并登记在册为随班就读学生,在普校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平时母亲会在校陪读。在校期间,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刻板行为(如重复的说同一句话,总是喜欢到同一个地方逗留等),自伤行为(如拍打自己的头部、咬自己的手臂等)。

(二)功能性评估

为了明确其问题行为产生的功能目的,我们在2023年9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功能性评估。通过和其科任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以下基本信息:

(1)家庭环境:该生为独生子,家庭关系良好,父母对其平时较为关心和支持。(2)能力水平:在家长陪读的帮助支持下,他可以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例如基本的数学算术和语文生字词、句的书写均没有问题。但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难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并且缺少和老师、同学沟通和交流的意愿。(3)兴趣爱好:据家长介绍平时在家会喜欢玩积木,在校课余时间会喜欢涂鸦画画。和妈妈关系较好,有在校外接受个别化训练,做完一件事情后会希望得到妈妈的点赞表扬。

在学校环境中,我们利用ABC(前因-行为-后果)行为观察记录表在课间和上课的时间对其进行了10天(两周)的观察记录,并得到以下数据:(1)刻板行为:10天内共记录到77次,平均每天发生8次,每次持续时间1-10分钟不等, 73%的情况下是由于环境刺激的变化所导致(如更换活动),后果通常是使环境恢复原状,或行为被老师、妈妈制止。(2)自伤行为: 10天内共记录到43次,平均每天发生4次,持续时间1-3分钟, 82%的情况下是为了逃避不喜欢或难以完成的任务,主要前因是被要求完成不喜欢的任务,后果通常是任务被终止。

(三)行为支持计划

根据功能性评估的结果,我们为小明制定了行为支持计划,旨在帮助他减少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提高他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行为支持计划主要包括前事控制策略、替代性教学策略和后果控制策略。

1.前事控制策略

对于刻板行为,教师计划提前告知小明环境变化的信息,并在变化发生前解释并示范新环境或活动的流程,以减少他对环境变化的焦虑和刻板反应。

对于自伤行为,教师将尽量避免给小明布置他不喜欢的任务,或者在布置任务时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支持,以减少他对任务的逃避行为。我们还计划引导小明参与设计每日作息时间表,增强其对每日任务的预期感,减少焦虑。

2.替代性教学策略

对于刻板行为,我们将教导小明学会通过其他适当的,可替代的方式来应对环境变化,如深呼吸、数数、举手需求他人的帮助等,以缓解他面对环境变化时的焦虑情绪,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对于自伤行为,我们将教导小明学会通过适当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对任务的不喜欢或者情绪的不适,以替代他的自伤行为。同时,我们计划避免强迫小明完成他不喜欢的任务,或将任务分解为小步骤,设置合理的中间目标,从而让其更好地完成任务,减少受挫感。

3.后果控制策略

鉴于小明与妈妈的关系良好,我们邀请其妈妈参与到行为支持计划中来,由其在完成特定任务后给予小明表扬和奖励。同时,我们将小明喜欢的活动(积木和画画)融入学习中,作为奖励机制,鼓励他完成任务。

对于刻板行为,我们将在他成功应对环境变化,没有表现出刻板行为的时候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以强化他的适应能力和应对策略。

对于自伤行为,我们将在小明合理表达他的需求或情绪而不是采取自伤行为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同时忽略他的自伤行为,以减少他逃避任务的动机。但是,当自伤行为有可能产生危害时,再采取适度的约束性策略,以避免危险的发生。

三、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正向行为支持干预的效果分析

为了评估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对小明问题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将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设定为需要改善的目标行为。然后,使用ABC行为观察表,在干预实施前后各记录10天的行为数据。研究将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算行为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变化。

结果发现,经过为期三个月的干预计划实施后,小明的刻板行为平均每天发生次数从8次降至3次,持续时间从1-5分钟减少至1-3分钟。这表明我们的正向行为支持策略有效地帮助小明减少了对环境变化所引起的刻板行为反应。自伤行为平均每天发生次数从4次降至1次,每次持续时间减少至1分钟左右。这表明我们的正向行为支持策略有效地帮助小明减少了对不喜欢或无法完成任务的自伤行为。

通过ABC行为分析评估,研究发现正向行为支持计划的实施对于小明的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因环境变化引发刻板行为的情况减少,当环境变化时小明在一个地方逗留、转圈圈的情况较干预前有明显减少。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和家长及时给予的奖励措施,在环境变化时,其更愿意及时寻求奖励的反馈。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小明为了逃避任务的自伤行为也有所减少。教师在教学和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设置的学习任务可以引起小明的学习兴趣,他可以参与到活动任务中,为了完成任务的奖励而努力。教师和家长也会及时关注他的情绪行为,当他在任务时表现出不开心或生气的情绪时,教师的及时介入,帮助其降低任务难度或更换任务内容,均有助于其问题行为持续时间的减少。

以上表明我们的计划在识别问题行为的功能和目的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且通过前事控制、替代性教学和后果控制等策略有效地减少了其问题行为的发生。但研究也发现,当遇到新的环境或任务时,以及在其他因素影响下时,小明刻板行为或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仍有一定程度的反弹。这也说明我们在计划时有必要更全面的考虑影响因素。

四、结论

总之,正向行为支持技术是一种针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它强调从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性评估出发,制定个体化、综合化、生态化的干预计划。教师在干预过程中应遵循个体的需求和能力,通过前事控制、替代性教学、后果控制等策略的实施,及时给予正向强化或适当的惩罚。教师应注意将干预计划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定期收集数据对于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监测,并适时进行调整。

正向行为支持技术在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环境下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增加适宜行为,还有助于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促进自闭症儿童实现更高质量的融合,助力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W],2024-03-01,源自: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4/55831/sfcl/202403/t20240301_1117517.html

[2] 杨中枢, 张俊韬. 我国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课堂参与研究综述[J].现代特殊教育,2023(20): 56-61.

[3] JOON P, KUMAR A, PARLE M. What is autism? [J]. Pharmacological reports, 2021, 73(5): 1255-64.

[4] HORNER R H, CARR E G, STRAIN P S, et al. Problem behavior interventions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A research synthesis [J].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002, 32: 423-46.

[5] DUNLAP G, SAILOR W, HORNER R H, et al. Overview and history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M]. Handbook of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Springer. 2009: 3-16.

[6] 朱琳.问题行为干预中的正向行为支持[J].中国特殊教育,2005,(03):90-4.

[7] 金黎明,刘巧云,刘敏.自闭症儿童自伤行为问题的干预个案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3,21(01):79-82.

[8] 朱楠,张英.基于功能性行为评估的智力障碍儿童课堂问题行为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10):20-7.

[9] 陆艳,谭浪.正向行为支持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干预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96-7.

[10]罗婧.正向行为支持的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7(03):57-61.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正向行为支持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改善特殊需要幼儿问题行为的实践研究”(编号:2023YQJK017)的成果之一。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