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认知视角下环境类TED演讲的概念隐喻研究

王慧燕
  
山海经
2024年22期
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 要: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亦引发了学界广泛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环境类TED演讲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类型及特点,分析蕴含的相关见解与启示,以期丰富环境语篇的相关研究,引导公众树立积极、健康的环保意识。研究发现,环境类TED演讲语篇中主要应用了战争隐喻和人类隐喻,发挥了有效说理与行为导向功能。

关键词:TED演讲;概念隐喻;环境保护;有效说理;行为导向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速与经济全球化的普及和推进,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种植等引发的环境污染日益严峻,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面对环境形势的严峻挑战,人类需要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是首要策略。

TED演讲在全球范围内颇负盛名,是一种通过独特的方式传递思想和观点的形式。它集结了众多学者对学界知识的思考和见解,内容涉及丰富,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受众群体多元。互动和讨论是TED演讲的一个重要方面,观众能够即时分享他们的看法,提出问题,并与演讲者和其他观众进行讨论。其中环境类TED演讲致力于分享前沿的环保观念,推动有价值的环保想法,演讲者能够借此表达自己对全球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的看法,以影响和启发全球范围内的观众。环境类TED演讲不仅能向公众普及全球环境污染的现状,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环境困境,还能影响和引导公众对环境保护付诸行动。演讲者使用隐喻进行阐述,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修辞和认知作用,不仅能帮助演讲者润色演讲语言,使其更加生动,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提升演讲效果;还能引导公众从更具体、易理解的概念入手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话题,深化公众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解读,促进演讲者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观众对环保话题的参与度,达成公共演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立足概念隐喻理论,探索环境类TED演讲中的隐喻,并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环境类演讲中应用了哪些隐喻类别?

(2)隐喻是如何被演讲者用以阐述环保观念且表述了何种观念?

(3) 隐喻在环境主题演讲中有何作用?旨在拓展环境类语篇的相关研究,为宣传环保观念做出贡献。

一、概念隐喻理论

对于隐喻的研究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他最早提出隐喻是一种修辞的观点。因此,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仅仅是语言使用中的修辞方法,只与文字相关,与思想和行为毫无关系(胡曙中,1993: 332)。当时的隐喻研究聚焦于修辞学领域。直至美国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语言学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使得隐喻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修辞学层面,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科学来看待隐喻问题,提出了经验主义认知观,建立了概念隐喻理论,奠定了当代隐喻理论的基础(刘金明,2004: 110)。概念隐喻本质上是从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标领域的映射。这与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有关,即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意象-图式映射。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划分了明显界限。语言隐喻主要是指一种隐喻性的语言表达,通常为一个词汇、短语或句子,属于一种语义现象,更关注意义的表达;如前所述,概念隐喻则认为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即“用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6)。与经典的修辞隐喻理论相比,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的认知转向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标志着隐喻从语言装饰手段向认知思维模式的转变。它将隐喻上升到人类认知高度来认识,这开创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是语言研究和认知理论上的一大突破(王寅,2014: 451),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以认知视角研究隐喻的权威之作(孙凤兰,2016)。在TED环保类演讲中,演讲者通常将各式各样的环境现象用隐喻加以阐释。对演讲者而言,隐喻语言能凭借公众心理上更为熟悉的概念来建构与解释环保知识,帮助公众直观了解当前的环境问题,唤起公众对环保课题的重视,客观看待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环保困境,并从演讲中得到启发,努力为环保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真正发挥有效说理和行为导向功能。

二、环境类演讲中的隐喻研究

演讲作为表达目的和意图的特定语篇, 含有大量隐喻, 演讲者们通过隐喻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观点、立场, 实现更好的话语功能并引起受众共鸣。学者们就环境类演讲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提出了独特见解,探讨隐喻如何帮助演讲者传达其环保理念,实现环保目的。金胜昔和于霖林(2023)自建隐喻生态批评分析框架,对比分析了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中的隐喻,揭示演讲中的隐喻类型、所隐含的生态理念及隐喻功能;张薇和汪少华(2017;2020)分别考察了中美领导人发表的环保演讲中的隐喻,探究隐喻如何发挥劝导功能;霍颖和刘薇(2018)从三重视角分析范式和架构理论出发探讨了美国两党的气候演讲。前期的相关研究虽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研究空白,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借助隐喻推动环保话语的普及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三、环境类TED演讲中的隐喻分析

本研究基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TED官网中搜集整理了2022-2023年的环保主题演讲,自建6028字的TED环保演讲语料库。通过对其中的隐喻进行检索,发现演讲中主要应用了战争隐喻和人类隐喻对当前的环境现状和演讲者的环保观念进行阐释。以下是对演讲中隐喻实例的具体分析:

(一)战争隐喻

战争隐喻具有对抗性、紧迫性等特征,伴随着矛盾双方间的冲突与利益碰撞以及紧张、严肃的氛围,此特点和人类力求与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相似。以战争概念为隐喻,能使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有更深的了解和警惕性。

1.However, on that front, the news has been somewhat better. Specifically as a result of this crisis,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has accelerated.

2.My vision is to redress the legacy of pollution by targeting frontline communities, not for pollution, but to become green zones.

在例[1]中,“fight ”意为“战斗”,它与例[2]中的“frontline(前线)”均属于战争领域的词汇,其基本意义与语境意义形成对比。从概念层面上看,其概念域(与战争有关)不同于“人与自然”的概念域,通过使用隐喻实现跨域映射,公众能借助战争源域视角深刻理解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所阐发的相关思考与启示,引起公众的思想认同。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追寻的理想状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然而,当前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紧张,表现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等多个侧面。因此,为缓解这种紧张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需要凝心聚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绿色能源的应用等。在例[1]和例[2]中,演讲者通过使用战争隐喻,将人类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博弈隐喻为战斗,而受污染严重的人类生活社区则被视为战争中的前沿阵地,旨在警示人类享受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的必需品时,也必须重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并提出建设性的防治措施。这两处隐喻意在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呼吁公众警惕可能引发的气候问题,并从发展绿色能源的角度全力以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难题所引发的风险和挑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类隐喻

隐喻是在人类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往往从自己的身体开始,许多行为的起点是人类的行动,在此过程中,人类也会产生认知。人类隐喻大量存在,其中包括人的身体部位隐喻和拟人隐喻。因此,可以将人的某些特征运用到无生命的元素中以帮助理解抽象事物。

3.Once upon a time, in a land far away --Many cultures saw nature as a giving parent. The plants and the animals were their relatives. Indigenous Australians saw themselves as custodians of the land, while the ancient Chinese considered themselves reverent guests of nature.

4.“We must find a way, at length, into her inner chambers. We must reveal the secrets still locked in nature's bosom. Make her your slave, subdue her, shake her to her foundations.”

在例[3]和例[4]中,演讲者将“自然”拟人化,为其添加人类的职业色彩,将其比作人类的“父母”,将自然中的动植物比作人类的“亲戚”、“守卫者”、“客人”及“奴隶”。同时,演讲者借助人类的生理特征,将属于自然的部分隐喻为人类的“胸膛”。

通过使用人类隐喻,演讲者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化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其环保观点更加简单易懂,帮助公众在人类源域与“人与自然”的目标域之间搭建跨域映射。例[3]和例[4]凸显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变化,从最初的爱护、敬畏发展为盲目的征服、开发以至破坏,帮助公众感同身受地理解当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轻视和破坏,指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激发公众的责任感。

环保类TED演讲通过传播力广泛的新媒体大众媒介,以及充实而雄辩的说理向公众宣讲环保知识,其中的隐喻能极大增强演讲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环保观念的传播,有效发挥说理功能。同时,演讲中的隐喻应用还能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增强环保行动的责任感和担当感。

四、结语

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探究环保类TED演讲中的隐喻,分析发现演讲主要运用战争隐喻和人类隐喻对全球的环境问题展开探讨。战争隐喻警示公众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人类隐喻则引导公众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发挥了有效说理及行为导向功能,帮助公众形成对环境问题的正确认知,唤醒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3] 霍颖,刘薇. 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以两次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总统演讲为例.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0(03):317-324.

[4] 金胜昔,于霖林. 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生态批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023,44(06):21-28.

[5] 刘金明.当代隐喻理论与经验主义认知观[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09-113.

[6] 孙凤兰.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黄帝内经》英译[M].上海翻译,2016 (02):84-88.

[7] 汪少华,张薇. 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J].中国外语,2017.14(02):54-59.

[8] 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9] 张薇,汪少华.全球气候危机话语的架构理论透视——以中美领导人的气候议题演讲为例[J].外语教学,2020.41(01):12-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