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
- 加入书签
传承长征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深入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它的当代价值,以期为新时代青年成才提供指导。
关键词:长征精神;青年;当代价值
一、长征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征精神的内涵界定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信革命必胜、正义必胜的精神;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怕任何困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精神;坚持自力更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以大局为重、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群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信革命必胜、正义必胜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的较为惨烈的一战,在中国革命进程中起到生死存亡的重要作用。红军战士们不惧生死、勇往直前,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长征期间,红军将士讲的最多的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坚信革命必胜、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理想信念是成为了每一位红军将士的精神支柱。
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怕任何困难,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精神。伟大的牺牲精神,在红军长征期间是处处可见的。最为惨烈,中央红军撤离时大约8万多人,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锐减到3万人左右,抵达陕北时红一方面军只剩下大约6千多人。据统计,长征中牺牲的指挥员中仅师职干部就达80多人,如第34师红5军团师长陈树湘为了不做俘虏,自己扯断肠子,牺牲时年仅29岁。
三是坚持自力更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湘江战役之后,1934年底,蒋介石判断我军将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于是在中央红军必经道路上布下重兵,摆下阵仗。中央红军意识到蒋介石的计谋,如果按计划从湘桂边境北上去会合红二、红六军团的话,必然要和蒋介石部下的重兵进行决战,有可能会全军覆没,中央红军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紧要关头,毛泽东同志决定改变行军计划,向国民党统治较弱的贵州前进。
四是以大局为重、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面对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虽然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出发时间或早或晚、出发地点不尽相同、行军路线也有差异,但红军将士普遍能顾全大局,听从党的统一指挥,形成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团结一致的精神。
五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于人来到于都准备转移,为了不被敌军发现,避免正面交锋,只能在晚上架设临时浮桥渡河,早上拆除。为了支持红军战略转移,只要红军需要的,于都群众就无条件风险,甚至把家里发床板和棺木都捐了出来,从而保障了红军主力顺利地渡过第一道封锁线。长征后期,物资贫瘠的川西少数民族群众在自己生活都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又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粮食,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质保障。各族人民群众毫无保留的支持是红军夺取长征胜利的一大法宝。
二、传承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现在所处的国际地位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和长征时期不可同日语,但依旧面临着思想认识多元化,内外环境多样化,时代热点多变化的复杂形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承好长征精神可以说是意义重大,而且尤为迫切。
一是长征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续延和升华。中国人历来就讲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红军在长征途中既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面临自然环境的恶略和饥饿、疾病等的威胁,但红军战士们凭借自强不息的意志力,战胜了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勇往直前、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二是长征精神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因此,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发扬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使它成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指引。
三是长征精神是现代青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力量支撑。长征精神中蕴含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助于引导我们青年大学生树立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团结民主,顾全大局的精神有助于引导我们青年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厚植家国情怀;不怕牺牲,敢于拼搏能够警醒我们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困难,自觉用长征精神砥砺意志,锻炼品行,坚定信心。
三、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是坚定理想,做对党忠诚的信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要加强对党史的学习,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关照现实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要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其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要始终不渝地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是目标明确,做矢志不渝的奋斗者。长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珍惜学校时光,甘于吃苦、持之以恒,不断用长征精神中诠释的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同时,要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练就过硬本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乘风破浪,尽情奋斗拼搏。
三是笃行致远,做家国情怀的担当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两个大局”,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等国家战略和天津发展的需求,面对新时代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应当具有的主体意识和担当意识,要做到清晰思考、做好充分准备、增强内生动力;要坚持世界视野、中国眼光和家国情怀,自觉的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国家和天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我”之中,努力在服务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李欣.以伟大长征精神领航民族复兴新征程[N],天津日报,2016.08.
[2]黄磊,黄会奇.新征程视域下长征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水文化,2023 (06):3-5.
[3]钟碧妮.试论长征精神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中国集体经济,2017 (14):46-47.
[4]郁烨.论长征精神与当代青年[J].汉字文化,2018 (18):83+85.